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构建研究

    张伟 吴南中

    

    

    【摘要】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是按照输出的质量要求建设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理论体系与运行机制。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需要从以下三个维度着力:理论维度上指的是成效为本理念支持下的质量保证理论的构建;层次维度上指的是不同级别质量保证实施主体的构建;要素维度上指的是对质量产生决定性控制的点的构建。推进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策略:明确资历质量相关责任,建设“以硬为主,软硬结合”的制度体系,实施过程性的动态监察,适当借助外力。

    【关键词】成效为本;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9)10-0001-08

    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教育输出支持。为了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杜绝不规范或低质量办学,政府采取了多种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由于对质量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标准,质量保证机制的构建缺乏相应的规范,质量评价存在较大的滞后性等,无法构建出具有相对公信力的质量保证体系,学习成果质量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始终存在,阻碍了各级各类成果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构建国家资历框架,资历框架建设从研究转向实践。要落实到具体运行中,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从功能而言,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不仅是资历框架的基础制度,也是理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发展思路的重要抓手,还是极其重要的参与国际教育行动的方式。以何种理念构建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成为研究者讨论的话题。在欧洲,围绕“学时”构建了一套能测量与评估的质量保证体系,完成了以“学时”为基准的学习成果流动体系的建设;在英国、澳大利亚、我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构建了以“能力单元”为核心的学习成果质量保证体系;在美國,围绕“资格认证”建立了对院校的评审制度,形成了以共建“核心课程”为手段的质量保证制度,实现了学习成果的互认。

    综观各类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有的忽视了不同学习主体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如欧盟;有的忽视了从课程等基本教学单元对资历的质量支持,如英国;有的忽视了资历的社会参与功能,成为高等教育体系的“独享”,无法发挥资历框架对整个社会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助推作用,如美国。

    本文尝试探讨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构建理论,将成效为本的理念贯彻于资历框架构建与应用的全过程,从而保证各类“资历”的质量,推动学校与社会互动,提升教育质量,助力资历框架沟通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一、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理念与内涵(一)质量与质量保证

    从词源来看,“质量”原指产品的优劣程度,对象逐渐拓展为事务与产品,既体现了评价者主观上的认可程度,又体现了事务与产品对规定要求的满足程度。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在2005年颁布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对质量定义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需求的程度”,将“质量”的描述从特有载体向广泛的领域拓展,并深化了“关系”概念,蕴含了质量具有“动态”的特征。在教育领域,质量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主观上的评价标准,以及动态化的社会要求。一般而言,现代教育所追求的开放的教育体系、有成效的教学过程、具有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能满足学习者和社会的需求的教育,被认为是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系统的质量保证是指院校为了确保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或者是满足一定的机构、组织和群体的诉求而制定的标准以及实施的相关活动,[1]主要内容包括主体、目标、对象、指标和标准以及实施层。主体解决的是谁来负责实施质量保证相关活动的问题。较为常见的是政府主体、学校主体、专业学术团体、第三方机构等。一般而言,政府、外部机构、第三方机构等负责实施的质量保证称之为外部质量保证,办学机构自身实施的质量保证活动称之为内部质量保证。目标一般包括问责、依从、控制、改善、国际认可、国际比较。在许多国家,尤其是英美等国,质量保证的最初目的在于提高办学绩效。随着趋向的全球化,国际认可和国际比较成为质量保证机制的重要目标。质量保证的对象指的是教育产品、课程、资历或者学历,具有多层次性。指标指的是用来保证质量的标准,比如成效标准、过程标准、时间标准等。实施层指的是怎么实施的问题,用什么样的环节来保证过程,比如“考勤”。

    (二)成效为本的理念

    一般而言,一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包括了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环节的质量。[2]教育成效,从输入视角看关注资金、资源、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从过程视角看关注组织、控制、治理等的质量;从输出视角看关注教育产品和产出结果。成效为本就是从输出视角看教育成效的一种方式,“是用能够使学生达成目标的可测量的术语进行陈述,然后设计课程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做。”

