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构异表”下的《西欧的一体化进程》教学设计
王骁
2017年6月,我受邀前往天津杨村第一中学参加“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津沪两地‘同构异表课例探微”高端论坛活动,并在本次论坛活动上与杨村第一中学王超老师以同课同构异表的形式演示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一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活动已过去一个月,但备课、上课过程的一幕幕仍未忘怀,现呈现拙文一篇供同行批评指正。
困惑一,何谓同课同构异表?在试讲之前,李惠军老师和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并且大方地将自己原创课件与我分享,让我好好准备试讲。起初我不明白此次活动的含义,以为自己听错了李惠军老师的示意,想着这不是提线木偶么?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似乎被绑架了。于是自作主张大幅度地修改李老师的课件,游移了预设好的教学主线,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备课思索完全注入试讲中,创造了新的“大杂烩”。第一次试讲效果很一般,一方面既想保留李惠军老师预设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想把自己的内容架构其中,结果是“两边不讨好”。试讲结束后,李老师再一次阐述了这次活动之含义,我才深切明白了内中缘由。一堂好课备课过程历尽艰辛,但是在最后课堂展示的时候却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什么?在众多问题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就是教师呈现力问题。因此我舍弃了“大杂烩”,在坚定地走同课同构的道路上摸索如何更好地表达。
困惑二,核心素养如何体现?这次活动主题是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短短的45分钟?历史课堂要讲史留痕,既要把授课内容讲透,也要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核心素养,更要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达到终身受益之效果。
困惑三,教材版本差异如何破解?本次授课的教材版本是华东师大版,与人教版的相关内容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本课完整地呈现了西欧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共体,再到欧盟诞生,欧元发行,并对西欧一体化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但反观人教版这一内容出现在必修2,属于世界当代经济史的范畴,而且“欧洲联盟”只是子标题,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同一课内容,这是一个大差异。另一大差异在于,预设的教学思路里有关于欧洲上古中古史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揭示欧洲历史上早有的分与合,这块教学内容在华东师大版高一第一分册和高一第四分册各有完整一章,共八课内容讲述西欧中世纪的变迁,但人教版恰恰是缺少这课内容的,只有部分中世纪史的内容在非必修的栏目中供学生课后自行阅读,这样的教学设计会使零基础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在和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讲述欧洲上古中古史的分与合,对于学生理解本课是极有帮助的,因此要尽可能组织精简的语言,像畅销书《极简人类史》那样,简约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欧洲分与合的历史基因。
困惑四,戴高乐的拔高和让·莫内的缺失。在华东师大版教材里,有一张戴高乐和阿登纳握手的照片,下面注释为法德和解的推动者: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但在阅读各类文献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戴高乐在教材关于法德和解过程中被抬高了,产生了历史的错位,为何这样说?因为“舒曼计划”颁布时,法国还是第四共和国,戴高乐因为政坛派系斗争,此时已不在法国政坛的中心,何来推动者一说?另外,教材里没有只言片语提到欧洲之父让·莫内,他才是舒曼计划真正的起草人、设计者。如何处理戴高乐的拔高和让·莫内的缺失,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继续广览博收,在阅读史料和内化认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上的质疑,并与李老师一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用语,在教学细节上不断打磨和完善。
(一)选择切口,导入新课
环节1:以欧盟峰会的合影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师:2017年3月25日,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签署《罗马条约》60周年。这是峰会上27个成员国领导人拍摄的全家福(照片略)。欧盟是28个成员国。照片缺了谁?少了哪个国家?
生:特蕾莎梅,英国。
师:在特别峰会召开后的一周内,3月29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欧洲联合大厦的墙砖发生了碎裂。英国犹如欧洲大厦上第一块剥落的墙砖。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歐洲国家能聚合在一起,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向了联合?为什么有的国家却选择了脱欧,从欧盟中分裂出去?分与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课。
意图:以牵手和分手两种戏剧性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主线引领,层层推进
环节2:简述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探寻一体化的前世与今缘
师:有人认为,西欧一体化是二战的产物,是冷战的产物,是这样吗?如果要弄清楚西欧一体化的由来,恐怕要追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一个长时段的大话题,我们要通过欧洲历史基因寻找分与合的染色体。亚洲是亚细亚,那么欧洲是?
