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视野:走向高远的阶梯

刘建明
备课是教师在课前进行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长期以来,备课内容一直在“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范畴内徘徊,许多教师往往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在对教材文本和教学参考书的一字一句的挖掘、理解上,投射在学生的兴趣、动机、个性差异上,但是,理应重视的备课视野却受到了不应有的忽视。
什么是备课视野?备课视野是指教师在备课时理应关注到的与文本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相关的思维成果。这些文化知识和思维成果涉及与文本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科学、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同“拔出萝卜带起泥”中的“泥”,那么,拓宽备课视野的意义何在呢?
一、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对文本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限于教材篇幅和编写者的视野,许多与文本有关的内容不可能大量出现在教材和教参中,比如,海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具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可以使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一气呵成?戏剧的节选部分与其他部分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联?人们现在对叙述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在文坛上对某一位作家有什么新的认识和评价?等等。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应予关注和了解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宽广的备课视野的教师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选人课本中的内容如同海面上的冰山,只有1/8凸现在水面上,如果想了解这1/8就需要了解水下更多的部分;不仅需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讨,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在课堂上怎样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时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10倍、多20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挑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如果我知道的东西比我教给学生的东西多20倍,那么我在课堂上的思想和语言就不知不觉地是针对学生而产生的……”在谈到教师的教育素养时又说:“为什么老师要懂得那些课堂上并不学习的东西以及那些跟中学所学的教材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呢?这是因为:关于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可以这样理解,没有宽广的备课视野,就如同在无边的沙漠中夜行,没有方向,也不会有真正的建构。沙滩上的建筑是不稳固的,一个教师如果在备课时没有充分地拓展自己的视野,而只是对单个文本的内容、课堂教学形式、媒体的选用等孜孜以求,就如同将房子建在沙滩上一样,无论房子的样式多么别致,房子的装修多么精美,都不是一间好房子。
二、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与学生更好地对话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是因为在传授知识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教学中,讲授和分析成了组织课堂教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而长期的讲授和分析又使学生的话语权利倍受漠视,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倍遭压抑,使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所以新课标反对教师的话语霸权而倡导平等的对话。师生对话是师生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精神相互碰撞的过程,是师生共享世界的过程。而在对话式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对象性活动中的那种认识与被认识、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主客体关系,而是一种精神性对话交往关系。双方之间互相倾听和言说,彼此敞开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理解和对话中获得精神的交流和意义的分享。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话中,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上虽然是与学生平等的,但是教师由于知识相对丰富而承担着启发学生的重任,他应当通过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这就需要教师预先有足够的备课视野可以留待学生的驰骋,否则,对话就失去了应有的张力。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对话,他的用意是让青年智者懂得更多,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与青年智者互相交换意见,他的视野也肯定是广阔的。教师的博学多能是学生得到启发的前提,教师只有在对文本进行全面、深入对话的基础上才会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精粹部分进行对话。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对文本的复现和对教参的“有声化”处理,那么就等于人为地损毁了一件人类精神中的珍贵藏品。
三、拓宽备课视野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指导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通过研究问题达到对课程知识的深入理解,形成独立思索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备课视野的拓展对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如在讲解《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相关资料进行解读,有的学生对课文中的“朱颜”感兴趣,发现“朱颜”一词除两种通常的解释(红润的颜面;少女的代称)之外可能还有第三种解释(红色的门楣),这时,教师备课视野的宽窄就显得十分重要。《辞海》中将《新唐书·马燧传》中“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一句中的“颜”解释为“指堂上或门上的楣”,《中国对联大辞典》中将《新唐书·马燧传》中“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一句中的“颜”解释为“题匾额处,门楣”,二者有相同的解释一教师如果在备课时预先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就不会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感到有心无力。还有,当教师不只局限于《虞美人》一词,而将关注的目光投射在可以称作“图画背景”的李煜的其他作品如《乌夜啼》、《浪淘沙》、《浪淘沙令》、《破阵子》时,他的讲解就一定是底气十足、游刃有余。
在已经取得成功的教师身上,我们往往可以看到拓宽备课视野带来的丰硕收成。特级教师于漪曾在《于漪文集》的自序里写道:“我下决心在两个方面狠下功夫。一是扎扎实实打业务底子,从汉语拼音、语法、修辞人手,到文、史、哲广为涉猎:以中外文学史为经线,选读各个时期有代表性、有影响的作品,力求早日摆脱知之甚少、甚浅的窘境,告别孤陋寡闻,迈向知之较多、较广、较深的目标。二是潜心钻研教材,取得使用教材带领学生学好语文的主动权。查检资料,独立分析,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一篇篇课文反复推敲、研究,把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语言的运用、作者的思路等等,弄得一清如水,力求使教材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这一段话中,备课视野包含了文本之外和文本以内两个方面,从这一角度而言,只有“博”才有“精”,“精”一定是建立在“博”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广阔的视野,没有对整个文化领域的广远瞭望,教师对文本的研究只能是认真的浅尝辄止与貌似全面的片面。在这样的境遇中,教师永远是一个风尘仆仆的追逐者,而不是一个胸有成竹的领略者。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教师可以流利地讲述文本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耐心详细地讲解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面带笑容地倾听学生的讨论,灵活熟练地操作多媒体,一切都好像完美无缺,但是,一个巨大的缺憾在形成,那就是老师本应有的备课视野的缺失。教师的讲述可能是流利的,但却是就事论事,浅薄、平面化的;教师的答疑解惑可能是耐心细致的,但缺少更高意义上的关怀与考量;教师的声音可能更多地来自喉咙,而不是发自内心;教师的目光亲切柔和,但是缺少深邃和睿智。一切都好像在默默中发生,一切又让人隐隐担心。“风物长宜放眼量”,拓宽备课视野是改变这一局面的最好办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从技术表层到思想深层的崭新腾越。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谈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

    胡正秀摘 要:互联网作为一股强劲的力量渗透到教育界,带动着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微课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对提高学生的学习

  • 多元化阅读中幼儿阅读习惯养成

    吴宁【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幼儿教育工作也愈发受到关注,在实际的幼儿教育环节,有关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尤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