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导论
康啸
摘要:瓦格纳15部未完成歌剧是瓦格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作品未完成的原因多样,其中多部改编自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研究体现出多种意义。首先,未完成的歌剧中体现出瓦格纳对于多种风格的尝试,尤其是德奥歌剧以及法国歌剧类型;其二,未完成的歌剧中包括了多部喜剧,展现了瓦格纳的喜剧创作思维;其三,宗教风格是瓦格纳未完成歌剧中重要的特征,因此这一系列作品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瓦格纳的宗教思想;其四,瓦格纳作品中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其在未完成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总之,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利于我们清晰全面地把握瓦格纳的创作思想,思考作品之间的关联,是瓦格纳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瓦格纳;未完成歌剧;喜歌剧
引言
瓦格纳在西方歌剧历史地位不言而喻,虽然瓦格纳完成的歌剧数量并不多,但质量极高,多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歌剧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瓦格纳通过歌剧创作,阐释出对于音乐戏剧的独到见解,将歌剧创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层面。在以往研究中,我们的重点集中于瓦格纳12部完成的歌剧及管弦乐、声乐作品等,但瓦格纳还存有大量未完成的作品,尤其是15部未完成的舞台戏剧作品,是深入了解瓦格纳创作思想的重要基础。瓦格纳未完成的歌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研究项目,本文作为研究导论,先谈此类歌剧的概况,包括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体裁类别、风格特点等,进而阐释未完成歌剧创作的某些特征。一、概况
瓦格纳作品目录中包括116部作品,使用目录号113(包括多部作品使用一个WWV编号,如《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Mibefungen,WWV86),其目录编号也包括未完成作品,如15部未完成歌剧。这些作品中包括瓦格纳13岁着笔的作品《劳伊巴特》,以及在生命尽头仍在思考的古风喜歌剧《有条件投降》,有表现佛教思想的《胜利者》和描述耶稣受难的《拿撒勒的耶稣》。此外,还有两部作品《崇高的新娘》和《有条件投降》由瓦格纳完成脚本,别人进行谱曲。
瓦格纳歌剧的重要特征是其自己创作脚本。因此,瓦格纳未完成歌剧作品呈现五种状态:1.故事梗概;2.散文稿(分幕);3.诗稿(分行);4.谱曲(遗失);5.乐谱存世。五个阶段反映出瓦格纳歌剧创作的套路。瓦格纳首先会草拟戏剧梗概,随后逐步丰富成为分幕的散文稿件。诗稿是脚本的最终状态,瓦格纳会将戏剧故事转化为分行押韵的诗体,故事由第三人称叙述转化为人物对话为主。在此之后,瓦格纳依据诗稿言词进行谱曲。瓦格纳未完成歌剧完成情况可见下表。
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的类型多样,不仅包括传统歌剧(oper)以及受法国影响的大歌剧(cmBe Oper)和喜歌剧(Komischer Oper)。值得注意的是瓦格纳对于某些德语歌剧体裁的尝试,如德语悲剧(Trauerspiel)、德语牧歌剧(Schaferoper),以及德语喜剧(Lustspiel)。
瓦格納未完成歌剧的题材来源也较为多样,包括历史、宗教、神话以及戏剧小说。多部作品改编自经典之作,如《热恋男子的情绪》改编自歌德同名作品,《劳伊巴特》选自莎士比亚宫廷剧《劳伊巴德和阿德丽特》,《法伦矿山》根据霍夫曼(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1776-1822)同名短篇小说而作,喜歌剧《幸福的熊家庭》的内容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瓦格纳在改编经典著作过程中,也尝试注入自我戏剧想法,如在《幸福的熊家庭》中将《一千零一夜》中《男人比女人更狡黠》故事的基础上,杜撰新的内容,加入了一头熊,最后冠以新标题《幸福的熊家庭》。
二、未完成原因
瓦格纳15部未完成歌剧,在数量方面超过了完成的13部歌剧。这些作品未完成原因多样,同时展现出一名作曲家在19世纪欧洲歌剧领域奋斗的缩影。
(一)创作过程中失去了兴趣
瓦格纳在创作过程中放弃了一些作品,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早期歌剧创作中。歌剧《婚礼》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经历多次中断。瓦格纳称这部作品曾被另一部小说计划所打断,但小说也未能完成,他又回到了《婚礼》的创作中:“因为我要写一个歌剧剧本,又重新拾起原有的题材(《婚礼》)。”随后的创作过程中,瓦格纳曾考虑为整剧配乐,但这部作品的诗稿并没有得到演员姐姐罗莎莉(Rosalie Wagner,1803-1837)的认可,瓦格纳也没有听从姐姐的修改建议如“希望把简单的关系铺展开来,加以润饰,使之丰富多彩”,而是迅速决定毁掉手稿,“不留下任何痕迹”。可见,瓦格纳年幼的心灵还无法承受他人的嘲讽,因此宁可毁掉原稿,也不能授人把柄。
