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文化视野下的印度大国平衡战略
肖 鹏
战略是随着战争实践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概念。当今世界已把最高层次的“战略”延伸到国家“政略”和外事“方略”等方面,统称为“大战略”。战略文化与战略密切相关,并对战略的形成起着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国家与文明形态的民族特性、价值追求以及文化心理在战略领域的集中反映。
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形成与政策表现
一、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理论渊源。均势理论是大国平衡战略的理论渊源。“所谓均势战略是指通过一定手段使国际社会的实力分布大致平衡,以防止出现霸权国家的国际战略”。“由于均势战略制定者通过主观操纵使国际社会实力分布大致均衡,这样便形成一种力量相互制约和抵消的平衡局面,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持国际社会的相对稳定”。汉斯?摩根索认为,若干国家为了寻求权势所进行的斗争最后必然会导致一种称为“均势”的格局,均势是维持和平的手段和主权国家之间必不可少的稳定因素。均势理论远可溯至古希腊与古印度时代,近可从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尤其是东南亚、东北亚的战略调整中窥豹一斑。而印度大国平衡战略即是印度深谙这一理论苦心孤诣经营的结果。
二、印度战略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形成和选择通常受其传统文化思想、本国的实力地位和执政者的素质与水平等诸多战略文化因素的影响。诸如印度社会的包容性特征、“印度文化离心和分裂的特点”和印度领导者的政治外交素质等因素对印度对外战略的形成影响至深。印度对外战略的目标和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的形成和实践就是最好的例证。其中,“高举不结盟、亚非团结和世界和平三面旗帜”的对外方针、政策和策略就充分体现出了以尼赫鲁为代表的印度政治家的政治外交素质;而“重点借助同苏联的特殊关系”和“冷战后向全方位、睦邻和注重经济的方向调整”则体现出印度从自身战略需要出发对各时期国际战略格局权衡利弊后的选择。
三、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政策表现。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政策表现就是推行“不结盟”政策。历届印度政府在对外关系上除了有段短暂时期偏向苏联外,基本上坚持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这使印度既避免了受集团政治的约束,又能维护自身在对外关系中的独立自主性,获得了更多的回旋余地。印度外交上的不结盟政策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按照印度防务专家的解释,作为在世界范围内维护印度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项国家战略,“不结盟”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所谓“消极的不结盟”和60年代至90年代的“积极的不结盟”两个阶段。根据“消极的不结盟”政策,印度在1962年前确实未与任何一国结盟,从而可以与两大阵营的国家保持相对友好的关系。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失败后,印度调整了军事战略方针,开始奉行“积极的不结盟”政策。此后,印度在军援上广获利益,得以从英、美、法、日、苏等国大量吸收军援,走上依靠大国大力扩军备战的道路。
冷战时期印度大国平衡战略的实践运用
一、在诸大国之间采取平衡策略。冷战时期在“非苏即美”的两极格局下,为了确保自身利益,印度在东西方之间走起了钢丝,巧妙地在两大集团之间施以平衡策略。此种姿态,让美苏两超级大国对其大有莫之奈何之感,最后干脆均向其表示友好不让其成为“敌人”,从而确保了印度在东西方之间广获利益。一方面,印度以印苏特殊关系来对抗美巴联盟,撑起印度对外安全的保护伞,另一方面又以印中之间的领土争端为幌子求得西方的外援,还以“联合抗华”的需要从苏联集团手中获得想要的东西。印巴矛盾激化时,又举起“印中两国是朋友是一衣带水的好邻邦”的大旗以求得中印关系的稳定。上述措施采用的终极目的均是为印度的国家战略利益服务。
二、以获取实际利益为根本目标。冷战时期,印度一面利用“不结盟”、“亚非团结”和“世界和平”这三面大旗谋求在发展中国家中的领袖地位,争取在地区和国际安全事务中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一面更注重利用美苏争霸的矛盾,在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捞取实际利益。
独立初期,印度采取了“留在英联邦内开展对外关系”的外交策略,作为大英帝国在南亚的天然继承者,同时也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主国家”和资本主义世界的“小兄弟”,多重身份使印度获得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极大照顾。从1951年至1971年的20年间,美国是向印度提供双边援助的最大捐助国,也是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和投资国以及重要的技术引进来源。当时印度军队的编制体制、武器装备、作战理论等来自西方,这对独立初期的印度维护国家的稳定,确保在第一次印巴战争中夺取主动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印度肢解巴基斯坦后,真正确立了在南亚次大陆上的“支配国地位”。这一时期,由于国际形象受损,印度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短暂倒退,而与苏联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比如,20世纪8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工厂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占印度重型机床产品的80%、电机的60%、钢的40%、石油的30%和发电量的20%。双方贸易总额从1953年至1954年的1730万卢比左右上升到1982年的317亿卢比,这使得苏联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对象国之一。