    2007年OBATF国际组织试图将“成效”理念纳入课程建设,通过设计和组织课程,在完成课程、专业等学习取得相应学位之后,以学习成果为证据确定: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能够做什么。“其实质是认知变化、技能变化、情感变化和个体行为变化”,关键在于“产出”,[3]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目标导向和能力本位的思想。

    (三)资历框架保证机制现状

    资历框架(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指的是“是一个反映能力水平(学习结果)的等级体系,其中包括等级以及各个等级的能力水平要求”。[4]资历框架是终身学习体系建设的基础制度,能建立教育体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认证制度的衔接。[5]比如香港完成了涵盖从初中到博士的7个等级,用5个通用能力来界定各个等级的人才培养实效(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能力、运算能力和信息素养)。建设资历框架的目的是建立清晰的专业(行业)通用能力能级,是学习者按照等级秩序,进行目标导向的学习。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不同层面的资历框架,[6]我国在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现实需求下,也有国家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等尝试建立各种类型的资历框架。相对欧盟等资历框架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我国的资历框架缺乏相应的基础制度支撑,比如学分制,导致尝试建立资历框架的省市、区域性单位所形成的资历框架社会认可度不高,学习成果流动性不强的问题,阻碍了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

    (四)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

    由于资历框架沟通的是各级各类教育成果,不排除有的教育机构通过资历获取的便利,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资历,比如降低评价标准致使整个资历生态被破坏。因此,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是保障资历公信力的必要举措。出于这种考量,欧盟以学时为度量单位,以学分为标准,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北美国家虽然没有建立国家资历框架和相应的保证体系,但建立了以“协议”为基础的严格制度,为学分流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香港地区设计了“评审局”制度,在体制上解决了质量保证主体模糊的问题。将评价的关键着力点向教育输出质量转变,由于鼓励了资历来源的多元化,评价易测、科学,成为国际较为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发展方向。

    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指的是以学习者的实际习得为评价对象,为了确保学习者所获取的“资历”(学历、证书等)达到相应资历层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实现资历所要求的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以及达到所确立的时间标准、能力标准,在课程建设、实施过程和评价活动等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建设和活动实施中,确保资历代表的学习者的能力达到资历框架的要求。其建设的核心任务主要是:

    第一,以成效文本的资历质量保证制度体系的建设。

    第二,成效为本的运行机制的建设。

    第三,按照成效为本的理念,构建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体系,促进资历标准与社会诉求互动。

    第四,指导课程与专业建设,稳固资历的基础。

    由于资历质量涉及教育的各个层级和各个方面,社会文化、国际环境、人文历史等等都会对资历框架的质量产生影响,过于宽泛的概念对资历框架系统建设缺乏指导性价值。基于此,本文将重点在教育体系内展开对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理论的探讨和支架设计研究。

    二、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价值与特征(一)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价值

    1.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提供了可以测量的尺度

    “资历”作为一个准入标准,必须是可以测量的。由于资历框架覆盖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各类无定式成果,需要借助各方认可的尺度,确保资历的公信力。现有的资历框架保证机制是以“学时”及“学分”为度量单位构建的,参与学习的时间并不能代表学习的成效,而学分的取得一般是通过传统考试,天然否定了非学历教育和各类无定式成果的价值。“成效为本”理念拓展了学习成果的范围,并实现了以学习成果为证据的评价体系,学生完成课程、专业学习之后按照一系列的评价流程,证明自身知道什么、理解什么,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能做什么,即可获得相应的资历。能证明学习成果有效的一切事实都可以作为证据,比如书证、物证、视听材料、专家证明、行业鉴定等。

    2.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引导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