1838年春,瓦格纳在里加(Riga)剧院经理霍尔泰(Karl von Hohei,1798-1880)的要求下,创作一部轻松、快乐的歌剧,最好是德语歌唱剧(Singspiel)。瓦格纳拾起曾经草拟的《幸福的熊家庭》(又名《男人比女人伟大》),短时间内完成歌剧脚本,并呈于剧院经理霍尔泰。虽然作品达到了剧院要求,但在随后的谱曲过程中瓦格纳却遇到了困难,而最终放弃。他在《自传》中谈到“在重新阅读已在昆尼希堡(KSnignberg,现名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写下的少数音乐时,却觉得这种谱曲方式令我感到作呕,我把剧本赠给一个好心的但却笨拙的朋友。我的指挥助理,小提琴家吕勃曼(LSbmann Franz,1811-1878),在我的一生中我再没有去关心它了。”瓦格纳放弃《幸福的熊家庭》迅速转向另一部歌剧作品——《黎恩济》(Rienzi,WWV49)。
早在1845年6月3日到8月9日期间,瓦格纳在波西米亚的马林温泉度假的时候,他就考虑写一部基督教题材的五幕歌剧《拿撒勒的耶稣》。1849年的时候,瓦格纳写出了50页脚本草稿并初步构思了音乐。1849年10月14日,身处苏黎世的瓦格纳致信李斯特,认为为巴黎准备的《拿撒勒的耶稣》并不合适,瓦格纳觉得“必须拥有时间去等待灵感”。
(二)被其他作品所打断
瓦格纳多部未完成歌剧是被其他作品所打断。1843年,正在创作歌剧《撒拉逊女子》的瓦格纳突然对《唐豪瑟》的主题发生兴趣。瓦格纳在自传《我的生平》中提到:“我为这个题材(《撒拉逊女子》)设计了许多丰富的场景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一旦我把这个题材与其他我熟悉的素材进行类似的比较时。我可以认为它是相当令人信服的、有趣的和富有效果的。尽管如此我不会有足够的热情,认真地想到把它完成。相反的。另一个题材却强烈攫住了我,这便是一本偶然落到我手中关于《维纳斯山》的民间故事书。”
因其他作品被永久搁置的作品还有《腓特烈一世》。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红胡子大帝(Frederic Barbarosa,约1122-1190)。瓦格纳谈到:“可我在醞酿这项戏剧计划的同时,我的兴趣立即被一种更强大的吸引力所左右。这就是在尼布龙人和齐格弗利德传说中相类同的题材里的神秘情节施与我的那种力量。”
另外,由于时间局促而放弃了歌剧《胜利者》。在瓦格纳为路德维希二世撰写的歌剧创作计划当中,包括了《胜利者》与《帕西法尔》等作品。为了保证《帕西法尔》能够完成,瓦格纳不得不放弃《胜利者》。但《胜利者》的剧情融入到了《帕西法尔》中,尤其是《胜利者》中女主角帕克在克服了世俗的情感尤其是爱情之后,获得了真正的“胜利”,这使得《帕西法尔》中具备了佛教思想。《胜利者》的某些音乐想法也出现在晚期几部歌剧中。
(三)被拒绝
瓦格纳某些作品,因为无法上演而不得不中断。瓦格纳1836年在马德格堡构思了歌剧《高贵的新娘》,他计划创作一部法国大歌剧,从海恩里希·昆尼希(Heinrich KSnig,1790-1861)的小说《高贵的新娘》选取故事内容,模仿法国大歌剧套路,创作了一部五幕散文脚本。并致信法国大歌剧的著名剧作家欧仁·斯克里布(Eugbne Scribe,1791-1861),呈上了作品的法语翻译稿,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并强调“只有我承担为巴黎谱写这部歌剧的条件下。我的草稿才可以使用。”瓦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创作实力,还寄去了歌剧《爱的禁令》的总谱。但无声回绝击溃了瓦格纳的法国梦。
1845年,瓦格纳受到撒克逊皇家宫廷乐长拉伊西格(Reissiger,Carl Gottlieb R.,1798-1859)的鼓励,将《高贵的新娘》草稿改写为诗稿。在整部稿件完成后,由瓦格纳好友、捷克作曲家凯特勒(Johann FriedrichKittl,1806-1868)谱曲为《尼斯前的法国人》(Die Franzosen vor Nizza,另名Bianca and Giuseppe),1848年首演于布拉格皇家剧院(KSniglich standisches theater)。1848年3月22日,在德累斯顿上演。瓦格纳听到一些评论,在自传中还庆幸某些评论家称赞他的戏剧创作才能。
瓦格纳另一部被拒绝的歌剧脚本是《法伦矿山》。1842年3月,身处巴黎的瓦格纳有机会以200法郎的价格售卖自己的歌剧脚本,于是瓦格纳创作了一部受到E.T.A.霍夫曼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的作品《法伦矿山》。虽然作曲家信心百倍,但依然被巴黎皇家歌剧研究院导演莱翁-皮莱(L60n Pillet,1803-1868)所拒绝,原因是难以搬上舞台,特别是第二幕。
三、未完成歌剧研究意义
(一)展现创作套路
未完成歌剧是“断层”,展现出瓦格纳创作的细节,帮助我们把握瓦格纳独特的创作套路和习惯。
1.以创作带动学习
瓦格纳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突出的行动力。这一点在瓦格纳早期歌剧(《劳伊巴特》《热恋男子的情绪》等)创作中显现更为明显。少年瓦格纳虽然不具备作曲技巧,但依然坚持创作,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当遭遇技术瓶颈时,瓦格纳尝试通过借阅相关书籍自学提高。贝多芬的作品成为瓦格纳为首部歌剧《劳伊巴特》配乐的参照模板。由此可见,瓦格纳早期歌剧创作主要是以创作带动学习。
