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推进电影与非遗保护发展的新思路
刘国政
一
已故中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电影作品《百鸟朝凤》2016年5月上映,该片发行中出现制作人“下跪求片”的方式,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引发热讨与更多观众的观影,也引起中国电影业内外人士的注意,成為年度热点电影现象。可以说,影片《百鸟朝凤》已不再是单纯的观影体验和感受,其传播效果又建构了一个比电影文本本身更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对于电影导演来说,改编发表在文学刊物上的同名小说,其镜头里的叙事展示时代更替下老唢呐艺人技艺传承的故事以及对深陷危机的民间技艺和传统文化的思考,更重要的指涉背后隐藏着的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的紧迫性与重要性,关乎更深处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探寻;对于观众来说,最直接的是基于社交网络微博、微信平台上对制作人下跪事件前后所引发的情感关注,影片中的“情怀”“民俗文化”“民族情感”“非遗保护”都成为对该影片内容的讨论。
有学者提到,《百鸟朝凤》电影中的乡土主题自成一套讲故事的方式,通过农村社会变革的故事,突出对乡村和农民于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悲剧性历史命运的书写,深藏创作者采取的民间立场,是和传统的乡土题材一脉相承的[1];有学者提及该影片故事发生地沿用了小说中无双的特点,构建了一个炊烟袅袅、诗情画意的中国乡村社会图景,片中以唢呐艺人“传声”突出当代农村的现实问题,是吴天明导演的农村题材影片[2];更多的是将影片《百鸟朝凤》称为“情怀”电影、艺术电影来评论。显然,《百鸟朝凤》也可认为是一部“非遗”题电影,就影片中关注传统民艺这一故事基线,有意识地积极展现民间艺人唢呐技艺传承的环节,用唢呐指涉探寻保护传统文化,说影片中所围绕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本身,特别是在影片最后叙述出现代化、信息化浪潮的席卷之下的社会转型,伴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发生显著变化,老唢呐艺人相继离世,年轻一代的文化传承技艺青黄不接,那些传统习俗和文化技艺日趋淡化,对代表礼遇最高等级的“百鸟朝凤”是否真的会成为一曲绝唱的感慨,对世代相传的唢呐民间技艺的传承是否消失殆尽的思考,末尾出现的当地县文化局长到探讨重病的老唢呐艺人焦三爷,提出当前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希望录制唢呐曲。因此,从影片的叙事和画面中,突出的“非遗”资源和相关事象,有涉及到中国民间风俗文化、民间技艺、有传承人的故事,可以被认定为一部典型的“非遗”题材电影。
从《百鸟朝凤》作为非遗题材影片谈起,影片在叙事上是真正以民间唢呐艺人所经历的世事变化为中心,在情节设置上以主要人物游天鸣拜师焦三爷,对唢呐技艺传承展的故事,也指涉了师徒关系的人伦情感以及对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认知,处处体现电影和非遗的互为体现。
(一)民间技艺、师徒传承渗透于电影创作
在影片《百鸟朝凤》中,多次出现徒弟向师傅学习唢呐技艺的场景,成为影片前半部分的主要情节,即老唢呐师傅焦三爷对游天鸣和蓝玉两个徒弟的天分和德行考察,以学习传承唢呐名曲“百鸟朝凤”,虽然其间未出现宏大的拜师学艺的场面,导演营造出乡村世界中的人性美,从两个小徒弟拜师叩头、焦家班演出前的师徒相聚到正规的传技仪式,特别是对两个徒弟传声传技仪式的系统展现,镜头中焦家院子里围满村民观看两小徒弟娴熟的唢呐表演,演奏之后,焦师傅说出“传声”对于唢呐技艺传承的重要性,即“‘百鸟朝凤这一曲子只能传给一个‘天分高,德行好的人”,道出对于传承唢呐技艺的德艺双馨的考察,体现整个民间技艺传承中的精神传统。可以说,叙事情节、镜头的运用与场景很好的同传承仪式结合,此外,导演营造出乡村世界中两个徒弟在焦家受到师娘照顾,在葱绿的远山、金黄色的稻田与芦苇荡中学艺成长的画面,赋予人性美和人情美。
(二)非遗元素深化电影主题
电影中的唢呐是一种民间技艺,但在导演的镜头下已成为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载体。唢呐师傅焦三爷的身上映射出传统文化的存在性、合理性处境的感慨,影片中游天鸣出师后拜见师傅焦三爷,爷俩儿饮酒微醺之后,焦师傅道出学习唢呐技艺的真谛是“吹给自己听的”,焦三爷是一位真正地把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吹到“骨头缝里”的老艺人。影片主题的深入探讨由此切入,片中师徒三人在树林中传授唢呐技艺,模仿鸟叫的场景,镜头中的高饱和色彩、搭配乡村世界的欢快无忧轻松的场景,但隐藏的却是焦师傅的良苦用心。电影片名《百鸟朝凤》又是唢呐名曲,这一曲子现实生活中流传于山东、安徽、陕西、河南等地,该曲子的特色便是模仿多种鸟叫,影片中呈现的画面传达出这一技艺传承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状态。师傅三人在芦苇荡中轻松传技的段落,其实是师傅借以希望两徒弟在自然的环境中感受理解唢呐名曲的吹奏,画面中隐藏着的却有一种民族审美心理,即天人合一,通过学习技艺的环境突出主张万物自然而神性合一。因此,唢呐名曲“百鸟朝凤”建构起民间技艺与自然界合一的内在联系以及民间技艺传承的生态链。通过此,意在展现唢呐不仅是一门技艺的传承,同时也是乡民的一种生活方式。片中至少出现了两次焦家班唢呐队葬礼吹奏的场景,这种民间技艺与日常经验的交合,在乡间不论是红白喜事,唢呐吹奏都常被邀请,是受人尊重的,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观众看了感受到的是唢呐吹奏成为一种生者对亡者的敬重,一份情感的疏解。通过该唢呐演凑,更让人感受到中国古代被称作是礼乐社会的内在原因,或许丧礼仪式场面带着些许封建传统的意味,但在影片画面中看到的唢呐匠出师接活,不仅收入尚可,而且每次演凑皆有“接师礼”,不妨自问,是否更加突出一份情感认同呢?同样地,电影画面中有意无意加冕的传统哲学光环,深入唢呐背后隐藏着的文化基因,民俗文化、传统民间技艺都成为了民族情感、身份的确认。