    什么样的标准意味着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终极目标是各级各类人群将学习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众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种必要形态,蕴含了许多新的教育发展指向,比如教育在社会的功能与地位、知识的价值与取向。在洪堡大学领头的现代大学洗礼下,重“学”轻“术”的现象在高等教育体现明显,基础教育也深受其影响,与世俗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教育要求相去甚远。整个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资历框架的“成效为本”理念,更加注重知识、能力和技能目标的综合,在其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具有“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目标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成果为证据”的显著特征。[7]同时不再区分教学成果的来源,而是用同样尺度衡量,使教育教学改革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人人,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与社会需求接轨。

    3.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更具有可操作性

    作为理论上覆盖教育体系各个环节的“把关者”,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范围巨大。如何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成效是质量保证机制构建者必须直面的问题。在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环节输入、过程和输出中,相对输入、过程而言,输出的评价难度最小,最有操作性。

    首先,输出最容易评价。比如在“明白运营管理的原理”的目标下,学习成效可以表述为:在有一定资料或者缺乏完整资历的情况下,进行竞争力分析,比较对手们在产品特点、客户资料、价格条款等方面的不同,围绕这一成效,设计相应的评价手段较为容易。其次,输出的評价手段最为多元。在成效为本的理念下,确定学习者是否达到相应的层次,可以通过实操、举证、测试、评价等多种方式开展。

    (二)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特征

    1.成效为本是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核心理念

    成效为本是关注学习结果的评价理念,评价其所知、所理解,以及运用知识所能具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符合终身学习社会开放、全纳、多元的价值取向,也能了解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者学习途径的多样化需求。

    首先,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将原本封闭的教育体系进行开放性的“理念改造”。学校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途径。学习者无论是通过在线学习获取知识、技能和能力,还是基于实际工作场景,按照学徒制、观摩方式学到知识技能,都能通过一定的评审获得认可。

    其次,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为多元化办学提供了评价体系。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其最终目标是指导教育教学系统变化,蕴含了资历的最低质量要求。在现行办学体系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资历质量标准,导致了部分类型的教学质量不够理想,尤其是“民办教育”、各类培训,不规范办学行为大量存在。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将相应资历要求以可以评价的结果清晰展现,为评价各类教育提供了“质量准绳”,能促使教育行为按照教育输出的成效进行规范。

    再次,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有助于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目标不清、定位不明是现行部分教育机构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成效为本需要教育工作者思考在本阶段选取什么样的内容和知识培养人才,提升与社会需求的契合程度。

    2.有效性是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有效性就是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要合理,并能产生实际的效用。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有效性体现为利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保证的效果。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是否有效,主要体现为保证目标、保证主体、保证过程、保证方法、保证信息、保证结果、保证反馈等是否有效,而这些要素有效的关键是建立一套全方位、多系统、开放式的保证机制。

    要构建一个具有有效性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第一,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这是保证机制建设正当性的依据;

    第二,积极支持参与质量保证机制的改革者获得合理的利益回报,这是保证机制合法性的前提;

    第三,采用共同治理的方式推进,这是保证机制建设的有效保证。

    从正当性的角度来讲,成效为本资历框架的建设指向的就是提升基本教育教学质量,强化输出质量;从合法性角度讲,参与资历框架质量保障的改革,能提升机构自身所提供的资历的社会认可度,强化社会秩序;从利益回报角度讲,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通过保证人才输出能力,实现从教师、教学到管理全方位的改善,同时也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利益回报能力,实现整体质量的提升。

    3.自治与控制均衡是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主体权责关系的基本特征

    资历起源于大学教师选拔制度,“学士学位意指学徒或帮工,他们没有获得执教资格,只能帮助老师上一部分课”,[8]要成为教师,必须依次取得执教权(授课许可证)和参加就职礼。[9]在精英大学时代,学历和资历是“几乎无需谈及的事”。[10]

    随着大学的扩张,大众化成为高等教育的特征,高等教育自身通过教育培训、在线课程等途径,向社会机构转变,资历的质量不在局限于发放证书,高等教育变成一个多元的主体。资历框架建设要保证资历的质量,需要在共同的标准上形成一些规范化的制度,比如学习时间的要求、学分的要求、课程与教学的要求等等。然而教育本身是有自身质量要求的,教育系统要优化发展,需要建立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因此,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需要从外部做出基本的规范,从内部明确各级的权责,在自治与控制上保持均衡。