2.戏剧音乐整体思维
瓦格纳歌剧的脚本与音乐是并行思考的。在他早期的几部歌剧创作中(《劳伊巴特》《热恋男子的情绪》《婚礼》《崇高的新娘》等)都曾在脚本上标注音乐想法或者直接进行谱曲。即使缺乏创作技巧,13岁的瓦格纳依然为《劳伊巴特》创作乐队总谱。瓦格纳创作《热恋男子的情绪》时谈到:“我在台词上几乎就没有什么计划,相反的在写诗句的同时就谱上音乐并加上配器,我写下了一页总谱,可在写下一页时却从来就没有预先考虑到台词。我记得,我运用了这种完全幻想式的方法,可如何为乐器谱曲的起码知识都没有,然而我真的写出了一首很长的曲子,它后来成了为三个女生写的一场戏。随这场戏之后是一个男高音的咏叹调。我想为乐队谱写乐曲的愿望十分强烈,在我得到了《唐吉万尼》的一份总谱之后,我开始写一首更大型的女高音咏叹调,我细心地为它进行了配器。”
《婚礼》残存的脚本也显露出瓦格纳的音乐思维。瓦格纳在戏剧脚本中直接标注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以及不同角色的歌唱内容,他谈到“这部黑色的以黑夜为背景的作品是我早期青年时代的《罗依巴特和阿黛莱德》的一种完美的回响,我拒绝任何一种亮光,尤其拒绝任何不相关的歌剧式的装饰,这是黑上加黑。然而业已触动了柔和的琴弦。第一幕的序奏(通过为声乐七重唱写的柔板同时表现了两个敌对家庭的和解。新婚夫妇的情感以及那个暗恋者的阴郁的热情)给我带来了瓦因利希(Weinlich Christian The.odor,1780-1842,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正,曾教授瓦格纳创作技巧)鼓励性的称赞。谱写这部作品一开始时。我在返回莱比锡时就给他看过。他对清晰性和可唱性表示了首肯。”
(二)法国情节
瓦格纳尝试过法国、德语以及意大利等多种歌剧类型,如法国大歌剧、牧歌剧、德奥歌唱剧、德奥喜剧等。在众多体裁中,我们应当注意瓦格纳歌剧的法国风格。瓦格纳1836年构思的《崇高的新娘》尝试借用法国风格,他也盘算能够借助这部作品跻身巴黎歌剧圈。为此,瓦格纳向梅耶贝尔寻求帮助,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1841年,身处巴黎的瓦格纳起草5幕歌剧《撒拉逊女子》,这部受法国大歌剧影响的歌剧计划在德累斯顿上演,但最终还是被《唐豪瑟》所打断。
在多次尝试法国风格失败之后,瓦格纳终于推出了《黎恩济》(1842年10月20日首演于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他在1851年的自传式文章《与友信》(Eine Mittheilung an meine Freunde)中谈到他为《黎恩济》设计了“五幕”结构,并且还要附带五首辉煌的终曲,歌剧要展现出赞美诗、进行曲以及音乐表现得激烈冲突。另外,瓦格纳也曾谈到,为了创作出标准的法国风格,他不得不学习令自己反胃的法语发音。虽然《黎恩济》法国味道浓郁,但依然无法登上巴黎舞台。瓦格纳倍受打击,并在著作《一名巴黎音乐家的末路》中袒露心声。
1849年12月~1850年3月,瓦格纳完成了三幕的《铁匠维兰德》的脚本。瓦格纳此时相信好友李斯特能够帮助他与法国“圣·赛希尔音乐会”的指挥西格斯联系,并且为瓦格纳在巴黎的声誉打开道路。但这部作品未能完成,这使得瓦格纳在巴黎的歌剧创作再次受阻。
1861年3月13日,瓦格纳持续修改的歌剧《唐豪瑟》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瓦格纳的“巴黎梦”似乎就要实现了,但这部歌剧在排练164场之后,依然无法征服巴黎的观众。3月24日的演出由于观众起哄还不得不中断15分钟。瓦格纳的歌剧在巴黎上演受阻,他的音乐会也遭受同行的讽刺。法国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阿尔坎(Charles-Valentin Alkan,1813-1888)就对1860年1月25日瓦格纳在巴黎举办的音乐会(演出曲目包括《漂泊荷兰人》序曲与《唐豪瑟》序曲,《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还有一些歌剧片段)大肆嘲讽,认为瓦格纳“不是音乐家,而是灾难”。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歌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Baudelaire,1821-1867)在1861年4月1日在《欧洲评论》上发表的文章,自侧面阐释当时巴黎人对瓦格纳严重的嘲讽,“十三个月前,巴黎城里议论纷纷。一位德国作曲家,曾经长期生活在我们中间,却不被我们所知,他贫穷,默默无闻,靠一些微不足道的营生过活,可是德国的公众把他当作天才人物颂扬已有十五年了。现在他又回来了,回到了目睹他年轻时代的苦难的城市,并把他的作品拿来让我们评判。在此之前,在巴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瓦格纳,人们隐隐约约地知道,在莱茵河那一边,抒情戏剧的改革问题甚嚣尘上,李斯特热烈地接受了改革者的观点。”瓦格纳作品在巴黎的遭遇以及自己受到同行的讥讽,都化作他对于这座城市的敌视,尤其他是对梅耶贝尔的嫉妒之火逐步蔓延,很可能导致了他内心的“反犹思想”。
(三)喜歌剧
