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预设探究技巧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拟从学习的主客体,即文本、学情两方面着力,尝试探讨问题预设的技巧,深入挖掘作品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中学语文;问题预设;探究技巧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探究,即通过进一步的精读、研读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在深度和广度上加强对文章的认识。探究的问题本身就得具备一定的价值,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问题的预设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技巧。
一、问从文中来
探究这一环节的第一要义就是读懂文章、读透文章。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开篇一句“唤归”该如何理解?“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荒芜就要回家务农吗?显然“田园”在这儿有更深层的含义。海德格尔说:“‘家园意指这样一个空间,它赋予人一个处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返乡又是什么呢?返乡就是返回到本源近旁”,田园不仅是一方供我们躬耕的安身立命之所,是亲切温馨的家园故园,更是人类生命、人类存在之根本,是真实自由的本性依托,精神的家园。“田园将芜”意味着本根的丧失,所以诗人要归去。联系诗人的其他作品,如《归园田居》中的“园田”也有着同样的内涵。理解了这点,就把握了解读陶渊明作品旨趣的一把金钥匙。再来品读“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就会发现这不只是纯粹写景,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映射。云本自由,鸟倦知还,天上一片云,不与山亲,不与水近,任风来风去,自由飘荡,无所羁绊,象征着诗人如白云一样淡泊宁静,自在高远的志趣和追求。而鸟儿飞得再高再远,深情眷恋的还是养育它的树林,因为那是它生命的起点。所谓“羁鸟恋旧林”,诗人这“翼翼归鸟”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止泊处。
二、问从学中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用不着‘教”。既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教师提问也应站在学生的立场,预见学生可能会产生的问题和最需要了解的问题。
问题或从学生的讨論中来,或从学生的提问中来。如学习鲁迅的《祝福》,在讨论“祥林嫂之死,谁之过”时,有学生就指出祥林嫂本身也要负一定的责任。问题就产生了:祥林嫂是否做过抗争?她身上有没有反抗性?仔细分析祥林嫂看似“反抗”的种种行为,如反对再嫁逃出卫家山,避免像牲口一样被处理,维护自己作为“人”最起码的尊严;再嫁时激烈反抗,维护自己从一而终的贞洁,自觉维护封建礼教;害怕被分身把所有的工钱都捐了门槛,以求得精神的平衡和解脱,表现出对封建神权的信服;临死前怀疑灵魂的有无,源自于对地狱的恐惧等等。不难看出祥林嫂确实有一定的反抗性,可那只是低层次的、本能的反抗,并且反抗的思想武器正是压迫她、毒害她、把她一步步推向灭亡的封建礼教和神权意识。这就是祥林嫂的悲剧:一生顺从礼教,却被其活活吞噬;受尽封建思想迫害却又不自觉地维护它。至此,我们已经清晰地认识到,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那腐朽愚昧而又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三、问从问中来
更为巧妙的设问是从问题中来,步步设问,抽丝剥茧,表现梯度。这样的提问方式更显课堂紧凑,且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思维规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很多人认为杜十娘的自杀不值,请学生为她设计其他出路。这样开放性的问题立刻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许多充满创意的答案纷纷出炉,如自己赎身自立门户,另觅知音良人,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接受李甲忏悔与之重归于好等等。学生讨论得意兴盎然之时,教师又追加一问:既然并非无路可走,为什么杜十娘如此偏执?如何理解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行为?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心比天高的杜十娘追求的是一份不计利益的真挚爱情,追求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完美。当梦想破灭时,不惜以生命来抗争、示威,这就是自尊自强的杜十娘。另外,针对部分希望杜十娘与李甲重修旧好的同学,还可进一步提问:李甲是因为父亲李布政门第观念的压力而辜负杜十娘,毁灭一段爱情,那么李布政会不会因为“百宝箱”而接纳杜十娘?二人之间门第这道鸿沟能否逾越?结合文中“以利相交”“说着钱,便无缘”“纳粟入监”等时代背景,孙富以千金离间李甲就使其茅塞顿开,十娘怒沉百宝箱时李甲又羞又苦,且悔且泣的反应就可见金钱的效用已经压倒了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
当然,探究问题的预设技巧不一而足。只要教师记住,这些方式只是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鉴赏的助推器,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审美能力才是我们所要采撷的彼岸花。
作者简介:封丁铃(1982— ),女,重庆外国语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