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 育人无痕
刘春玲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养成回归现实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的品德养成教育,课堂中做到有的放矢。
关键词:生活 ?品德课程 ?课程资源 ?育人
每个人小时候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个人习惯、爱好都会给我们的终身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小学阶段是孩子们良好习惯养成、道德品格形成的初始阶段。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小,他们对真善美、假恶丑认识不清,容易被诱导形成错误认识,因而他们更需要正确的引导。而作为小学阶段的教育者,我们更应该为孩子们的品德养成教育,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做好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特别重视《品德与社会》(一、二年级教材名称《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教学。
《品德与社会》教材非常重视并突出课程的生活性,运用孩子们惯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从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生活趣事、最常见的道德规范场景中提炼出符合孩子们认识规律的生活话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中的内容做适当的补充和延伸。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依据教材而没有生活内容的充实,就失去了品德教育的最初价值,成了无源之水。所以教师必须在了解儿童社会经验的基础上,合理选取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相关的话题,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孩子们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品德,认清生命的意義,从而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品德教学中,存在着对学生生活经验认识模糊、开发利用意识淡薄、不能很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设计理念等现象,当然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如何能让教材所隐含的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将其展示并延伸开来,更好地为孩子的品德培养服务呢?我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做了一些尝试,具体总结出以下几点,以供参考。
一、孩子们的生活情景是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品德与社会》是生活化很强的一门课程。孩子们在与同学、老师、长辈以及周边的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的交流可以成为我们展开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我们教学一线老师在认真学习课标、学习教材的同时,若能深入孩子们的生活,去发现、汇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并充分利用起来,赋予教学生活化,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教育,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修养。
在课程教学中,我努力尝试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向榜样靠近,并进行模仿,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例如,我们班在学习《家长关爱我成长》课时,我要求孩子们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搜集最能反映出自己成长经历的物品和事情,然后在课堂上与班级其他同学进行分享,并尝试说出父母的辛劳与不易,从而激发出内心的感恩,同时也能从伙伴分享中感受他人的事迹,并进行模仿,学会感恩。
周四下午正式上课时,孩子们便纷纷把他们找到的物品展示出来。我稳住了孩子们激动的心情并告诉大家,介绍物品时要有序,这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于是,大家开始有序地介绍自己的物品以及跟物品有关的故事。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厚,我便把班上几个孩子不同时间段的照片(包含婴儿、幼儿、小学不同的时段,照片上都有家长为之忙碌的身影)展示给大家看,同时引导孩子们说一说,当你看到这些照片和物品时,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孩子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起来。当一个孩子说:“我应该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都沉默了片刻。我也适时地出示了本节课的主题,接着我便询问孩子们,在家长关心的过程中,哪些事让你感受最深?孩子们纷纷答道:“爸爸耐心辅导我写作业”“妈妈每天都给我做了很多好吃的”“妈妈总是耐心地给我扎小辫儿,把我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孩子每亲口述说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就会深刻体会到父母养大自己所付出的一切,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相信孩子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会有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让孩子们在自己最熟悉的生活里去搜集有关的素材,让孩子们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在课程学习和孩子们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孩子们在诉说中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
二、从环境中取“生活”之材
(一)学校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每天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其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无可取代的,校内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每一间教室,每一处设施,甚至每天发生在校园里的事件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宝贵资源。
例如,《班集体,我们的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培养学生热爱班级的情感,产生为班级尽自己的一份力的愿望。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每天最熟悉的教室为素材,用录像记录下学生每天生活的教室中的桌椅、板报、奖状以及每一个角落里的点点滴滴。当孩子们将最熟悉的景物呈现在自己的眼前时,他们忽然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每天生活的地方,对班级的热爱油然而生,他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快乐,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身为班级一员的自豪和荣誉感,同时也产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班级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优秀的想法。借助于孩子们最熟悉的资源,本课的教学目标就这么轻松地实现了。
(二)家庭
任何一个生命体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活动,人也是如此。我们最早的学习活动是在家庭里开始的,父母及家庭成员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每个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长远的,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我的家,在这里》一课教学中,课前我要求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记录下自己家里一天的生活情况,如利用照片、图画等方式。而后在课堂上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说一说自己的家庭情况,以及在家里发生的事情,把家庭作为学生最亲近的地方,很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资源主要有教师、学生及家长的知识经验等,作为一名该课程的老师,应及时捕捉到课程资源,并在课堂教学资源以外加以有效利用,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保护环境》时,课前我便让学生们进行了一些相关的调查。孩子们通过调查发现,河水污染严重,岸边的居民随手就把垃圾倒在了河沿上,河水中随处可见漂浮的垃圾袋、菜叶、饮料瓶等物,河水变成了暗黑色,还发出刺鼻的臭味,社区居民垃圾不分类……孩子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切身体验了环境污染程度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已势在必行。虽然在孩子们的心里已经有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但要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状况,孩子们的力量则是微弱的。为了进一步强化孩子们的思想意识,让孩子的环保意识生根发芽,我又和孩子们一起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宣传实践活动,做一名环保志愿者,向周边的居民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及方式方法;争做一名环保践行者,和孩子们一起考察河水污染的原因,探寻提高水质的方法;和孩子们一起研究垃圾分类及回收问题,并积极行动,设立公共垃圾回收站;积极向社区居委会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等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孩子们深深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其社会责任心。
总之,我们在教学《品德与生活》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力求做到教学生活化,从孩子们最紧密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教学场景,在课堂中再现孩子们的生活情景,把课堂学习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去观察、感悟、体验、分析、反思生活的现象,尊重自然法则,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