    4.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是成效为本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运行特征

    跳出资历框架来看,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是涉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总体性概念,裹挟在这一概念中的是不同层次(初中、高中(中职)、专科(高职)、本科(应用型本科)、硕士、博士)、不同领域(通识领域、专业领域)、不同层面(社会教育体制层面、学校管理层面、学院管理、专业层面、课程建设层面、教学方式层面、教育评价层面)等多种多样的保证。回到资历框架本身,资历框架保证机制的建设,是为了实现资历的质量。但教育教学提供的核心产品就是资历,因此资历框架的质量是涉及教育教学各个方面的质量。虽然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不能完全替代教育内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但要在资历效用的基础上,确保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的机制建设具有系统性、一致性和连贯性,这是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核心内容。

    要实现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首先要统整资历框架的核心因素,保证局部制度是在合理分析教学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要积极挖掘各局部制度之间的逻辑联系,在此过程中形成相互促进的保证机制,使不同体系制度在特征上呈现一致性,在外在效用上体现制度系统之间的相互支撑,并促使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质量保证内容连贯,实现资历对质量的导向作用和控制作用。

    三、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逻辑路径(一)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核心影响因素的学理分析

    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体系建设,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涉及各个方面,任何与教育体系发生联系的个体、组织以及社会文化都会影响最终的质量保证的成效。从本质来看,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是教育治理模式下的一种政治技术,这一技术的科学落实能对办学机构形成恰到好处的行为控制和合法干预,保证各级各类资历的基本质量。对如何影响资历框架的质量,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开展分析,即理论维度、层次维度和要素维度。

    1.理论维度

    理论维度指的资历框架的理论成果对实践运行的影响方式。一般而言,理论产生于实践,作用于实践。“教育研究是一個理性的活动,须对教育行为和教育实践进行合理性的辩护”,[11]同时需要在推进教育实践中进行指引性的说明,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实际上也是遵循教育理论下的质量逻辑,需要形成从理念到实践的逻辑链条。具体到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理论本身,最为核心的要素是质量保证理念、质量保证认知和质量保证制度。

    质量保证理念指的是资历框架建设中所保持的质量观下的思想意识,包括管理的质量观、学术的质量观和效益的质量观。管理的质量观体现在制度上的规范、执行上的效率和沟通的流畅程度;学术上的质量观指的是建设过程中本身负荷的学术意义与价值,体现为以认知程度为价值取向的理论理性,核心价值是认知和评价质量保证理念对质量保证机制的实践指引效度;效益的质量观指的是在建设过程中坚持“代价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

    质量保证认知是对行为如何影响质量的清晰判断能力,包括原理、知识、作用机理等范畴,比如某种制度对某种结果的相关性预示,既有一般性的“努力—回报”的事实性逻辑,也有作用机理的阐释方式。

    质量保证制度建设是基于质量保证理念和质量保证认知的,理论视角下的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是建立在理念和认知下的实践指导体系,是告诉各相关机构具体“应该如何做”,具有描述、解释和改进成效为本质量保证机制的作用。

    2.层次维度

    层次维度是按照教育系统现存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管理层次,进行排列归类的维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教育管理部门、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质量保证部门。

    教育管理部门代表政府进行决策,行使资历框架质量保证职能,比如:通过物质资源的投放,引导教育机构实施质量建设和宏观调控;通过设立最低质量标准,保证所管辖的教育机构能按照基本的质量要求进行资历的培养、认定工作;通过各种调节、监督、评价等行为,为各类教育机构打造良好的环境。

    资历框架的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指的是办学主体和政府之外的独立质量保证机构。同一个资历框架下的资历要实现统一的效用,需要通过第三方的认证,保证来自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办学主体所提供的资历,体现“相若性”。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是办学的实际控制中心,其制度布局、组织能力、资源获取能力等等是资历得到质量保证的基础。