“喜剧是隐蔽的悲剧”(托马斯·曼),多部喜歌剧也展现了瓦格纳心中的喜剧情节。瓦格纳在划时代的喜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将德国15~16世纪最具特色的“工匠歌手”传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特质相结合,通过瓦格纳式幽默展现出来,这也成为瓦格纳的另一个层面。但如果要探究瓦格纳的喜歌剧创作,他4部未完成的喜歌剧必须得到重视。
1838年,身处里加的瓦格纳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喜歌剧《幸福的熊家庭》的脚本,这部作品根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男人比女人更狡黠》创作而成。瓦格纳将故事发生地由巴格达移到19世纪的德国,而其中的男主角则是一名金匠(《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也有一名金匠波格纳Veit Pogner)。瓦格纳在这部喜歌剧中还置人一头熊,使得故事更加荒诞(在《齐格弗里德》第一幕中,齐格弗里德与一头熊玩耍)。当瓦格纳在创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失去了兴趣,使得作品最终未能成型。
自1868年到1870年间,瓦格纳撰写了3部喜剧脚本,分别是《路德的婚礼》《独幕喜剧》《有条件投降》。计划创作连续三部喜歌剧,很有可能受到了1868年1月21日在慕尼黑皇家歌剧院上演的《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的影响。这三部歌剧的体裁名为“德语喜剧”(Lustspiel),而非《幸福的熊家庭》的“Komischer O-per”。命名的差异显示出瓦格纳对于德奥戏剧体裁的关注。瓦格纳早期歌剧主要受法国、意大利喜歌剧影响,但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瓦格纳着重挖掘德奥传统戏剧体裁。众所周知,“德奥歌唱剧”(singespiel)经过莫扎特、韦伯等人的加工,使其脱胎于民间歌剧,成长为经典歌剧类型。瓦格纳对于德奥喜剧的创作,既传承了莫扎特等人发展德奥民间戏剧的传统,也发映出身处19世纪民族主义影响的德奥作曲家的文化思考。柯西玛在1873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提到了“《路德的婚礼》非常美,瓦格纳始终秉承复兴德语喜剧(Lustspiel)的理念。”
(四)宗教内容
瓦格纳歌剧的宗教思想重要且复杂,尤其是瓦格纳的反基督教言论与基督教题材作品的矛盾。瓦格纳有多篇论文以及书信(特别是与李斯特的书信)中提及了反基督教的言论。
但与瓦格纳反基督教言论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歌剧中有多部与基督教思想有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这部歌剧包含了圣餐仪式以及耶稣受难节的场景,这也成为尼采彻底反对瓦格纳的核心原因。未完成歌剧《路德的婚礼》是以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主人公。基督教风格的《拿撒勒的耶稣》以《圣经》中基督·耶稣的事迹为情节,人物设计包括了耶稣以及十二门徒,耶稣母亲玛利亚、抹大拉的玛丽亚,还有彼拉多等人,尤其是“抹大拉的玛丽亚”。这个女性特质注入到《帕西法尔》中的昆德莉(Kundry)之中。在《拿撒勒的耶稣》的脚本中,抹大拉的马利亚从胸口掏出一个装满药膏的小瓶,将香膏擦在耶稣的身上,并且用头发擦洗基督耶稣的脚,这一情节在圣经有所描写:“我以爱情向圣母祈祷,泪洒圣子脚上,滚滚如涂香膏,不顾法利赛人讥讽,我持小瓶向圣母请求,瓶中芳香流溢不尽,我以我的发丝告诉圣母,它曾擦干神圣的肢体”(《路加福音》第七章第三十六节)。在歌剧《帕西法尔》第三幕,谦卑的昆德莉从胸口掏出一瓶香膏擦拭帕西法尔的脚面,并用头发拭干。
除此之外,瓦格纳还曾计划创作一部佛教主题歌剧《胜利者》,但由于精力有限最终放弃,专注于《帕西法尔》创作中。但这部佛教题材歌剧某些元素进入到《帕西法尔》之中,“《胜利者》中的角色希望在《帕西法尔》中有所表达,并且希望将这些写成诗歌。”《胜利者》中花、草和鳥透露出来的放荡的性诱惑是对佛祖的挑战,而此情节与《帕西法尔》第二幕鲜花少女诱惑帕西法尔的剧情很类似。
(五)歌剧中的关联元素
瓦格纳的歌剧存在相互的关联性,这不仅体现在完成的几部歌剧之间,还包括大量的未完成作品。“帕西法尔”与“罗恩格林”是圣杯之国的国王和王子,《仙女》与《罗恩格林》中也有相同的剧情内容。《帕西法尔》的史诗作者沃尔夫兰·艾森巴赫出现在《唐豪瑟》之中,还演唱了著名的《晚星颂》。瓦格纳也曾构想将“帕西法尔”置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中。作品相互关联情况也涵盖未完成作品,《拿撒勒的耶稣》和《胜利者》中的宗教思想与剧情出现在《帕西法尔》之中。《崇高的新娘》对于歌剧《黎恩济》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铁匠维兰德》中出现了“黄金”“铁匠”以及“指环”元素,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瓦格纳四部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由此可见,关联性问题是瓦格纳歌剧创作的重要特色,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而未完成歌剧是无法省略的内容。
结语