(三)电影文化底蕴推动非遗的保护和发展
电影《百鸟朝凤》画面中所呈现的正是民间技艺、传统民俗文化非遗的资源丰富,更为重要的是,影片故事的结尾叙事,是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转型,唢呐技艺明显受到冲击,当游天鸣接手焦家班主之后接活儿,片中场景呈现出的是唢呐班与现代西洋管乐队在婚礼喜事现场演出的正面冲突,配乐中西两不同风格的乐器声音嘈杂碰撞,画面里唢呐匠素布马甲与豹纹女郎穿着形象的尴尬对比,都显露出传统民艺的生存危机与民俗传统的即将消逝。因此,影片试图展现出唢呐背后深藏着的民族情感的碰撞,以唢呐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技艺构成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流传载体。正如片中焦师傅所言的不能遗失的传统技艺,唢呐名曲“百鸟朝凤”的演奏,特别是在乡间有名望的人士的红白喜事中演凑,是一种不可遗失的民俗文化,可见,对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保护的紧迫性,这也是电影《百鸟朝凤》表达出的核心主旨,影片始于传统技艺——唢呐,影片末尾的县文化局长以及其口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录制唢呐曲”的提议,是落脚于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引发思考。
二
就当前数字化、互联网快速发展,在非遗保护国内和国际化场域中,可见的中国非遗保护发展更多需要定位自己的坐标,需要在立足于当前中国非遗的保护和发展现实情况,就所面临的新语境出发,将非遗作为研究对象,不论从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角度,还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社会实践出发,应该有更多的思考,大胆创新探索,特别是在多学科参与的视角下,提出影像手段与非遗的结合具有重要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不可置否,从口语到文字书面语、印刷文化、电子媒介、影像文化,人类社会传播媒介的变迁中,影像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延伸,其中,电影具备的独特优势,直接表现是作用于人的视听,声画合一,具备逼真性的效果。如丹尼尔·贝尔所指:“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当代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3],值得肯定的是,在电影中“讲故事”,通过叙事能够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深入探索的方式之一。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的影像论中也提出影像的再现客体功能,所构成的电影影像真实性基础。这一层意义,就与非遗保护发展中基本原则的真实性相符,且作用贯穿在非遗保护的纪录、保存、传承、传播等各个环节之中。再者,从电影艺术层面来看,其具备的高度纪实性,不仅能够保持被摄取对象的原貌,还能够把拍摄对象所处完整的空间和时间形态记录下来。[4]可以说,在非遗保护发展这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中,创新宣传方式上就充分利用互联网与影像展示相结合,多方合力,有助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
在2015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首次鲜明提出“互联网+”一词,且制定行动计划,如今加速互联网的发展已成为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次数最多的概念之一。在电影学界,不乏专家学者提出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就以创新开放的积极姿态融入互联网时代,掀起跨界融合新浪潮,电影产业生态圈已随之发生深刻变革。[5]2015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社会形势变化和非遗保护长期积累的影响,在非遗保护实践也出现新问题,需要采取新对策,这也正是互联网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现代信息的重要传播平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和研究新思路。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中,就提到了“互联网+非遗”的发展,是当前非遗保护创新发展的新语境。