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融入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的策略研究
许峰
【摘 要】积极融入并助推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下简称为体系)构建,是高职院校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基于SWOT分析,站在新起点的高职教育仍存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教育和培训两张皮、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保障机制无约束等问题。因此,以现代系统论为指导,提出以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以平衡和优化高职教育结构、以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升级的融入路径,以及创新正确办学定位、优化高水平专业群、健全课程建设机制、提升实习实训功能、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等具体举措,并为政府和高职院校提出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终身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9)09-0073-04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以落实“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等国家新部署为契机,积极融入并助力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以下简称为体系)构建,是广大高职院校积极主动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助力社会经济保持快速提升和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举措。
一、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一)融入体系构建的内涵
1.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构建的内涵
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指为满足“覆盖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学习工作终身、适应就业创业和人才成长需要”,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人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而构建起的以“以人为本、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中等、专科、本科到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有机贯通,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并举、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学习形式相互补充的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是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构建本体系则是新时期加速推进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着力点。[1]
该体系由供给主体系统(各级政府部门,职业院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高校等)、需求分析系统(学生、专业、课程、教师等),决策系统、资源供给系统、质量生成系统、服务支持系统及监督评价系统等构成。
2.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内涵
高职院校是高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重要实施主体,基于体系构建的内涵、高职院校的层次与功能定位,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过程就是高职教育以落实“一枢纽、一阵地和两中心”地位为核心,实现自身转型升级与助推体系构建的良性互促过程。一方面,高职院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关键,彰显类型特色;以学制和课程为主要载体,在与中职、应用本科衔接中发挥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以服务面向多元化为目标,以优质校和特色专业建设为手段,实现办学功能综合化,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主阵地、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的中心、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成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服务中心;另一方面,通过将终身化、特色化和多元化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办学过程中,夯实高职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彰显其在体系中主阵地的地位,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助力体系加快构建。[2]
(二)现实意义
1.加速实现高职教育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
当前高职教育站在新起点,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着力实现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行动指南的高职教育发展的五个聚焦。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能从根本上促进高职教育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助推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加速推进治理现代化,创建职教新格局。[3]
2.促进就业和教育公平的迫切要求
制造业加快升级,小批量、定制化、柔性化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复杂的设备操作,对从业人员的心智、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端岗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有更大需求。这些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各级各类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和再就业。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能从根本上服务终身学习,促进高职教育公平,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帮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助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3.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职业教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能从根本上推进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产教融合机制的建立、为校企合作提供新载体、新平台和新机制,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功能。
二、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现实路径
(一)融入体系构建的SWOT分析
历经20多年发展,包括中、高、本、硕的现代职教体系框架的顶层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其中,高职教育发展迅猛,专业建设与国家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基本一致,教师队伍“双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布局和专业设置得到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水平,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不断提升,这些都为高职教育融入体系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面对新技术新理念,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已经逐步进入黄金期。但要融入体系构建,高职院校仍面临以下方面的挑战,如支持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和培训两张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体系质量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
(二)融入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现代系统论指出结构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功能是系统与外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和改变环境的能力。基于对体系的内涵分析,该体系具备以下功能: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学模式,开展职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一体化建设,具备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阵地,构建起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起内部贯通、内外衔接的“立交桥”,形成职教教育国际化纽带。[4]
其中强调整体性是系统的核心属性,它具体表现为整体与部分、层次、结构、功能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该原则为指导,体系的顺利构建要求职教体系内部与行业企业等诸个系统及其要素,以满足解决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和扩大就业创业等核心目标,调整和优化各自结构与要素,使各部分构成比例合适、结构协调、有机统一,呈现同一性的发展态势,从而实现体系的功能。该原则为提出体系构建的路径、策略和政策建议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联系性等原则强调通过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的目的。高职院校要融入体系构建,就要抓住落实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一核心问题,既要找到并调整和改进自身结构中不合理的要素,以要素的优化和精准配置逐步优化和升级办学结构,持续提升自身功能;又要将自身系统、要素与其他系统及环境间建立起协同合作关系,以自身系统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与职能,促进体系功能的整体提升。[5]
(三)融入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基于终身教育的理念,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推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从加强内部建设、促进内部和外部协调发展和内外部有机互促三方面,开展现实有效的路径建设。
1.深化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
推进以新技术应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技能转型升级培养培训模式,加大对高端岗位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专业人才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能力;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十大领域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培训规模;推进产教融合高端平台建设、夯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以技能训练和技术研发为核心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健全德技并修、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落实全面、全员和全程育人,重视支撑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培养,提高劳动者社会适应能力。