生:欧罗巴。
师:欧洲文明的源头是什么?
生:古希腊。
师:欧洲起源于古希腊浪漫传说的欧罗巴。最早几乎统一欧洲的是哪个文明?
生:罗马。
师:但伴随着日耳曼人等蛮族的入侵,帝国瓦解了,欧洲被撕裂了,中世纪总有人要整合它,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重现欧洲统一的旧梦。你们知道有谁吗?
生:拿破仑、希特勒、查理曼大帝。
师: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戴上了皇冠,一度整合了西欧,但封建割据和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在查理曼大帝死后,撕裂了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以后,查理曼帝国瓦解成若干国家,14、15世纪,英法两国间爆发了百年战争,在战争的刀光剑影中出现一个新的文明的概念——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是在分与合的刀光剑影中出现的。从中看出,欧洲从一开始就有合的染色体,分的酵母。从割据到统合再到割据,战争就是民族加上国家。民族国家不断发酵、膨胀,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场内战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打了30年,欧洲却没有整合,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一个新的原则——主权至上。19世纪初,一代枭雄拿破仑为推行大革命的成果和利益,无视民族国家和主权至上,东征西讨一度整合欧洲,却功亏一篑,战后的维也纳会议确定回到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合又一次失败。一战中,各国政府高喊民族主义、主权至上,穷兵黩武,造成生灵涂炭,战后出现了凡尔赛体系,欧洲诞生不少新兴的民族国家。二战中,战争狂魔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煽动民众,开动战争机器,又是穷兵黩武,造成生灵涂炭,战后出现了雅尔塔体系,传统的欧洲中心变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的两极格局,西欧还是那个推动人文文明进程的引擎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多少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发生在西欧?
2017年6月,我受邀前往天津杨村第一中学参加“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津沪两地‘同构异表课例探微”高端论坛活动,并在本次论坛活动上与杨村第一中学王超老师以同课同构异表的形式演示华东师大版高中历史第六分册《西欧的一体化进程》一课的教学过程。虽然活动已过去一个月,但备课、上课过程的一幕幕仍未忘怀,现呈现拙文一篇供同行批评指正。
困惑一,何谓同课同构异表?在试讲之前,李惠军老师和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并且大方地将自己原创课件与我分享,让我好好准备试讲。起初我不明白此次活动的含义,以为自己听错了李惠军老师的示意,想着这不是提线木偶么?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似乎被绑架了。于是自作主张大幅度地修改李老师的课件,游移了预设好的教学主线,将自己的阅读感悟、备课思索完全注入试讲中,创造了新的“大杂烩”。第一次试讲效果很一般,一方面既想保留李惠军老师预设的教学思想,另一方面又想把自己的内容架构其中,结果是“两边不讨好”。试讲结束后,李老师再一次阐述了这次活动之含义,我才深切明白了内中缘由。一堂好课备课过程历尽艰辛,但是在最后课堂展示的时候却打了折扣,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为什么?在众多问题中,有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就是教师呈现力问题。因此我舍弃了“大杂烩”,在坚定地走同课同构的道路上摸索如何更好地表达。
困惑二,核心素养如何体现?这次活动主题是核心素养立意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如何把核心素养融入短短的45分钟?历史课堂要讲史留痕,既要把授课内容讲透,也要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核心素养,更要在学生心里留下印象,达到终身受益之效果。
困惑三,教材版本差异如何破解?本次授课的教材版本是华东师大版,与人教版的相关内容还是有不少差距的,本课完整地呈现了西欧走向一体化的过程,从欧洲煤钢联营到欧共体,再到欧盟诞生,欧元发行,并对西欧一体化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但反观人教版这一内容出现在必修2,属于世界当代经济史的范畴,而且“欧洲联盟”只是子标题,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属于同一课内容,这是一个大差异。另一大差异在于,预设的教学思路里有关于欧洲上古中古史的内容,是引导学生揭示欧洲历史上早有的分与合,这块教学内容在华东师大版高一第一分册和高一第四分册各有完整一章,共八课内容讲述西欧中世纪的变迁,但人教版恰恰是缺少这课内容的,只有部分中世纪史的内容在非必修的栏目中供学生课后自行阅读,这样的教学设计会使零基础的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在和李老师的交流过程中,笔者认识到讲述欧洲上古中古史的分与合,对于学生理解本课是极有帮助的,因此要尽可能组织精简的语言,像畅销书《极简人类史》那样,简约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引导他们认识到欧洲分与合的历史基因。
