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研究

    董翎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中的美术鉴赏课作为艺术素养课程的组成部分,地位越来越重要。美术鉴赏课的作用不仅是要丰富大学生审美情趣和拓展其文化视野,而且还要使他们领会艺术的本质,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在今后的人生中能有更高的美的追求。针对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和问题,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况,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对指导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美术鉴赏;素质教育;教学;研究

    高校艺术公选课程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对于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都非常重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的大学十分重视大学生的美术素养教育,他们在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上有着相对完善的课程设置和实施目标,并且高度重视课程实施过程。如美国高等教育将艺术素养课程目标视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着重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纷纷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美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学生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美术素养教育,真正地发挥出美术教育在大学生成长阶段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当前的美术鉴赏课程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述,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学习,所教授的内容大多停留在对美术鉴赏各个历史时期艺术品的研究学习上,大部分还是沿用以前历史的断代方法讲述美术鉴赏课程,对提高审美素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上的片面性,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质的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美术素养教育比较薄弱,还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求。

    另外,没有充分认清课程的根本目标,不能把握美术鉴赏通识课程的实质内容。美术鉴赏通识课是一类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应具有多元性、时代性、兴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一种超越其固有的艺术思维方式,养成一种主动、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习惯,更好地促使美术鉴赏通识课所学知识与自身专业紧密相连,并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最终塑造出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当下,我国高校的美术鉴赏通识课在教学模式上,过于注重艺术知识的灌输式教育以及技能的训练,因丧失趣味性而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美术鉴赏通识课应该以不同艺术为媒介开展教育活动,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氛围中,教师采用艺术化的教育手法,为学生施以以艺术为核心的教育内容,充实、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丰富情感,提升人格,完善个性。引导学生逐步达到自由的审美境界,领略艺术与美的魅力,进而提升人生境界,最终让其自由和谐地发展,让学生通过内在精神的塑造得到全面培养。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认为,高校的美術鉴赏课程的教学活动应该结合当前社会现状、艺术素质教育改革情况,进行各种教学方法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教师在美术鉴赏课堂上不宜过早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认识或借鉴他人的见解对作品进行分析、评价,这可能会成为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屏障,使得大多数人认为艺术作品的评价仅仅是以教师为主的评判和鉴定。可以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作品先进行了解和剖析,去感受作者的思想脉搏,发现作者的创新性思维,并从中得到启迪,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指导他们可以先通过互联网或者是图书馆收集某一位画家的生平资料、主要的艺术作品,做成PPT或者是讲稿,课上进行公开的演示。这样他们就不会机械的只是听老师讲,他们会得出每一个经典的美术作品的产生都饱含着作者的思想和辛勤的汗水,了解作品的所属流派以及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对艺术家本身以及他们的作品印象更加深刻,也学会了主动的分析作品,从而掌握了学习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

    其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分析美术作品,掌握相关的鉴赏知识,了解艺术家的生平,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精神,学习作者认真的创作精神。在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要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及审美发展的特点,在对其进行审美教育时,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力和审美趣味。同时,要明确美术鉴赏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中的作用,美术鉴赏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美术鉴赏可以提高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美术鉴赏还可以提高思维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美术鉴赏教学方法

    (一)比较式教学

    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这种比较式教学,把相关的美术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如把同一画家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画家同一题材的作品,同一绘画内容不同处理样式的作品置于同一欣赏环境中,通过古今中外、纵横两向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被欣赏作品的理解和体会。例如在同一时间段,对比中西人物绘画题材的创作在审美意识上的差别,比如,西方的蒙娜丽莎和东方的徐渭的绘画。还有西方几个世纪中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不同风格的赏析对比等。比较式教学有利于把学生长久积累的表面感性认识上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使深奥理论形象化。