    质量保证部门指的是教育机构内部的质量监控部门,具体监控范围包括教育实施的时间保证、过程保证和评价规范保证等各个方面。资历相关的教学实施、评价、认证都受到质量保证部门的制约,是资历质量保障的关键。比如通过成效为本的专业与课程建设、考核评估等措施,强化教育机构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主体作用。

    3.要素维度

    要素维度指的是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基本点,是对质量产生决定性意义的具体控制点,包括人才标准、课程管理、支持服务、信息反馈等方面。

    人才标准指的是资历框架建设中不同层级人才的具体要求,国际上一般用知识、能力、技能三个维度来描述,东盟等国家采用知识和技能、应用和责任两个维度,实际上与知识、能力和技能类似。[12]

    课程管理是建立在人才标准之下的包括能力矩阵、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一系列制度,是资历框架保证机制的核心部分。

    支持服务指的是为资历教学运行提供的支持,包括:教材、教师、教室等直接支持,研究方法、参考资历等相关支持,学生贷款、心理咨询等间接支持。[13]

    信息反馈指的是资历形成中信息的传达通道与反馈机制。社会的需求通过信息反馈成为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的动力、内容与方式,并影响顶层战略。信息反馈机制在现代技术背景下尤其重要,通过捕捉、挖掘和处理资历相关大数据,指导教育决策、学习分析和效果评价,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逻辑

    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落实,不能仅靠单一要素或者是单一系统的作用,需要以上三个维度之间形成紧密配合,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落实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

    1.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内在关系

    首先,理论是构建整个机制的基本依据。理论本身不会对资历的质量产生影响,理论作用的发挥必须依靠实践,需要形成严密的制度体系。理论能回答“是什么”“如何做”的论证问题。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作用的发挥,需要成效为本理念的支持,将资历所要求的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运用知识能做什么,以及时间标准、能力标准应用到课程建设、实施过程和评价活动中的一系列相关内在要求,通过资历目标、过程与评价等形式构建成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的理论。在系统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科学构建资历框架质量保证体系的内容、方法。

    其次,要素构建依托理论维度的支持,同时通过层次维度构建的体系发挥作用。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建设,其核心是构建以成效为本为核心价值追求的卓越教育制度,实现以学习者为本的权益。需要指出的是,与资历教育相关的任何因素都是支持资历质量的相关因素,但如果将所有要素无章法地组合在一起,必然会削弱核心要素的价值。因此,我们所说的要素是经过梳理的核心要素,要素的拟定是在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理论的指导下实现的,不同要素需要在合适的层次中才能发挥作用。

    2.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理论模型

    要实现资历的成效,就需要按照质量保证机制设计运行模型,按照运行模型所蕴含的要素和机构要件,组合制度体系,将理念融入质量保证体系中,如下图1所示。

    首先,理念是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行的基础。理念通过指导理论引导整个体系的完善,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实践运行流畅的基本保证。在“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中,要将学习者实际获得作为质量保证的准绳,将学习者可以感知的质量和社会认可的质量联系起来,将成效要求转化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评价尺度。

    其次,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是一个在“成效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多层次互动体系。教育管理体系是成效为本为质量保证体系的“中枢”,该体系在政府的指导下,对资历一般性要求(如学分、学习形式、学时、知识、能力、技能等)进行清晰的层级划分,并给予合理表述,为各级各类教育主体资历质量保证策略的形成提供理论依据。各级各类质量保证机构是实施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的“监督中介”,由各级质量保证主体机构和第三方机构共同组成。

    再次,理论与实践关系、层次关系、要素关系都建立在内部运行的制度体系之中,外显的是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要素体系。要素体系指的是与质量保证相关的各个要素,比如课程建设的内容与形式要求、教学的内容与过程要求等等,是展现在外部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显性呈现系统借助内部运行指标体系的支持,体现质量保证的功效,保证资历框架所框的资历满足质量的要求。