15部未完成歌剧是瓦格纳歌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些作品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全面、充分的了解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首先,歌剧的多种未完成状态(如草稿框架、散文稿、诗稿、乐谱草稿等)呈现出瓦格纳创作的“断层面”,有利于我们探究瓦格纳创作套路和习惯,亦展示出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发展轨迹。其次,瓦格纳歌剧的某些特征如法国特色、德国风格、宗教内容、相互关联内容在未完成歌剧中大量出现,对于瓦格纳音乐研究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其三,瓦格纳亲自创作歌剧脚本,深邃的思想寓意融人大量未完成作品之中,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总之,瓦格纳未完成作品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领域都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希望更多学者关注这一话题,使瓦格纳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摘要:瓦格纳15部未完成歌剧是瓦格纳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些作品未完成的原因多样,其中多部改编自经典之作,这些作品的研究体现出多种意义。首先,未完成的歌剧中体现出瓦格纳对于多种风格的尝试,尤其是德奥歌剧以及法国歌剧类型;其二,未完成的歌剧中包括了多部喜剧,展现了瓦格纳的喜剧创作思维;其三,宗教风格是瓦格纳未完成歌剧中重要的特征,因此这一系列作品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瓦格纳的宗教思想;其四,瓦格纳作品中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其在未完成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总之,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研究利于我们清晰全面地把握瓦格纳的创作思想,思考作品之间的关联,是瓦格纳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瓦格纳;未完成歌剧;喜歌剧
引言
瓦格纳在西方歌剧历史地位不言而喻,虽然瓦格纳完成的歌剧数量并不多,但质量极高,多部作品标志着西方歌剧的最高水准。更为重要的是,瓦格纳通过歌剧创作,阐释出对于音乐戏剧的独到见解,将歌剧创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层面。在以往研究中,我们的重点集中于瓦格纳12部完成的歌剧及管弦乐、声乐作品等,但瓦格纳还存有大量未完成的作品,尤其是15部未完成的舞台戏剧作品,是深入了解瓦格纳创作思想的重要基础。瓦格纳未完成的歌剧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研究项目,本文作为研究导论,先谈此类歌剧的概况,包括完成情况、未完成原因、体裁类别、风格特点等,进而阐释未完成歌剧创作的某些特征。一、概况
瓦格纳作品目录中包括116部作品,使用目录号113(包括多部作品使用一个WWV编号,如《尼伯龙根的指环》,Der Ring des Mibefungen,WWV86),其目录编号也包括未完成作品,如15部未完成歌剧。这些作品中包括瓦格纳13岁着笔的作品《劳伊巴特》,以及在生命尽头仍在思考的古风喜歌剧《有条件投降》,有表现佛教思想的《胜利者》和描述耶稣受难的《拿撒勒的耶稣》。此外,还有两部作品《崇高的新娘》和《有条件投降》由瓦格纳完成脚本,别人进行谱曲。
瓦格纳歌剧的重要特征是其自己创作脚本。因此,瓦格纳未完成歌剧作品呈现五种状态:1.故事梗概;2.散文稿(分幕);3.诗稿(分行);4.谱曲(遗失);5.乐谱存世。五个阶段反映出瓦格纳歌剧创作的套路。瓦格纳首先会草拟戏剧梗概,随后逐步丰富成为分幕的散文稿件。诗稿是脚本的最终状态,瓦格纳会将戏剧故事转化为分行押韵的诗体,故事由第三人称叙述转化为人物对话为主。在此之后,瓦格纳依据诗稿言词进行谱曲。瓦格纳未完成歌剧完成情况可见下表。
瓦格纳未完成歌剧的类型多样,不仅包括传统歌剧(oper)以及受法国影响的大歌剧(cmBe Oper)和喜歌剧(Komischer Oper)。值得注意的是瓦格纳对于某些德语歌剧体裁的尝试,如德语悲剧(Trauerspiel)、德语牧歌剧(Schaferoper),以及德语喜剧(Lustspiel)。
瓦格納未完成歌剧的题材来源也较为多样,包括历史、宗教、神话以及戏剧小说。多部作品改编自经典之作,如《热恋男子的情绪》改编自歌德同名作品,《劳伊巴特》选自莎士比亚宫廷剧《劳伊巴德和阿德丽特》,《法伦矿山》根据霍夫曼(Ernst Theodor Wilhelm Hoffmann,1776-1822)同名短篇小说而作,喜歌剧《幸福的熊家庭》的内容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瓦格纳在改编经典著作过程中,也尝试注入自我戏剧想法,如在《幸福的熊家庭》中将《一千零一夜》中《男人比女人更狡黠》故事的基础上,杜撰新的内容,加入了一头熊,最后冠以新标题《幸福的熊家庭》。
二、未完成原因
瓦格纳15部未完成歌剧,在数量方面超过了完成的13部歌剧。这些作品未完成原因多样,同时展现出一名作曲家在19世纪欧洲歌剧领域奋斗的缩影。