[6]2017年2月23日,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发布的“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7]中,提到非遗的纪录工程、民族民间文化典藏与传播工程,具体内容中就指出数字化音像资源库建设的构想,大数据工程以及加强对纪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等,强调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属于“互联网+文化”工程的重点,应加强有关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文化领域技術攻关,支持形成共享机制。[8]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9],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涉及到的“繁荣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一则,即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着力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当中,也包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点,具体提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振兴民族民间文化,以及就中华文化传承工作中提及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当中有民间口头文化、老唱片、电影档案等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搭建数据共享平台。[10]解读政府层面的相关政策,可就目前“互联网+”环境中非遗保护发展中,通过电影的手段进一步被复现、展示在银幕,成为非遗资源的“替代品”,确认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手段中重要方式之一。另一层面,就国家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上,推出“非遗题材”的影像作品,也是重要的探索。那么,思考中国电影发展以来围绕着“非遗”创作的影片,深入就创新“非遗题材”电影的创作制作、营销等诸多方面问题考察,是非遗保护发展的新对策,也是就中国电影增加优质题材的开发,使其成为具有当代性竞争实力的文化产品,扩大中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力,不可忽视的一点。
(一)“非遗”题材的电影开发
一直以来,电影学界专家学者就有所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影”亦或“非遗”题材电影的研究,特别有电影类型、题材探讨的相关阐述,不乏对民俗电影、少数民族电影类型的读解分析,提到影像中的相关非遗资源,可发现少数民族电影研究中就涉及诸多相关论述。[11]在这里提到的“非遗题材”电影,主要根据非遗事象、相关资源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题材为中心确立。
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有一批中国电影中出现非遗资源符号,如传统文化、民族风俗、戏曲等表现形式,其中有电影《黄土地》(1985)、《鼓书艺人》(1987)、《红高粱》(1988)、《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霸王别姬》(1993)、《活着》(1994)、《炮打双灯》(1994)、《变脸》(1997)等,在电影的叙事内容中有被镶嵌、象征、点染的传统文化资源,画面中直接就有出现的非遗资源相关的地方或实物,也有阐释非遗元素的想象化,这都是一种影像改编的呈现,并非真正以非遗作为叙事主线或涉及到非遗传承人为主角的影像表达。实际上,这一批电影并非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非遗题材。2010年以来,“非遗”题材或与“非遗”资源相关的电影创作数量逐年增加,2010年就多达110余部[12],近年来,更不乏围绕民俗文化、民间技艺、传统文化展开创作的作品,有启动的“京剧电影工程”系列影片,重点瞄准的就是非遗资源,如已上映的京剧电影《霸王别姬3D》《状元媒》《龙凤呈祥》《萧何月下追韩信》,昆曲电影《红楼梦》等,2016年的民俗类电影《百鸟朝凤》,2017年的京剧电影工程《穆桂英挂帅》《赵氏孤儿》《乾坤福寿镜》《勘玉钏》《谢瑶环》等,是以电影手法纪录展现非遗资源的代表。
我国非遗的资源丰富,其中各个类别所展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都值得挖掘,在非遗和国产电影创作制作相结合中,对传递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的保护已然发挥了纪录、传播与提升文化认同的作用。最新近的作品中,就“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京剧电影工程”瞄准非遗资源,特别是“京剧电影工程”系列。必须指出的是,目前不能仅习惯于对所传承的、所理解的越来越多的非遗题材电影创作制作上自得其乐,更值得进一步思考的是,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对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保护相关的影像资源以什么样的眼光来欣赏,是仅仅作为一种奇观化来欣赏吗?就非遗题材电影来看,推出更符合市场的,向当前中国电影的新主流大片发展看齐,有意识地借鉴类型化叙事和类型化经验,以接地气的方式有效扩容非遗题材电影的创作制作,在文本、历史与现实的相互映照中找寻符合当下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心理的创作制作模式,有助于提升这类题材电影的关注度。