    (三)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保证机制的运行结构

    至此,我们可以讨论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保证机制的运行结构。从层次维度来看,需要从办学主体资格、专业实施情况和课程质量三个层次来保证资历的质量,质量的标准是“输出”效力,也就是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即人才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按照中国现有的国情,政府、教育机构(学校为主)、专业委员会承担主要职責。同时,要保证资历认证结果的合理流通,需要扩大第三方机构的作用,以行业标准和学生需求为基础,设计评审条件,进行评审、公示信息和关注反馈。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其结构及运行过程,结合现实国情,形成下图2。

    首先,按照相应资历等级的办学要求,对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资格审查,确保资历输出所需要的各类资源投入,并将相应的材料提交给政府,政府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并关注反馈。资格审查重点是教育教学条件,开端是“输入”控制。同时需要建立后期抽检制度,根据人才输出的质量(岗位实绩、用人单位评价、社会美誉度等)评价机构的教育质量,形成持续性的质量评价压力。

    其次,对院校所办专业进行办学能力评审。评审的主体是学校专门机构,通过内部审核,保证专业办学条件能满足资历的“有质量输出”,评价在专业学习中发生的认知变化、技能变化、情感变化和个体行为变化。同时,对于评价过程性举证材料和结论交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登记并提供信息查询。

    再次,院校专业团队按照成效为本的理念开展课程建设,按照不同等级的知识、能力、技能要求,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步骤和评价标准,并提供给校内专业委员会进行审核。专业委员会按照能力模块完善程度,学时合理性,评价科学性、规范性和准确性等要求进行审核。通过相关审核,结论交付第三方机构进行审核、登记并提供信息查询。第三方教育机构对学习者的相关信息、课程学分、专业学历学位等进行审核和公示,并提供有法律效力的证明,以便学习者所获得的资历能获得社会认可。

    各类教育机构要依托相应的信息,开展学习成果的互动,最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保证资历的基本质量,提升资历的含金量。

    四、推进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策略(一)明确资历框架质量相关者的责任

    从资历服务经济社会的角度来讲,资历的质量是支持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教育机构本身不是直接的生产机构,不能生产产品到市场上获得利润,教育机构通过为生产机构提供劳动力,通过学费收取、政府资助、个人捐赠等方式获得收入。同时,经济社会原则上按照教育机构所提供资历进行资源分配,依靠资历的等级对社会进行分层。经济社会和资历的获得者是通过教育机构的中介作用发生联系的。

    从资历质量保证体系本身来讲,教育机构是质量保证的主体。从促进社会治理的角度讲,政府需要通过法律形式,借助资历体系进行管理,承担领导责任,但政府本身不是教育机构,不能替代机构完成资历的培养。在责任逻辑中,政府应该成为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承担管理和组织职责,开展资历框架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与完善工作。

    具体而言,教育机构要主动思考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如何落实成效为本理念,如何设计机制体制完善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框架,如何确保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开展自查,接受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的监督。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由于与其他行为主体没有实质的利益关系,能进行有公信力的评价,是保证资历公信力的有效方式。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应该在政府购买服务的前提下作为政府职能的延伸发挥作用。从现有的教育实践来看,建立学分银行,承担第三方机构职能具有现实操作性。

    (二)成效为本理念的落实要依靠“以硬为主,软硬结合”的制度体系

    资历框架质量保证的目的是保证资历的成效,是保证办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达到最低标准,是刚性要求。这一点受到政府和学界的一致认可,在实施许多年的本科教育合格评估中,重点看“三个基本”:“即办学条件基本达标,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育质量基本得到保证,同时考察学校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14]因此,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是刚性标准,既包括对办学条件、专业办学能力和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又包括各级别资历的获取者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要求。

    因此,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保证机制建设是以“硬条件”为主的,具有一般性质量保证机制的内涵,只是较之于一般性资历质量保证,更强化成果的“输出质量”,同时将模糊的评价体系转变为可以评测的体系。同时,在现有的条件下,有的教育机构还没有具备相应的“硬性”条件,在专业和课程建设过程中与资历的要求有现实的差异,达到要求还需要一个过程,可视为“软”的缓冲过程。因此,软硬结合是目前成效为本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现实选择。

