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与外化研究

    【摘 要】 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对基本范畴,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具有重大理论意义。鉴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文章研究了内化的涵义、环节,外化的涵义、制约因素,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等,以期通过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培养教育对象具有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 内化 外化 辩证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

    内化与外化这对范畴反映和概括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的特性和关系,把内化与外化提升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有助于认识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规律,深入研究实现内化和外化的条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机制等。当前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践表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外化关系是对立统一体,通常是内化中有外因,外化中有内因。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同一因素有时充当两个“角色”的作用。为此,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的内外化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化研究

    美国学者科纳斯和詹姆斯的《内化》一书中提及,“很难去识别内化概念的起源,内化的广义定义为外部变成内部的过程。”[1]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是指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或在其它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接受一定的社会所要求的政治思想观点、体系、道德规范并转化成自己的个体意识,也是个体遵守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并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依据的过程。所以,内化是一个过程表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大体上有注意、理解和接受三个基本的环节来构成,而其中每个环节的形成都必须有相应的条件。

    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第一个环节是注意。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即是个体对外部刺激产生心理活动的指向性与集中性。引起个体对外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即所谓的外部刺激产生注意的条件可分为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因子。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第二个环节是理解。教育心理学同样告诉我们:理解是指人们在注意基础之上对外部刺激的继续认识。一般地说理解可分为三个层面,即改述、归纳和外推。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第三个环节是接受。所谓接受是指个体对外部信息刺激的比较、鉴别、选择与最后的摄取,并与自己原有的认识和知识结构融为一体的过程。受教育者认知结构的形成是过去以往学习的产物,并且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但是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有相对的稳定性。

    当然,理解和记忆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第一,外部刺激信息必须具有社会和个人的意义。第二,外部刺激信息基本上符合个体原有的认识和知识结构。第三,外部刺激信息的表达方式方法较好。如感性的、文艺的表达方式方法通常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而一些纯理论的表达方式则只能为少数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个体所接受。第四,符合个体心理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会影响受教育者对外部刺激信息的接受,其中包括维护个体自尊心和保持自己正确的欲望及欲望是否得到满足也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外化研究

    外化,就是教育者帮助和引导受教育者将自己已经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

    外化同样也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分为外部制约因子和内部制约因子。内部条件,就是指教育对象已有的思想体系对行为动机的评判作用和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作用。思想体系是在内化阶段业已形成的,其对行为动机的评判和行为方式的选择,主要是从主观的内在需要出发。人的需要是人由于自身的某种缺乏状态而对特定目标的渴望。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是一个多样性的复合体,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层次。

    制约外化的外部条件主要有:第一,一定的思想意识要外化應合适宜,具备可以外化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即明明知道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是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却实施不了,甚至无动于衷。第二,社会舆论。所谓社会舆论,就是针对特定的现实客体,一定范围内的多数人基于一定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言语、非言语形式公开表达的态度、意见、要求、情绪,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进行交流、碰撞、整合而成的具有强烈实践意向的表层集合意见,是多数人整体知觉和共同意志的外化。[2]由此可见,舆论不仅是指多数人的言语评价,也包括他们的行为规范,舆论是社会监督的途径,对认知向行为的转化有重大影响。第三,教育对象的社会角色。教育对象在社会中都会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在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都会按照角色要求的规范去活动。角色要求的规范就是一种无形的外部条件,制约着教育对象按照角色要求去实施外化,这就好比是我们常说的“在其位,谋其政”一样,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做出什么样的表率,当然社会角色扮演在外化中作用的发挥,除了依靠群众监督外,还要看个人的内心信念。一个人如果自甘堕落,即便再高的社会角色,他也未必能做出预期相应的行为规范。社会角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角色信仰和规范,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按照社会的要求来生活,只不过,有些是要起到榜样作用而已。

    三、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关系

    内化与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两种活动,不能仅仅将其看作彼此对立的矛盾体。“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也有内化,就是说在内化过程中会有相应的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又会强化内化”。[3]由此见出,内化与外化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夸大其对立性而不顾其相互联系的一面,又不能重视其统一性而忽视对其特殊性的研究。

    (一)内化与外化相互区别

    内化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把一定社会发展所要求的品德、原则、规范传授给教育对象,教育对象则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通过自觉、主动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品德、原则及规范,将其纳入自己的意识体系,成为自己的品德认识的过程。外化是指教育对象将在内化阶段形成的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个人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态度,在遇到相关刺激时,在相关动机的驱动下做出相应行为,久之并养成习惯的过程。从定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内化与外化所强调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内化侧重于意识体系,是促使人们形成某种思想,外化侧重于行为表现,是通过行为塑造品质。

    内化与外化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相互交融,但毕竟行为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而只有通过内化才能获得某种思想意识,所以说,如果要区别两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阶段的话,内化是先于外化的。

    教育者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内化阶段,教育者主要是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通过思想道德说教以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系,促进内化的完成。在外化阶段,主要是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教育对象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行为活动中形成习惯,培养具备良好品质。

    (二)内化与外化相互联系

    内化与外化作为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者的依存度是谁离开谁都将失去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在某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内化先于外化,内化就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内化也就无从谈起外化。外化是内化、也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并且,“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内化与外化并不是绝对的分开,两者相互渗透,在内化阶段通过外化实践来加深对接受思想的理解,在外化阶段利用内化的思想来引领指导行为的方向。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性表现为两者存在着诸多共同点。首先,内化与外化的存在基础相同。内化与外化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两个方面,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依存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所以,内化和外化也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其次,内化与外化的目的相同。不管是透彻理解内化还是更好地践行外化,都是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服务,其最终目的都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培养教育对象具备符合社会发展所要求的优良思想道德品质,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内外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渗透,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相互转化,以内化——外化——内化……模式循环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又是永无止境的人类社会活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研究内化与外化这对基本范畴是进一步深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美)科纳斯,詹姆斯著,王丽颖译.内化[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2] 阮云志.社会舆概念的舛误与正解[J].新西部,2008,(12):240-241.

    [3]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茜(1995-),女,汉族,山西晋城人,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与文化研究。

相关文章!
  • 融资融券对日历效应的影响:来

    王璐摘 要:过去的研究表明,中国股市的运行效率受到政府监管与干预并存在非对称交易的现象。2010年3月31日,中国股票市场实行了融资融券

  • 唐万新:神秘的影子

    吴铭2001年9月,《新西部》重磅推出特稿专递《神秘德隆》,当时,执掌“德隆系”的唐万新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本,他的创富神话被人们津津乐道,他

  • 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

    金玉娜柏晓峰摘 要:按照形成原因——作用机理——解决机制的路径,对抑制盈余管理有效途径的实证研究表明:机会主义偏误和技术性错误是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