    (二)体验式教学

    作为普通的美术教育并不要求有很多的实际操作,但如果一点动手操作的实践也没有,那么对美术的艺术感受与体验就不可能上升到较高层次,特别是对作品中微妙的形式美的法则(如油画的笔触美,中国画的笔墨趣味,雕塑的加减手法)的领会就必然无法深入。比如书法欣赏课程,可以让学生临摹自己喜爱的书法碑帖,然后在课堂上谈谈自己整个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体会及收获。剪纸欣赏课这一环节,可以让学生尝试做一些简单的剪纸作品,让学生感受一下传统民间美术的魅力。在讲到陶瓷艺术的时候,可以结合本校或者本地的情况,找一家陶瓷厂进行参观实践,这样才能真正脱离课本上理论的束缚,深刻了解陶瓷的制作过程,并能够实际上手操作一下,对学生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艺术体验。又如谈到西方绘画艺术的色彩时,可以安排学生选择印象派画家如莫奈、高更、塞尚等人的作品进行临摹。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作业与大师们的作品进行比较、讲评,或让学生展开互评、讨论。这样,学生对于作品的形式美和内涵的感受就会更深刻,对于鉴赏水平的提高也有帮助。 而且,实际操作本身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一种自由又符合美的规律的表现能力。

    (三)讨论式学习

    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画面描述能力的培养,还要教导学生学会用语言表达欣赏理解,重视对作品思考、评价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从用笔、形式感、美的法则去理解一幅画。那么,讨论式教学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这使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讨论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师先定好一个题目,然后由学生自由发挥、发问、讨论,有点类似头脑风暴的模式,营造一种充满自由、平等、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倡“ 自由讨论、思维开放”,允许学生回答错问题,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允许学生挑战权威,不以终端结果为唯一评价标准,更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发散思维的发挥。讨论式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更深入,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是锻炼学生分析能力、沟通能力的好机会。

    (四)开放式教学

    美术鉴赏不只限于课堂、校园里,要走出去,充分利用周边环境资源、网络资源,将学校教育与社会接壤,实现学校艺术与社会艺术教育合作、互动,形成开放式的艺术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或著名园林建筑参观上课,让学生在艺术的殿堂里自觉进行艺术洗礼和审美体验,直接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还可以领略到优秀作品原作的魅力。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也可以借鉴网络直播的方式,现场直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跟随教师进行一次艺术的文化之旅。只有让学生置身雕塑、建筑、园林之中,才能更真切地感受藝术的意境和魅力。同时,要求学生做笔记,把作品的背景介绍、 作品的细节记录下来。参观后,要求学生写出课外实践活动报告。

    (五)深入研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当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慕课、微课等各种形式的课程也应运而生。多媒体技术应用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之中,从声光色等多方面辅助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影像和图片信息。教师应该根据鉴赏教学大纲围绕重点、难点,多层面地去精心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并加以组合,使之能最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国宝档案》、BBC拍摄的艺术类的纪录片等,都可以全方位地展示中外艺术作品的魅力。总之,运用媒体组合式教学手段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又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观念不应当固守陈规,还是根据美术史或者是各项艺术作品的分类基础上来进行教学活动。正如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艺术的本质就是存在者的真理自行置入作品”。总之,任课教师只有先提高自我专业素质,找准鉴赏教学切入点,结合当今高校素质教育的教学特点,精心准备和研究美术鉴赏课,才能使鉴赏教学得以不断推陈出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新世纪艺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张道一.美术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米丰.高校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方面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07).

    [3]尹少淳.美术教育中的美术鉴赏[J].中国美术教育,1995,(03).

    [4]李永强,闫爱华,苏阿嫦.美术鉴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9.

    [5]钱初熹.20世纪美术教育的回顾与21世纪发展方向的探讨[J].中国美术教育,2011,(07).

    [6]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

    平顶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相关文章!
  • 探究文学的多模态话语及其跨影

    肖璟随着影视艺术发展进入到后现代阶段,影视艺术俨然成为主导社会意识的举足轻重的文化形态。而针对影视艺术基质文学艺术的研究,在技

  • 谈绸舞表演的艺术特征

    闫晗【摘 要】我国的绸舞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有。在考古发掘出来的汉代画像砖中,保存了当时长绸舞的形象资料。“绸舞”一般可分为“长绸”和“

  • 新时期高校新校区校园人文环境

    吴非凡 ·黄雨摘 要:高等院校是国家和人民教书育人的阵地,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一向被人们誉为象牙塔。高校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要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