(二)非遗题材电影IP开发与保护
2015年以来,国产电影中涌现一批由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简称IP)改编的影片获得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发展至今已成为当前中国电影发展的主流趋势。从文化角度思考电影IP问题,不乏专家提出加大民族题材、非遗题材电影的IP开发力度,寻求新的突破打通非遗题材电影的版权及其衍生品。纵观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非遗”资源或非遗题材影片,不论是从中国电影发展中对类型体系的建构来看,亦或从非遗领域的保护出发,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在“互联网+电影”语境下,思考非遗题材电影IP开发价值,是重中之重的问题。纵观好莱坞电影IP的开发运营,最重要的是,利用优秀的原创IP制作电影以及在电影IP价值在后期开发中向相关领域的延伸,在开发探索中所树立并贯彻“IP思维”,开发电影的附属产业链,将其价值最大化。目前,中国电影市场上一批较为成熟优质的类型电影的IP开发,多是以系列动画、游戏、网络文学、综艺节目等为首,那么,就加强非遗题材电影的“IP”开发,最先应强调的是突出“内容为王”,即非遗资源,然后才是关注影片中非遗资源IP衍生商业开发,特别是以电影文本的存在方式对超级大IP的开发,后期衍生产品的商业营销值得关注,这有利于兑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以形成非遗保护的开放发展态势。
值得重视的一点是,需要从法律角度进一步关注“非遗+电影”IP开发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在非遗保护法律层面已有涉及的研究中,反复提及到电影《千里走单骑》上映之后出现的安顺戏维权案,当时曾被称为“中国文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维权第一案”。[13]电影中作为故事主线贯穿的“云南面具戏”,是被改编之后的戏剧表演形式的呈现,实为安顺地戏,因改编元素产生误导混淆地方民族文化的负面效果,引发所谓的署名权侵权,相关部门提出对导演张艺谋等有关各方的诉讼。2011年以来,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就发布《关于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意见》(简称《意见》),就重点提出推动知识产权立法,其中对非遗知识产权的保护就涉及实质性的内容,也涉及综合运用著作权、商标法、专利法等多种法律手段,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商业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电影领域,2016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下文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自2017年3月1日起实施[14],条款中的第七条指出,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知识产权执法的部门应当采取措施,保护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依法查处侵犯与电影有关的知识产权的行为。就“互联网+电影+非遗”发展的新思路带来的新契机,应引起对知识产权相关问题的重视,特别是与非遗题材电影IP深度开发中所涉及到的非遗资源的知识产权创作、类型题材的开发、制作发行等权力、义务的明确以及相关的管理问题。那么,就非遗题材电影创作制作中,建立合理的电影创作机制,在电影摄制的制度层面,在电影的发行营销与放映环节上,不仅建立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信用与风险机制,强化相关人员的产权保护意识,依法开发非遗题材电影IP以及衍生品,利用长尾效应在延展各个维度上该题材电影的商业价值,同时提高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
(三)“互联网+非遗题材电影”的传播新阵地
在互联网发展和数字技术潮流下,网民受众参与性凸显,随之带来电影观念的变化。有学者指出,当前“互联网+”环境让观众之间建构了一种新型的体验关系,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方面都出现明显的变化,“多媒体平台+内容+终端+应用”的互联网产业链模式为传统电影发展模式开创新思路。
在当前“互联网+电影”时代,不可忽略的还有基于社交平台用户的社交和关系需求所带来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新形式。当前10-29岁网民占达50.5%[15],年轻化的“网生代”倾向表现出对影视内容消费的强劲需求,选择的是多屏播放。从这一层面来看,当前非遗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和消费,在大数据的推动下,对年轻“网生代”需求行为及其个人特征、意见,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等,有必要挖掘当前主流年轻用户的强大力量。随着年轻一代“网生代”用户成长,在影视方面,就内容、传播渠道、传播终端皆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凸显出的就有不少影片在过审播出前后进行的碎片化处理,出现1分钟、3分钟、5分钟的作品素材居多,选择在社交网络平台传播,成为重要的网络社交资源。