(一)创作过程中失去了兴趣
瓦格纳在创作过程中放弃了一些作品,这一现象主要出现在早期歌剧创作中。歌剧《婚礼》的创作过程一波三折,经历多次中断。瓦格纳称这部作品曾被另一部小说计划所打断,但小说也未能完成,他又回到了《婚礼》的创作中:“因为我要写一个歌剧剧本,又重新拾起原有的题材(《婚礼》)。”随后的创作过程中,瓦格纳曾考虑为整剧配乐,但这部作品的诗稿并没有得到演员姐姐罗莎莉(Rosalie Wagner,1803-1837)的认可,瓦格纳也没有听从姐姐的修改建议如“希望把简单的关系铺展开来,加以润饰,使之丰富多彩”,而是迅速决定毁掉手稿,“不留下任何痕迹”。可见,瓦格纳年幼的心灵还无法承受他人的嘲讽,因此宁可毁掉原稿,也不能授人把柄。
1838年春,瓦格纳在里加(Riga)剧院经理霍尔泰(Karl von Hohei,1798-1880)的要求下,创作一部轻松、快乐的歌剧,最好是德语歌唱剧(Singspiel)。瓦格纳拾起曾经草拟的《幸福的熊家庭》(又名《男人比女人伟大》),短时间内完成歌剧脚本,并呈于剧院经理霍尔泰。虽然作品达到了剧院要求,但在随后的谱曲过程中瓦格纳却遇到了困难,而最终放弃。他在《自传》中谈到“在重新阅读已在昆尼希堡(KSnignberg,现名加里宁格勒Kaliningrad)写下的少数音乐时,却觉得这种谱曲方式令我感到作呕,我把剧本赠给一个好心的但却笨拙的朋友。我的指挥助理,小提琴家吕勃曼(LSbmann Franz,1811-1878),在我的一生中我再没有去关心它了。”瓦格纳放弃《幸福的熊家庭》迅速转向另一部歌剧作品——《黎恩济》(Rienzi,WWV49)。
早在1845年6月3日到8月9日期间,瓦格纳在波西米亚的马林温泉度假的时候,他就考虑写一部基督教题材的五幕歌剧《拿撒勒的耶稣》。1849年的时候,瓦格纳写出了50页脚本草稿并初步构思了音乐。1849年10月14日,身处苏黎世的瓦格纳致信李斯特,认为为巴黎准备的《拿撒勒的耶稣》并不合适,瓦格纳觉得“必须拥有时间去等待灵感”。
(二)被其他作品所打断
瓦格纳多部未完成歌剧是被其他作品所打断。1843年,正在创作歌剧《撒拉逊女子》的瓦格纳突然对《唐豪瑟》的主题发生兴趣。瓦格纳在自传《我的生平》中提到:“我为这个题材(《撒拉逊女子》)设计了许多丰富的场景和错综复杂的环境。一旦我把这个题材与其他我熟悉的素材进行类似的比较时。我可以认为它是相当令人信服的、有趣的和富有效果的。尽管如此我不会有足够的热情,认真地想到把它完成。相反的。另一个题材却强烈攫住了我,这便是一本偶然落到我手中关于《维纳斯山》的民间故事书。”
因其他作品被永久搁置的作品还有《腓特烈一世》。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神圣罗马帝国的腓特烈红胡子大帝(Frederic Barbarosa,约1122-1190)。瓦格纳谈到:“可我在醞酿这项戏剧计划的同时,我的兴趣立即被一种更强大的吸引力所左右。这就是在尼布龙人和齐格弗利德传说中相类同的题材里的神秘情节施与我的那种力量。”
另外,由于时间局促而放弃了歌剧《胜利者》。在瓦格纳为路德维希二世撰写的歌剧创作计划当中,包括了《胜利者》与《帕西法尔》等作品。为了保证《帕西法尔》能够完成,瓦格纳不得不放弃《胜利者》。但《胜利者》的剧情融入到了《帕西法尔》中,尤其是《胜利者》中女主角帕克在克服了世俗的情感尤其是爱情之后,获得了真正的“胜利”,这使得《帕西法尔》中具备了佛教思想。《胜利者》的某些音乐想法也出现在晚期几部歌剧中。
(三)被拒绝
瓦格纳某些作品,因为无法上演而不得不中断。瓦格纳1836年在马德格堡构思了歌剧《高贵的新娘》,他计划创作一部法国大歌剧,从海恩里希·昆尼希(Heinrich KSnig,1790-1861)的小说《高贵的新娘》选取故事内容,模仿法国大歌剧套路,创作了一部五幕散文脚本。并致信法国大歌剧的著名剧作家欧仁·斯克里布(Eugbne Scribe,1791-1861),呈上了作品的法语翻译稿,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并强调“只有我承担为巴黎谱写这部歌剧的条件下。我的草稿才可以使用。”瓦格纳为了证明自己的创作实力,还寄去了歌剧《爱的禁令》的总谱。但无声回绝击溃了瓦格纳的法国梦。
1845年,瓦格纳受到撒克逊皇家宫廷乐长拉伊西格(Reissiger,Carl Gottlieb R.,1798-1859)的鼓励,将《高贵的新娘》草稿改写为诗稿。在整部稿件完成后,由瓦格纳好友、捷克作曲家凯特勒(Johann FriedrichKittl,1806-1868)谱曲为《尼斯前的法国人》(Die Franzosen vor Nizza,另名Bianca and Giuseppe),1848年首演于布拉格皇家剧院(KSniglich standisches theater)。1848年3月22日,在德累斯顿上演。瓦格纳听到一些评论,在自传中还庆幸某些评论家称赞他的戏剧创作才能。
瓦格纳另一部被拒绝的歌剧脚本是《法伦矿山》。1842年3月,身处巴黎的瓦格纳有机会以200法郎的价格售卖自己的歌剧脚本,于是瓦格纳创作了一部受到E.T.A.霍夫曼浪漫主义小说影响的作品《法伦矿山》。虽然作曲家信心百倍,但依然被巴黎皇家歌剧研究院导演莱翁-皮莱(L60n Pillet,1803-1868)所拒绝,原因是难以搬上舞台,特别是第二幕。
三、未完成歌剧研究意义
(一)展现创作套路
未完成歌剧是“断层”,展现出瓦格纳创作的细节,帮助我们把握瓦格纳独特的创作套路和习惯。
1.以创作带动学习
