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系统分析及演化研究

    沈世超 沈克慧

    [提 要]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发展和完善技术创新系统,获取竞争优势,才能有机会参与全球创新合作。本研究以技术创新系统为研究中心,撇开宏观角度的国家创新系统,中观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微观角度的企业创新系统有关概念上的争议,从技术角度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系统研究开放式创新等新兴背景对创新系统诸要素的影响,探索企业如何跳出锁定状态,利用和使用外部创新资源,并借助外部途径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发挥路径依赖的积极作用或规避其消极作用,实现路径创造,以期能够为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技术创新;创新动力;系统演化

    [作者简介]沈世超(1995—),男,华东交通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风险管控;沈克慧(1972—),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技术创新、风险预警。(江西南昌 330074)

    [基金项目]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招标课题资助(2015年度招标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模式研究”);江西省科技厅(2015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长江经济带战略下的区域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创新活力研究”)。

    一、背景与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通过购买国外技术从“技术洼地”实现“技术平地”,在迈向“技术高地”时不可能再寄希望于向国外竞争者购买技术。只有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发展和完善技术创新系统,获取竞争优势,才能有机会参与全球创新合作。目前,我国已经将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国家战略,其中技术创新是重要的驱动要素,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及演化动力研究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学者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研究,从现有文献看主要集中于内涵、创新协作关系及创新绩效测度等方面,对于创新系统结构、系统演化机理及系统演化动力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技术创新系统为研究中心,撇开宏观角度的国家创新系统,中观的区域创新系统和微观角度的企业创新系统有关概念上的争议,从技术角度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系统研究开放式创新等新兴背景对创新系统诸要素的影响,探索企业如何跳出锁定状态,利用和使用外部创新资源,并借助外部途径将新产品推向市场,发挥路径依赖的积极作用或规避其消极作用,实现路径创造,以期能够为我国技术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技术创新系统的涵义

    技术创新源于1912年的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他首次提出“创新”概念,明确指出创新是指“用新的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相结合,创造出新的成果”。随着线性创新模型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术界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即创新系统(Nelson和Winter等),其特点是将多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共同组成创新系统。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定义:“企业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可以看出创新的本质是投入与产出,鉴于不同的产业和部门在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中存在着质和量的差异,所聚集的创新资源既有量的不同,又有质的差异,不同层面的产业创新活动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按照仿生学派的观点,就是企业必须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全方位的资源交换而且适时地对自身构成要素做出适应性调整。因此,“技术”可视为创新的一种结果即产品。“创新”,就是将新要素或者要素的新组合引入产业系统中,以一种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使系统内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系统”则是指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

    基于技术、创新和系统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和国际竞争力为导向,本研究结合Meyer的有关发展中国家三种技术创新基本模式,即技术学习模式、嵌入式技术模式和独立技术创新模式,提出技术创新系统分为主体创新系统、资源环境系统和制度保障系统三部分。目的在于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主体的组织职能,确保各主体能够形成稳定的创新收益预期等。

    三、技术创新系统的结构

    (一)主体创新系统

    企业、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科研机构、政府及关联机构共同构成技术创新系统的主体。不同的创新主体共同构成技术创新网络,通过各种方式将知识、能力进行整合并加以规范,构成相互之间的市场关系或者非市场关系。在这个网络系统中,企业核心主体,其它创新主体通过相互合作、交流、学习,为企业提供人才、知识、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和支持,共同维持系统正常运转。

    (二)资源环境系统

    技术创新系统的资源由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两部分组成,其中人力、知识、经验、信息等构成无形资源,工艺、流程、设备、厂房、资金、技术等构成有形资源。其中无形资源对技术创新系统表现在通过设计、发明等活动对技术创新起着正向拉动作用;有形资源则表现在外部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互联网的普及,交通物流设施的便利,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设施的完善)对创新活动建设所产生的正向影响作用。因此,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引进的力度决定着技术创新资源系统综合水平的高低。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是系统构建及存在的根本。

    (三)制度保障系统

    创新战略、创新文化、组织结构、组织职能以及创新收益预期等共同构成技术创新制度保障系统。技术创新企业的R&D资金较之传统企业更加庞大,因此在融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最高信贷额限制。市场融资渠道的通畅程度、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决定着融资环境对创新的作用大小程度。创新活动本身是一项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投资,目标能否实现,主观难以把握。因此,为了保证创新的目标的实现及系统良性运转,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对技术创新企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制度保障。

    四、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

    目前对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机理研究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国家创新系統;二是企业仿生学的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产生、成长、成熟、衰退;三是布鲁塞尔模型,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之间互动演化;四是从创新战略的制定,系统内部整合,系统与非技术创新系统、企业系统以及企业外部环境的网络整合等方面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网络优化框架;五是通过自组织和他组织的复合特性,将自组织与他组织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发展的组织机制来实现系统的演化发展。本研究基于技术创新系统结构的特点,基于仿生学角度的组织演化的复合特性来研究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机理。

    (一)自组织演化

    自组织演化是从系统论角度,对系统内部交互作用的因果解释。指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内外矛盾的作用下自行组织化、系统化、有序化地运动,自发地由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或由有序状态走向更为有序的状态,没有受到外界的强加干预。

