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杂感
王巨川
初夏时节,随《新西部》杂志社“采茶季·走进最美陕南茶乡”采风活动,一路走过汉中、南郑、城固、勉县、西乡、紫阳、汉滨等区县。虽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却也从细微末节看到了新的世相,感触良多。
汉 中
汉中有汉山、汉水、古汉台,随处都能看到各种“汉”字的名号与招牌。刘邦当年最先攻入咸阳,但实力不及项羽,硬是被排挤到汉中一隅任职,颇感失落。面对逆境,谋士萧何却说:语曰天汉,其称甚美。他不仅开导刘邦的思想,还协助其月下追韩信、筑台拜将,韬光养晦、积蓄力量,最终反击三秦,打败项羽,开创一代王朝,国号就用了一个“汉”字。至今,汉族、汉语、汉文化的名称,其实与汉中都有一脉相承的关联。
与刘邦相似的还有一个人就是诸葛亮。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汉政权不满足偏安一隅,一心想复辟大汉王朝的刘家天下。诸葛亮以汉中为前线大本营,六出祁山,七伐中原,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魂断五丈原。历史很难重现,奇迹不可复制,复辟没有出路,创新才是硬道理。
茶 乡
茶是人类较早驯化的植物品种。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茶可入食入饮入药,也可入诗入画,还可入曲歌唱,编舞表演。唐代茶叶的出口量很大,沿丝绸之路输往中亚、东南欧和北非,是外贸的主体商品之一。
陕西茶文化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的“龙头老大”,唐代长安宫廷茶文化辐射全国并确立了茶的国饮地位。
古长安宫廷的贡茶之制,对中国茶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肃宗至德二年陕南茶被选为贡品,培养了茶的“精品意识”,刺激了茶农们培植名品的积极性。唐代植茶技术、制茶技术、储茶技术乃至茶具制造的工艺、产品包装的不断改进无不与贡茶之制有关。在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
采茶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儿。春天的茶山是绿的世界,绿的娇嫩,绿的妩媚,那带着露珠的新芽嫩得仿佛要滴出水来。杏花雨的季节,山上飘着雨雾,弥漫的是淡淡的茶香。茶山脚下有农田,茶山背后有远山,山色如烟。还有采茶女的婀娜身影与竹编小背篓。
采茶又是一项艰辛而有技术含量的劳动。为不同的茶品采摘时要求摘叶精准,不混杂;手指头摘取可揪可薅但不可以用指甲掐。前几年,河南有过“少女唇采新茶”的报道,并非只是炒作。传说古代的贡茶的确有唇采的故事,要用牙齿咬着嘴唇摘取叶芽,但不能让牙齿碰茶叶。现在的茶叶价格高,采茶的人工成本也是一个原因。
陕南行走一周,与茶乡茶园茶叶茶农近距离接触,有了许多新鲜感受。揪一片叶芽入口,天香弥漫。不能不叹服先民的智慧,将片片野生的树叶,驯化为可吃的食品,可喝的饮品,可治病的药品。叶芽因时令而异,可以幻化出仙毫、毛尖、银针、香片等形态,可以制作成绿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青茶、花茶、陀茶、砖茶。
采茶的劳动孕育出茶歌;运茶的行程走出茶马古道;饮茶的程序演化出茶道。柴米油盐茶,是世俗生活的家常;贡茶礼茶禅茶,是精神生活的奢华。
在即将结束一段旅程的时候,忽然觉得“人”生恰如一个“茶”字,早已被造字的先祖定格在“草”“木”之间。字形结构将自然生态的理念表达得完整而贴切。春夏来采茶,中秋看茶花。陕南茶乡,美不胜收!
紫 阳
紫阳县城在汉江边上,因地形所限,与平原上的县城风格迥异,没有宽阔的街道,单行道很多。县城既像一座宫殿,又像一个庄园,很紧致。
穿城而过的汉江恰如《阿房宫赋》里的“二川溶溶”,房屋布局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走进县城就像进入迷宫,这一家的房顶,却是邻居家的地平线;穿行的巷道与住家的廊檐共用,窗户如果向外推开,随时会碰了路人的头。县城一个大广场凌空建在交叉道的上面,广场一角的门面走进去,却是一条夜市街道。在城市化纷纷构建高大上的时候,是否想过,小而精致其实比大而无当更宜居。
有一个县名叫紫阳,筑一座高塔祭紫阳,供奉的真人号紫阳,很多的人名曰紫阳,这紫阳不是那紫阳。
紫阳向阳镇瓦房店有一座北五省会馆,院内有两棵生长了三百年的桂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门上有一副对联:殿临五省马踏商贾第一道,水连三山舟载茶客走四方。
路 边
从汉中沿十天高速向东南,忽然发现农田里散开着星罗棋布的许多旱伞。停车细看,伞是城市街边摆摊常用的那种大伞。伞随着干农活的需要,过一会儿移动一次,劳作的人头上却始终有一片阴凉。不能不感叹时代的发展,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变成了面朝黄土背朝伞。少了一些曝晒,多了一些舒坦。
十天高速汉中至西乡一段,堪称最美风景线。两边丘陵植被既有厚度又有层次,乔木灌木花草藤蔓交叉遮盖,几乎看不到裸露的土地,偶尔闪现的民居也诗意地掩映在一片绿色之中。感觉与马来西亚的热带雨林相似,与日本的绿岛也不差多少。没有了脏乱差,神清气又爽。
学 校
路过一所学校,看到了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的标语:爱、惜时、礼仪、诚信、学做人、开心智、蓄善良。爱字下面还有注解: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排在第一位的是爱自己。校长说,教育要依据人的本性因势利导,从小需要树立的不是政治概念,不是意义价值,而是最本真的可以接受的常识。
很佩服这个校长,民间有高人,高人在深山。这里虽然没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等高大上的标语,却有最贴近实际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