瓦格纳在创作过程中展现出突出的行动力。这一点在瓦格纳早期歌剧(《劳伊巴特》《热恋男子的情绪》等)创作中显现更为明显。少年瓦格纳虽然不具备作曲技巧,但依然坚持创作,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当遭遇技术瓶颈时,瓦格纳尝试通过借阅相关书籍自学提高。贝多芬的作品成为瓦格纳为首部歌剧《劳伊巴特》配乐的参照模板。由此可见,瓦格纳早期歌剧创作主要是以创作带动学习。
2.戏剧音乐整体思维
瓦格纳歌剧的脚本与音乐是并行思考的。在他早期的几部歌剧创作中(《劳伊巴特》《热恋男子的情绪》《婚礼》《崇高的新娘》等)都曾在脚本上标注音乐想法或者直接进行谱曲。即使缺乏创作技巧,13岁的瓦格纳依然为《劳伊巴特》创作乐队总谱。瓦格纳创作《热恋男子的情绪》时谈到:“我在台词上几乎就没有什么计划,相反的在写诗句的同时就谱上音乐并加上配器,我写下了一页总谱,可在写下一页时却从来就没有预先考虑到台词。我记得,我运用了这种完全幻想式的方法,可如何为乐器谱曲的起码知识都没有,然而我真的写出了一首很长的曲子,它后来成了为三个女生写的一场戏。随这场戏之后是一个男高音的咏叹调。我想为乐队谱写乐曲的愿望十分强烈,在我得到了《唐吉万尼》的一份总谱之后,我开始写一首更大型的女高音咏叹调,我细心地为它进行了配器。”
《婚礼》残存的脚本也显露出瓦格纳的音乐思维。瓦格纳在戏剧脚本中直接标注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以及不同角色的歌唱内容,他谈到“这部黑色的以黑夜为背景的作品是我早期青年时代的《罗依巴特和阿黛莱德》的一种完美的回响,我拒绝任何一种亮光,尤其拒绝任何不相关的歌剧式的装饰,这是黑上加黑。然而业已触动了柔和的琴弦。第一幕的序奏(通过为声乐七重唱写的柔板同时表现了两个敌对家庭的和解。新婚夫妇的情感以及那个暗恋者的阴郁的热情)给我带来了瓦因利希(Weinlich Christian The.odor,1780-1842,莱比锡托马斯教堂乐正,曾教授瓦格纳创作技巧)鼓励性的称赞。谱写这部作品一开始时。我在返回莱比锡时就给他看过。他对清晰性和可唱性表示了首肯。”
(二)法国情节
瓦格纳尝试过法国、德语以及意大利等多种歌剧类型,如法国大歌剧、牧歌剧、德奥歌唱剧、德奥喜剧等。在众多体裁中,我们应当注意瓦格纳歌剧的法国风格。瓦格纳1836年构思的《崇高的新娘》尝试借用法国风格,他也盘算能够借助这部作品跻身巴黎歌剧圈。为此,瓦格纳向梅耶贝尔寻求帮助,但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复。1841年,身处巴黎的瓦格纳起草5幕歌剧《撒拉逊女子》,这部受法国大歌剧影响的歌剧计划在德累斯顿上演,但最终还是被《唐豪瑟》所打断。
在多次尝试法国风格失败之后,瓦格纳终于推出了《黎恩济》(1842年10月20日首演于德累斯顿皇家歌剧院)。他在1851年的自传式文章《与友信》(Eine Mittheilung an meine Freunde)中谈到他为《黎恩济》设计了“五幕”结构,并且还要附带五首辉煌的终曲,歌剧要展现出赞美诗、进行曲以及音乐表现得激烈冲突。另外,瓦格纳也曾谈到,为了创作出标准的法国风格,他不得不学习令自己反胃的法语发音。虽然《黎恩济》法国味道浓郁,但依然无法登上巴黎舞台。瓦格纳倍受打击,并在著作《一名巴黎音乐家的末路》中袒露心声。
1849年12月~1850年3月,瓦格纳完成了三幕的《铁匠维兰德》的脚本。瓦格纳此时相信好友李斯特能够帮助他与法国“圣·赛希尔音乐会”的指挥西格斯联系,并且为瓦格纳在巴黎的声誉打开道路。但这部作品未能完成,这使得瓦格纳在巴黎的歌剧创作再次受阻。
1861年3月13日,瓦格纳持续修改的歌剧《唐豪瑟》在巴黎歌剧院上演。瓦格纳的“巴黎梦”似乎就要实现了,但这部歌剧在排练164场之后,依然无法征服巴黎的观众。3月24日的演出由于观众起哄还不得不中断15分钟。瓦格纳的歌剧在巴黎上演受阻,他的音乐会也遭受同行的讽刺。法国犹太裔作曲家、钢琴家阿尔坎(Charles-Valentin Alkan,1813-1888)就对1860年1月25日瓦格纳在巴黎举办的音乐会(演出曲目包括《漂泊荷兰人》序曲与《唐豪瑟》序曲,《罗恩格林》和《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还有一些歌剧片段)大肆嘲讽,认为瓦格纳“不是音乐家,而是灾难”。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歌先驱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Baudelaire,1821-1867)在1861年4月1日在《欧洲评论》上发表的文章,自侧面阐释当时巴黎人对瓦格纳严重的嘲讽,“十三个月前,巴黎城里议论纷纷。一位德国作曲家,曾经长期生活在我们中间,却不被我们所知,他贫穷,默默无闻,靠一些微不足道的营生过活,可是德国的公众把他当作天才人物颂扬已有十五年了。现在他又回来了,回到了目睹他年轻时代的苦难的城市,并把他的作品拿来让我们评判。在此之前,在巴黎很少听到有人谈论瓦格纳,人们隐隐约约地知道,在莱茵河那一边,抒情戏剧的改革问题甚嚣尘上,李斯特热烈地接受了改革者的观点。”瓦格纳作品在巴黎的遭遇以及自己受到同行的讥讽,都化作他对于这座城市的敌视,尤其他是对梅耶贝尔的嫉妒之火逐步蔓延,很可能导致了他内心的“反犹思想”。
(三)喜歌剧
“喜剧是隐蔽的悲剧”(托马斯·曼),多部喜歌剧也展现了瓦格纳心中的喜剧情节。瓦格纳在划时代的喜歌剧《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将德国15~16世纪最具特色的“工匠歌手”传统与19世纪的浪漫主义特质相结合,通过瓦格纳式幽默展现出来,这也成为瓦格纳的另一个层面。但如果要探究瓦格纳的喜歌剧创作,他4部未完成的喜歌剧必须得到重视。