可以说,当前非遗题材的电影在以商业片为主导的电影产业格局中,特别就影片的传播渠道单一的选择现状,借力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交平台粘合着的庞大年轻用户群,依靠其传播扩散,将非遗题材的电影宣传、影片等视频素材多平台的多途径的投放营销,以吸引更多的受众观看并积极参与互动,有助于引发非遗题材影像更多关注。电影《百鸟朝凤》提供出的可参考样本,其中引发业界和学界人士关注的就是影片的宣发传播效果,与国产电影主流大片等商业类型电影比较,显示出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动员机制。出现网络传播中的情感动员方式,有微博上的意见领袖对下跪事件的积极转发评论支持,更形成社会舆论,引发集体行动,成功激发网民对影片以及中国艺术电影发展的关注。不乏有学者就以《百鸟朝凤》为例探讨新媒体营销中情感动员效果研究,评价通过社交网络中的微博平台营销途径及其所发挥的影响力,肯定借助互联网环境中的多平台电影营销,对非遗题材电影的创作制作、营销,具有普遍启发意义。[16]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网络视频主要呈现的特征,即在内容层面,视频网站纷纷将自制剧提升到战略高度,自制内容的精品化发展。在播出模式上,基于视频网站的优质内容,平台收费首播,网络视频生态圈的商业模式逐步形成。在播出形式上,在视频内容播放出现继弹幕、创可贴、中插等新形式,促进内容制作的技术升级。那么,在网络环境来看非遗题材电影的制作,不可忽略其从投资额、创作阵容、主题和风格等几个方面,总体上商业性较弱、更为小众,那么借助网络视频平台的特点,在内容层面遵从“非遗”文化事象的真实性,注重非遗精神内涵的保护,兼顾非遗传承人的现实生活经历刻画的重要创作原则上,可进一步借鉴当前纪录片、纪录电影的网络发展。伴随着视频、社交、资讯媒体三大属性平台齐发展,在电影内容上,不同角度完善PGC的商业模式,大力扶持优质题材内容,在资本补贴、内容制作、渠道资源推荐等,开拓创新短视频+电商的变现模式,将成为“互联网+非遗题材电影”开发的新对策。
(四)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行政扶持与引导
由政府直接主导在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引起对非遗题材电影的艺术创作以及电影文化环境建设的新事业,以加强构筑电影艺术发展中良好生态环境。以非遗题材影片的开发来看,政府扶持组织的项目亦或是商业行为,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搭建多媒体网络平台,组织活动,如作为“京剧电影工程”的《霸王别姬3D》影片的国际化海外首映式),是在相关政府部门以行政手段的扶持,促进电影艺术、技术、文化以及商业相互整合,以增强电影承担起当代非遗保护和发展实践中的文化传播责任。就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保护发展这一思路,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环境中,发挥好行政手段,明确支持与引导非遗题材电影的创作生产,在尊重遗产、保护遗产在基础下的影像开发,是新形势下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电影《百鸟朝凤》算是一部获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的非遗题材影片,也有被认为是一部艺术电影,就目前该题材电影普遍碰到的问题来看,无非于排片量小、排片周期短以及电影题材、类型的小众化,最易受到主流商业大片冲击。就这一点来谈,相关政府部门就资金方面的倾向扶持,例如给此类电影排片份额的补贴,适当宽松的环境进一步确保当前优秀小众化的非遗题材电影能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中存活下来。此外,重视开放投入建设多元电影文化、电影艺术交流市场,创造扶持条件有利于将优秀的非遗题材电影剧本推出市场吸引投资,这也是构建多元化中国电影市场重要的一方面。近年来,不论是在政府部门扶持的涉及非遗影像开发的相关项目亦或是市场化“非遗”题材电影创作数量的增加,在互联网发展大数据的背景下,政府部门越来越关注且在相关政策上直接提出在非遗保护发展中系统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设想。其中,就建立专门的非遗题材影像专题数据库切合這一构想,是实现建设数字资源库的重要一部分,且就当前已有丰富的资源影像储备,由国家文化部领头组织推进相关部门建立电影数据库,这一举措必然成为推进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普及推广,也成为有利于学术研究的重要资料库。
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通过适当的行政手段完善立法保护国产电影发展与非遗的保护发展都至关重要。以科学的立法手段,在电影领域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下文简称《电影产业促进法》)自2017年3月1日起实施,有条文涉及当前重点关注的电影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规定,明确与电影相关的知识产权的重要地位。诚然,“互联网+”时代下,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显示出低占用空间、高保真、速度快且成本低的特点。