2.平衡与优化高职教育结构
一是推進与中职、本科的衔接和畅通。继续推进基于专业的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初中后五年制高职教育、开展高职院校举办“3+2”本科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制度,深化面向中职学生“3+技能课程证书”考试、注册入学、春季高考等招生改革。二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落实社区教育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发展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核心的特色职业继续教育、加强职教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三是做大职业培训。做实重点对象的特色化岗位技能、技能转型等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参与和做强政府主导、政校联动、市场和远程培训等项目;主动服务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型技术岗位培训,做优订单、定向和顶岗培训,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大学建设和企业培训。
3.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升级
一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职教经验,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升级。引进或积极参与国际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开展技术的提供、支持以及标准化教育。二是着力探索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与走出去企业合作、引入国外优质培训资源和项目、开展技能特色留学生教育,探索输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亟须的人才培养培训等模式。三是提升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围绕服务产业发展,凝练我国高水平职业院校在办学的理念、模式和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经验,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引领和示范。
三、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和建议
围绕高职教育体系构建路径,提出以下具体举措。
(一)融入体系构建的重要举措
1.创新办学定位
树立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扩大以发展型为根本、以复合型为特征、以创新型为标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模,主动参与到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的继续教育转型升级中。
2.优化专业群结构
坚持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产业链的办学思路,建立兼顾动态开放和自我调整的院校专业发展机制,保证不断扩大专业发展趋势,保证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度、吻合度;重视前瞻性,以及与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的相关专业(群)建设,提高院校在人才培养应对产业变化的主动性乃至引领性;发挥优势专业集群作用,依托重大项目牵引实现院校在关键领域的突破创新;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保证专业群发展活力。
3.健全课程建设机制
课程建设以职业行为能力培养为导向,重视纵向贯通,以及与职业培训的衔接。完善按照职业标准制定的系列课程包,构建起分专业、分层次的相对独立又与课程教学有联系的培训课程模块;构建起“线上线下互动、新旧媒体融合”课程建设新常态,以及“纸质教材、在线课程和混合式教学”教学新形态,营造能扩展和改善人际社会互动的新型教学生态圈,建设学习共同体;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引领”作为专业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方案等重要教学文件的重要指标,成为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将素质教育点设计成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建设、培训项目制定,以及教学实施过程中。
4.提升实习实训功能
把实习实训真正纳入到教学计划中,把实训室建成人才培养、大赛服务、生产示范和技术研发等多功能服务平台,把产品质量和成本效益作为评价实习质量的主要依据,实现学习与工作对接,学做人与学做事一体,专业能力与通用能力培养融为一体,促进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创新顶岗实习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的理念、技术、文化、力量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发挥区域、行业的标杆企业作用,把顶岗实习有效融入产业活动,使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真做,为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提供载体。[6]
5.完善专业育人机制
将国际化办学理念融入学校管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等过程,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学校全方位专业化程度;加强系统化培训,提升教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双语课程开发建设、跨文化交际、团队合作等能力,加强专业化、双师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针对“一带一路”的重点建设领域、国际化重点项目,结合学校优势,增设有关课程,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国际化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7—8]
(二)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的政策建议
高职院校能否顺利融入和助推体系构建,主要涉及到政府、院校、企业三方主体以及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服务支持、监督控制四个方面。
1.政府
国家层面。以国家学历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为核心,尽快构建起系统化的包括职业教育质量保障、学习成果互换、生源保障、专业、课程建设和教师专业发展等顶层保障机制,为高职院校融入体系构建提供法律和制度保证。
区域层面。在依托国家政治体制的前提下,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为核心,落实省级政府在推进产教融合中的统筹者责任。一是通过制度先行、政策配套,基于顶层设计构建起满足产教融合的发展格局,保证国家政策文本向举措供给落地。二是加快完善地方职教法律法规的完善,构建产教互动的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高职教育供需双向对接。具体内容包括:以政、企、行、校、培训机构等多边协调运行机制为依托,以集数字化、智能化以及网络化于一体的现代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机制与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机制为基础,以相关法律约束与评估激励机制为保障,建立和完善区域人力资源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机制和以“职业资格认定、专项职业能力考核”为核心的人才评价、管理和服务机制,以及校、企、行等利益主体责权对等机制、利益补偿机制。三是推动企业以主体身份参与高职教育建设中,如促进校企合作、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开展在岗培训、健全多元化办学体系、鼓励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改革,为国家提供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
2.高职院校
为从根本上系統解决职业培训工作地位化、质量有待提高等融入体系构建的关键问题,建议将诊断与改进机制覆盖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工作,提高院校对职业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该项工作质量的持续提升,以及推进工作模式和机制的创新。一是完善标准体系。形成包括学校职业培训专项规划以及二级教学单位职业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制定校级层面的职业培训课程、师资、教材、服务管理、考核性诊断等标准体系,以及具体培训课程和项目的具体标准。二是修订和完善制度,形成职业培训内控体系。确定职业培训管理的组织机构职责,厘清职业培训与鉴定、人事、财务、资产、质量管理等部门的具体管控事项,修改和完善学校职业培训制度体系,形成职业培训的整体流程,健全内控机制。三是强化关于职业培训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在院校年度考核报告和质量年度报告中包含职业培训内容,并确保内容的质量和地位。四是开展多元评价、多维监测和持续改进,引入行业、企业等评价主体。五是建立并完善职业培训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教师参与职业培训积极性,营造教学单位主动参与社会服务的文化氛围。
融入体系的相关策略包括路径建设和具体的举措。即从整体角度出发,基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高职教育结构优化和高职教育国际化提升三方面,开展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顶层设计,实现高职教育提质增效、推动现代职教体系日臻完善的创新发展主要目标;基于中观和微观层面,从办学定位、专业群、课程、实习实训和育人机制等部分角度出发,提出高职院校融入体系建设的具体举措,实现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终身化、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成功转型目标。并以强化企业重要主体作用为核心,为区域政府开展顶层设计,加大制度和政策供给,优化体系构建环境提供政策建议。以高职院校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和规模为重点,以建立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诊断与改进机制为载体,为高职院校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职前职后教育贯通、扩大非学历教育规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意见”[OL].[2018年5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8/c_1122802073.htm.
[2]任占营.改革创新高等职业教育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77—80.
[3]谱写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新篇章[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8n/2018_zl83/201811/t20181121_355301.html.
[4]吕斌.一体化推进: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的基本遵循[N].人民政协报,2018-06-01(006).
[5]陈龙涛,梅春才,李佳.深化供给侧改革背景下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21—24.
[6]吕景泉.五业联动——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新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0):30—36.
[7]方绪军.政策语境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逻辑及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2):13—55.
[8]李梦卿,安培.职业教育耦合“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机遇、挑战与策略[J].职教论坛,2016(7):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