后冷战时代印度推行全方位平衡战略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印度对外战略一时适应不了“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经过几年的徘徊之后,印度调整了对外战略,奉行亲俄、近美、稳欧、拉日策略,而在对华关系上采取有缓有抑的态度,开始推行“以我为中心”的“全方位平衡”對外战略。
一、印度全方位平衡战略以维护与大国关系为重点。印度全方位平衡战略特别注重改善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同俄罗斯的传统关系,改善和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印度认为,美国正在谋求巩固世界“领导地位”,需要印度的帮衬,俄罗斯出于恢复昔日大国地位的考虑也要拉拢印度,而中国的改革开放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战略环境,也需要同印度搞好双边关系。印度反复斟酌自身在世界范围内的分量,并以此为筹码,通过外交均衡战略,既讨好美国又取悦俄罗斯,还不得罪中国,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并从中获得利益。一是得到直接的物质和军事上的好处,它可以得到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的竞相慷慨馈赠,以借此快速实现国富军强;二是得到安全战略上的好处,利用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力量来排挤大国在南亚的势力,以保证其在南亚的“支配地位”,进而控制印度洋,实实在在地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三是得到经济和科技上的好处,印度可以按其所需与世界各大国进行经贸和科技交流,以此来逐渐壮大自己的综合实力,为问鼎世界服务;四是得到政治上的巨大好处,即印度以自身的优势同世界各大国平等打交道,以谋求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更多的发言权。
二、印度全方位平衡战略以确立亚洲“中心地位”为目的。冷战后,印度致力于大力改善同南亚各国的关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并发展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印度在国际舞台上还充分发挥其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作用,呼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积极主张对联合国进行改革,并努力争取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大国战略的目标可总结为,政治上追求“大印度联邦”,确立亚洲中心地位,争当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经济上发展工农业,加速实现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比如,加强与东南亚接触的“东向战略”便是印度实现大国梦的重要实践之一。
三、印度推行全方位平衡战略产生的影响与效益。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进程的发展,印度的地缘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印度自身的对外战略也在经过后冷战时期的几年徘徊之后找准了发展方向,即“向全方位、睦邻和注重经济的方向调整”。印度的这一全方位平衡外交战略使印度获得了比冷战时期更大的实惠。从政治成果来看,目前印度同世界各地区组织、大国集团和各大国均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和多边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更是在世界上掀起了一股“印度热”,印度已成了世界各国争取和拉拢的对象,已从1998年核试验后的外交低谷中一跃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明星。从经济成果看,印度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国民经济以年均5—6%的速度增长,国家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从军事方面来看,除了多次举行了印俄海军联合军演外,印度还与美国开展了广泛军事合作,如联合反恐、联合军演、联合办学、联合护航等,并于近年来开始购买美式高技术武器装备。与其他西方军事强国的合作也正在蓬勃地发展着。
(作者单位:南昌陆军学院外军教研室)
(责任编辑:肖雪晴)
参考文献:
[1] 杨曼苏主编:《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导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 孙士海主编:《印度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