随着网络用户逐年增长进入Web2.0“用户为王”的时代,网络影像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上传下载,“互联网+电影”与传统电影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就多路径衍生的电影IP拓展,所引发的更多知识产权问题,就需要在诸多方面进行规范发展。在保护非遗领域,在已有的《公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支撑的前提下,近期相关政府部门有提出加快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强调各省市地方相关地区尽快出台非遗保护地方性法规,落实综合性保护措施。那么,提出就加强电影制度建设与非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连结,以适应互联网和新技术发展环境下的实际需求,在非遗题材电影的实践中,亟需完善更多细则,特别需要对电影摄制、发行和放映环节中的涉及到保护非遗文化事象的权利义务进行规制。一方面,有利于提升电影产业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从长计议;另一方面,对于建构电影及电影产业产权保护信用体系,规范电影市场秩序,引导我国电影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实际意义。
结语
毫无疑问,中国是一个非遗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倘若能够对这些宝贵资源植入到文化产品与文化表达之中,与现代媒介整合,成为国家文化形象的核心内容,才能进一步实现文化意义的承载与传播职能。可以看见的是,当前美国好莱坞都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非遗资源进行开采。近日,深圳文博会上的“中外电影合拍论坛”,就重点探讨创新中国文化符号与好莱坞影视先进技术连结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元素,特别提到加强影视艺术对非遗保护的贡献,应积极地更好制作“非遗”有关的影视作品。[17]就深入思考如何真正做到对非遗题材电影采取国际化的表达方式与传播策略,在全球化多元化视域下,更需要的是创新探索国际化宣传,就“互联网+”环境中与新媒体的融合、社交网络平台的互动交流的创意传播的形式值得重视。此外,创新非遗相关题材电影的内容,明确“内容为王”才是推动非遗题材电影创作质的飞跃根本。以上思路,是一种跨学科融合的构想,就“互联网+电影+非遗”来看,是非遗保护发展的新方向,将非遗基因与其他领域结合拓展,从而起到美美与共的效果,是非遗保护发展的必经之路,合理把握度,通过优势互补势必将非遗更好呈现出来,也才能实现真正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陆邵阳.《百鸟朝凤》的乡土叙事:需找更合理的叙事逻辑[J].电影艺术,2016(4):51.
[2]沙蕙.叩问人生的艺术——从电影《百鸟朝凤》谈开去[J].文艺研究,2016(9):104-105.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154.
[4]贾磊磊.电影语言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0-121.
[5]饶曙光,李国聪.主流大片新拓展:范式转换与战略升级[J].当代电影,2017(1):19.
[6]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
[7][8]文化部政策法规司.“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EB\OL].(2017-05-10)[2017-06-02]http://zwgk.mcprc.gov. cn/auto255/201702/t20170223_491392.html.
[9][10]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EB/OL].(2017-05-10)[2017-06-02]http://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7/c_1120931794.htm.
[11]陈旭光.存在与发言:陈旭光电影文章自选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93.
[12]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22.
[13]宋俊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1):184.
[14]“受权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EB\OL].(2017-05-19)[2017-06-02]http://news.xinhuanet.com/2016-11/07/ c_1119867357.htm.
[15]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05-21)[2017-06-0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16]章宏、胡颢堔.艺术电影新媒体营销中的情感动员效果研究——基于艺术电影《百鸟朝凤》的个案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17(3):180-184.
[17]“非遗嫁给好莱坞 电影做媒”[EB\OL].(2017-05-18)[2017-06-02]http://book.163.com/17/0518/14/CKNOEAP700924IG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