1838年,身处里加的瓦格纳完成了自己第一部喜歌剧《幸福的熊家庭》的脚本,这部作品根据《一千零一夜》的故事《男人比女人更狡黠》创作而成。瓦格纳将故事发生地由巴格达移到19世纪的德国,而其中的男主角则是一名金匠(《纽伦堡的工匠歌手》中也有一名金匠波格纳Veit Pogner)。瓦格纳在这部喜歌剧中还置人一头熊,使得故事更加荒诞(在《齐格弗里德》第一幕中,齐格弗里德与一头熊玩耍)。当瓦格纳在创作这部歌剧的音乐时,失去了兴趣,使得作品最终未能成型。
自1868年到1870年间,瓦格纳撰写了3部喜剧脚本,分别是《路德的婚礼》《独幕喜剧》《有条件投降》。计划创作连续三部喜歌剧,很有可能受到了1868年1月21日在慕尼黑皇家歌剧院上演的《纽伦堡的工匠歌手》的影响。这三部歌剧的体裁名为“德语喜剧”(Lustspiel),而非《幸福的熊家庭》的“Komischer O-per”。命名的差异显示出瓦格纳对于德奥戏剧体裁的关注。瓦格纳早期歌剧主要受法国、意大利喜歌剧影响,但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瓦格纳着重挖掘德奥传统戏剧体裁。众所周知,“德奥歌唱剧”(singespiel)经过莫扎特、韦伯等人的加工,使其脱胎于民间歌剧,成长为经典歌剧类型。瓦格纳对于德奥喜剧的创作,既传承了莫扎特等人发展德奥民间戏剧的传统,也发映出身处19世纪民族主义影响的德奥作曲家的文化思考。柯西玛在1873年11月18日的日记中提到了“《路德的婚礼》非常美,瓦格纳始终秉承复兴德语喜剧(Lustspiel)的理念。”
(四)宗教内容
瓦格纳歌剧的宗教思想重要且复杂,尤其是瓦格纳的反基督教言论与基督教题材作品的矛盾。瓦格纳有多篇论文以及书信(特别是与李斯特的书信)中提及了反基督教的言论。
但与瓦格纳反基督教言论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歌剧中有多部与基督教思想有关,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最后一部歌剧《帕西法尔》。这部歌剧包含了圣餐仪式以及耶稣受难节的场景,这也成为尼采彻底反对瓦格纳的核心原因。未完成歌剧《路德的婚礼》是以德国著名的宗教改革者马丁·路德为主人公。基督教风格的《拿撒勒的耶稣》以《圣经》中基督·耶稣的事迹为情节,人物设计包括了耶稣以及十二门徒,耶稣母亲玛利亚、抹大拉的玛丽亚,还有彼拉多等人,尤其是“抹大拉的玛丽亚”。这个女性特质注入到《帕西法尔》中的昆德莉(Kundry)之中。在《拿撒勒的耶稣》的脚本中,抹大拉的马利亚从胸口掏出一个装满药膏的小瓶,将香膏擦在耶稣的身上,并且用头发擦洗基督耶稣的脚,这一情节在圣经有所描写:“我以爱情向圣母祈祷,泪洒圣子脚上,滚滚如涂香膏,不顾法利赛人讥讽,我持小瓶向圣母请求,瓶中芳香流溢不尽,我以我的发丝告诉圣母,它曾擦干神圣的肢体”(《路加福音》第七章第三十六节)。在歌剧《帕西法尔》第三幕,谦卑的昆德莉从胸口掏出一瓶香膏擦拭帕西法尔的脚面,并用头发拭干。
除此之外,瓦格纳还曾计划创作一部佛教主题歌剧《胜利者》,但由于精力有限最终放弃,专注于《帕西法尔》创作中。但这部佛教题材歌剧某些元素进入到《帕西法尔》之中,“《胜利者》中的角色希望在《帕西法尔》中有所表达,并且希望将这些写成诗歌。”《胜利者》中花、草和鳥透露出来的放荡的性诱惑是对佛祖的挑战,而此情节与《帕西法尔》第二幕鲜花少女诱惑帕西法尔的剧情很类似。
(五)歌剧中的关联元素
瓦格纳的歌剧存在相互的关联性,这不仅体现在完成的几部歌剧之间,还包括大量的未完成作品。“帕西法尔”与“罗恩格林”是圣杯之国的国王和王子,《仙女》与《罗恩格林》中也有相同的剧情内容。《帕西法尔》的史诗作者沃尔夫兰·艾森巴赫出现在《唐豪瑟》之中,还演唱了著名的《晚星颂》。瓦格纳也曾构想将“帕西法尔”置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第三幕中。作品相互关联情况也涵盖未完成作品,《拿撒勒的耶稣》和《胜利者》中的宗教思想与剧情出现在《帕西法尔》之中。《崇高的新娘》对于歌剧《黎恩济》的创作有重要影响。《铁匠维兰德》中出现了“黄金”“铁匠”以及“指环”元素,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瓦格纳四部联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由此可见,关联性问题是瓦格纳歌剧创作的重要特色,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而未完成歌剧是无法省略的内容。
结语
15部未完成歌剧是瓦格纳歌剧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这些作品能够帮助研究者更为全面、充分的了解瓦格纳的歌剧创作。首先,歌剧的多种未完成状态(如草稿框架、散文稿、诗稿、乐谱草稿等)呈现出瓦格纳创作的“断层面”,有利于我们探究瓦格纳创作套路和习惯,亦展示出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发展轨迹。其次,瓦格纳歌剧的某些特征如法国特色、德国风格、宗教内容、相互关联内容在未完成歌剧中大量出现,对于瓦格纳音乐研究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其三,瓦格纳亲自创作歌剧脚本,深邃的思想寓意融人大量未完成作品之中,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挖掘。总之,瓦格纳未完成作品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领域都具备极高的研究价值,希望更多学者关注这一话题,使瓦格纳研究逐步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