困惑四,戴高乐的拔高和让·莫内的缺失。在华东师大版教材里,有一张戴高乐和阿登纳握手的照片,下面注释为法德和解的推动者:德国总理阿登纳与法国总统戴高乐。但在阅读各类文献材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戴高乐在教材关于法德和解过程中被抬高了,产生了历史的错位,为何这样说?因为“舒曼计划”颁布时,法国还是第四共和国,戴高乐因为政坛派系斗争,此时已不在法国政坛的中心,何来推动者一说?另外,教材里没有只言片语提到欧洲之父让·莫内,他才是舒曼计划真正的起草人、设计者。如何处理戴高乐的拔高和让·莫内的缺失,这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备课过程中,笔者继续广览博收,在阅读史料和内化认识中提出了一些教学设计上的质疑,并与李老师一起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用语,在教学细节上不断打磨和完善。
(一)选择切口,导入新课
环节1:以欧盟峰会的合影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师:2017年3月25日,拥有28个成员国的欧盟各国领导人齐聚意大利首都罗马举行特别峰会,隆重纪念签署《罗马条约》60周年。这是峰会上27个成员国领导人拍摄的全家福(照片略)。欧盟是28个成员国。照片缺了谁?少了哪个国家?
生:特蕾莎梅,英国。
师:在特别峰会召开后的一周内,3月29日,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宣布英国正式启动脱欧程序。欧洲联合大厦的墙砖发生了碎裂。英国犹如欧洲大厦上第一块剥落的墙砖。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歐洲国家能聚合在一起,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走向了联合?为什么有的国家却选择了脱欧,从欧盟中分裂出去?分与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一课。
意图:以牵手和分手两种戏剧性的方式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主线引领,层层推进
环节2:简述欧洲历史上的分与合,探寻一体化的前世与今缘
师:有人认为,西欧一体化是二战的产物,是冷战的产物,是这样吗?如果要弄清楚西欧一体化的由来,恐怕要追寻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这是一个长时段的大话题,我们要通过欧洲历史基因寻找分与合的染色体。亚洲是亚细亚,那么欧洲是?
生:欧罗巴。
师:欧洲文明的源头是什么?
生:古希腊。
师:欧洲起源于古希腊浪漫传说的欧罗巴。最早几乎统一欧洲的是哪个文明?
生:罗马。
师:但伴随着日耳曼人等蛮族的入侵,帝国瓦解了,欧洲被撕裂了,中世纪总有人要整合它,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重现欧洲统一的旧梦。你们知道有谁吗?
生:拿破仑、希特勒、查理曼大帝。
师: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戴上了皇冠,一度整合了西欧,但封建割据和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在查理曼大帝死后,撕裂了查理曼帝国,《凡尔登条约》以后,查理曼帝国瓦解成若干国家,14、15世纪,英法两国间爆发了百年战争,在战争的刀光剑影中出现一个新的文明的概念——民族国家,近代民族国家是在分与合的刀光剑影中出现的。从中看出,欧洲从一开始就有合的染色体,分的酵母。从割据到统合再到割据,战争就是民族加上国家。民族国家不断发酵、膨胀,17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一场内战演变成了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史称三十年战争,打了30年,欧洲却没有整合,战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明确规定了一个新的原则——主权至上。19世纪初,一代枭雄拿破仑为推行大革命的成果和利益,无视民族国家和主权至上,东征西讨一度整合欧洲,却功亏一篑,战后的维也纳会议确定回到法国大革命前的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合又一次失败。一战中,各国政府高喊民族主义、主权至上,穷兵黩武,造成生灵涂炭,战后出现了凡尔赛体系,欧洲诞生不少新兴的民族国家。二战中,战争狂魔希特勒利用民族主义煽动民众,开动战争机器,又是穷兵黩武,造成生灵涂炭,战后出现了雅尔塔体系,传统的欧洲中心变成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主宰的两极格局,西欧还是那个推动人文文明进程的引擎吗?同学们,回想一下有多少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发生在西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