    (三)常规推进与动态抽查结合

    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建设需要较长的运作周期。比如进一步规范办学机构、提升专业办学能力、建设成效为本的课程及教学模式等。

    一方面,需要将成效为本的意识注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办学的全过程,并实施以教育机构自身组织体系为主体的质量评审。

    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抽查机制,对已有的机构、专业和课程进行抽查,形成一定的评估压力,资历监督主体与社会、企业和学生需求共同作用,促使各教育机构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资历服务,在内容、形式和结论方面不断完善。

    学分银行关注基层的学分需求和资历需求,在接受政府委托的前提下,组织相应的动态抽查,并将信息进行反馈。

    (四)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还需要“以内为主,向外借力”

    “以内为主,向外借力”指的是成效为本的质量保证机制要以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为主,同时借助政府、行业及第三方质量保证机构来保障资历质量保持在标准之上。

    “以内为主”的关键在于不断强化资历的质量与教育机构自身的相关性,并提升二者的契合度。在教育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教育机构自身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压力,达不到资历的基本要求,自身打造的学习成果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自然无法参与社会的分配。因此,教育机构自身是当然的主体。但“以内为主”强调的是教育机构的自觉性,部分教育机构自觉性不高、短视特征明显,在利益的驱动下,学习内容达不到相应的质量,损害了资历的公平,有必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开展评估。在评估过程中,外部力量由于較为客观真实,能对教育机构的培育实效给予更为接近实际的评估,帮助教育机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结束语

    成效为本的实质体现了终身学习体系对多种学习方式的支持。成效为本的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建设的核心是促成有“成效”的资历,以资历框架沟通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是资历框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质量保证就没有资历框架。本研究从理论维度、层次维度和质量维度综合设计了成效为本资历框架质量保证机制的运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还需要在资历框架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黃福涛.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与中国的选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114—124.

    [2][3][7]章玳.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1):79—84.

    [4]陈丽.郑勤华,谢浩,沈欣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9—18.

    [5]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Towards a European Qualification Frameworks for Lifelong Learning[Z].Brussels: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2005.

    [6]张伟远,段承贵.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的国际发展和比较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9):9—15.

    [8]崔延强,吴叶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的制度功能及其构建[J].教育研究,2015(9):84—91.

    [9]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64.

    [10]李雪飞.高等教育质量话语权变迁:从内部到外部的历史路径探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89—94.

    [11]李太平,刘燕楠.教育研究的转向:从理论理性到实践理性——兼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J].教育研究,2014(3):4—10+70.

    [12]张伟远,谢青松.资历框架的级别和标准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6(4):75—81.

    [13]吴南中.基于教育大数据的MOOC支持服务特质与形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5(12):49—55.

    [14]李志宏,李岩.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再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28—3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ut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ZHANG Wei, WU Nan-zhong

    (Chongqing Radio & TV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520, China)

    【Abstract】An out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aims to carry the idea of “outcome-based” through the procedure of qualification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set up such a system, we have to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atic theories and regulations in theoretical dimen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s of implementing inter-level qualification assurance in hierarchical dimension, the construction of key point in quality controlling in practical dimension. The strategie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n out come-based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have also been found. It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e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qualification and the key to set up a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which should “always act tough and sometimes talk soft”. Dynamic process assessments and suitable external forces are also necessary.

    【Key words】outcome-base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s; quality assurance; construction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例谈比喻法在Scratch教学中的

    吴荣荣摘 要:比喻法就是将两个本质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建立联系,通过一个熟悉的事物,引伸到未知事物,从而达到让学习者更好地熟悉新事

  • 找准阅读教学切入点 提升语文

    王蓉【摘 要】切入点的选择很重要,选准切入点,能起到优化课文内容,精炼课文内容,整合课文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阅读教学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