    技术创新系统中的主体创新系统和资源环境创新系统均以络系统的形式进入到系统内部,一方面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创新行为主体在技术能力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另一方面创新主体系统与制度保障系统的相互交流形成了作用流,并产生一定的势差,也形成了非平衡性。技术创新系统实施创新的过程中,通过外部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保证实施了技术创新系统成功地生存下来。因此,促进系统构成要素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动态一致性,才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适应性组织演化

    技术创新面临路径锁定突破的问题。由于路径锁定导致生产成本高和技术的无效率,组织惯性会导致组织对环境变化迟钝,形成员工认知惰性,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技术创新。比如“十二五”期间环保技术研发、技术并购等进入前所未有活跃期,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交易额分别达到927亿元和544亿元。2012年起,环保企业实施超20个以技术为目的的海外并购。自我适应特征是技术创新系统不断演化的动因,整个演化过程依赖于外界获取的市场信息、资金和政策支持。适应性组织演化更多地融入了“人”的控制因素,表现在“人”对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人为干预和审慎设计。表现在为确保系统达到预定目标,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影响及自身资源制约,进行全面把握,系统设计,制定出“适当对策”的理性适应过程。

    技术创新各主体之间信息是不对称和不确定的,加上利益边界的模糊性,会提出整个系统共同遵循的战略,形成创新文化和氛围,建立合理有效的组织结构,明确各主体的组织职能,确保各主体能够形成稳定的创新收益预期等。这种阶段性规划控制,显性地作用于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演化过程。从仿生学的视角看,技术创新系统会经历发展初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如同“生命有机体”,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那些成功生存下来的企业技术会主动通过变革行为打破原有的秩序,从而通过适应性行为不断寻求更好的发展。自组织演化和适应性组织演化隐性长效地作用于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合发展的过程,并且交替作用于技术创新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阶段。

    四、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

    (一)市场竞争压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己经成为经济生活中的常态。为了保证自身不在竞争中被淘汰、被兼并,为了取得竞争优势和发展,企业就必须以各种手段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竞争优势的基本来源是在基本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或多个环节开展创新,因此竞争是创新的力量源泉。市场的竞争压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通过创新投入来开发新产品或改善现有产品性能,向顾客提供非同质化的产品,在竞争中战胜竞争对手推动了产业创新;二是企业竞争压力促进某些企业寻找“蓝海”,通过技术创新促使产业延伸。

    (二)需求拉力

    市场需求是决定行业成长的基本条件,同样也是技术创新系统演化的动力之一。市场需求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终极目标。新需求的产生,旧需求的更替以及需求规模的增加都可以拉动并持续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拉动创新,反过来,创新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又会诱发新的需求,从而拉动新一轮创新,这样循环往复,使得需求拉动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和持续的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越来越方便,定制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为产业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来源,客户更容易成为产品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技术创新系统应在市场需求的波动、消费者预期的变动、用户的创新思想和建设等涨落因素的引导下,通过研究开发活动引出新的发明(新的产品、工艺等),并努力将其加入生产过程,有选择地吸纳最能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进行生产性试验,实现首次商业化,从而获得超额的利润。

    (三)技术推动

    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促进和刺激作用,体现在新科技成果在并入生产过程转化为产品后往往可以得到较高的带有垄断性质的利润,有利于企业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得到经济上的实惠和心理上的满足。这就会不断地激励企业积极吸纳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创新。由此可见,科学技术进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直接推动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如计算机、无线电通信产品等都是来自于技术的推动。

    (四)动态网络学习机制与溢出效应

    技术创新活动是互补、专业化的能力和各参与者主体创新知识的结合,其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促进技术创新系统演化发展。溢出效应主要包括:技术溢出和知识溢出,知识溢出又包含隐性和显性知识溢出。在技术创新系统中,创新主体不仅能够借助溢出效应获得技术和知识,并且可通过沟通互利的思维方式和交易规则,分享创新所带来的未来收益。但从全社会讲,这种知识溢出越多、越快就越好。从企业出发,则希望创新引致的知识溢出越少、越慢越好。为了使企业既有创新动力,又有很好的社会效果,就必须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现在有两种解决方法,一种方法是使知识产权化、市场化,另一方法是政府给创新者以某种补偿,这就是当今许多国家都采用的创新经济手段,包括税收优惠、关税优惠、利率优惠等。

    (五)集群效应

    创新行为主体(企业、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科研机构、政府及关联机构)基于外部经济与规模效应而自觉集群行为,其目的是基于主体间的核心竞争力竞争,通过合作结成创新网络,产生创新协同效应,进而提高创新系统的运行效率。其特点:一是有利于创新成果的扩散;二是降低创新的风险、成本,提高了创新的效率和成功率;三是有利于创新信息和知识流动。

    [参考文献]

    [1]田紅娜,毕克新.基于自组织的制造业绿色工艺创新系统演化[J].科研管理,2012,(2).

    [2]孙冰,徐晓菲,姚洪涛.基于MLP框架的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6,(8).

    [3]魏洁云,贾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路径创造演化机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6).

    [4]郭莉,苏敬勤,徐大伟.基于哈肯模型的产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1).

    [责任编辑:上官涛]

相关文章!
  • 更登达吉让唐卡艺术走向世界

    尚儒唐卡为藏语的音译,是藏传佛教所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它是以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用的一幅幅宗教画卷。唐卡之所以特别,在于它的宗教功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