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研究综述
符倩
摘要: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内涵及特点研究;二是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研究;三是意义研究和时代要求研究。一方面,这些成果极大丰富了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容,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篇章;另一方面,关于党的政治建设的研究在理论支撑、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等方面还表现为旧领域研究有余而新领域研究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922(2019)01-20-05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灵魂和根基,事关党事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他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国内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展开了多方位的研究,对厘清党的政治建设的相关概念、不断丰富政治建设的内涵取得了积极成效,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十八大以來对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涵及特点的研究
(一)关于政治建设基本内涵的界定
1.基于政党内涵的视角。学术界普遍认为,政治建设的实质就是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刘红凛认为,政治建设的主体是执政党,执政党的政治性主要表现为依靠国家政权来实现价值追求,所以政治建设就是在某种政治性下,通过加强执政党的纪律与规矩建设来实现全党目标、增强执政党权威的一种建设;蔡常青、赵树禄通过论述政党都是实现其阶级利益的政治工具这一理论,提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即围绕政治纲领、政治路线,通过各种政治途径和措施加强政治建设,从政治上认识和抓好全面从严治党;还有学者直接站在执政党的立场上,总结党的政治建设的内涵,即执政党为确保自身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政治方向、路线和原则而进行的自身建设。
2.基于政治建设具体要求的视角。学术界普遍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达到全党团结统一是新时代政治建设的主题。胡洪彬指出:党的政治建设要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系列政治活动提升人民的政治认同,化解政治风险,最后达到统一政治方向的目标。黄红平把政治建设的要求具体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以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为首要任务;二是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为实践平台;三是以发展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为价值引领;四是以全党同志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为根本要求。还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政治建设进行阐述。广义上认为,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体系,包括一切与党的政治活动相关的内容;狭义上认为,政治建设分为五个方面,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章的基础上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优良政治生态,健全以民主集中制为主的党内各项制度,塑造党内优良政治文化不放松,在锻炼党性的基础上增强政治觉悟和能力。
3.基于党的政治建设具体形式的视角。目前大多数学者认同党的政治建设的主体是党员干部,具体运行也应由党员干部落实。韩颖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具体形式主要表现为运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制定和执行科学的政治路线、纲领和政策,并对党员进行宣传教育,保证全党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刘先春、葛英儒认为,政治建设主要是通过宣传党的思想和理论,来内化党内政治认同和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张荣华、匡圆圆认为,政治建设要以制度为抓手,用制度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为政治建设保驾护航;还有学者指出,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就是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党员干部队伍,从领导干部层面抓好全面从严治党。
长期以来,在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和落脚点,但始终包含着政治建设的内容和作用。以上界定从不同视角分析了政治建设的内涵,从执政党的角度,我们明确了政治建设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从其政治建设具体要求的视角,我们了解到政治建设的发展方向和要求,要求用系统的思维看问题;最后从政治建设的具体形式的视角,我们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着力点,也明确了党员干部的重大责任。这些不同视角对之后的研究都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二)关于政治建设特点的界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准确把握当前时代条件的前提下,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布局,紧扣党内最大的实际,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学术界普遍认为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特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性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根本取向和保证,也是中国共产党同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臧乃康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为论点,认为党的建设根基在人民,成果也应由全体人民共享;任晓伟从新时代党担负的主要任务来分析,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政治建设的基石,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建设的直接指向,而人民是政治建设的内在动力。总之,党的一切建设都是为了人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和保障民生,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
2.以时代为主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准确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的体现。有学者认为,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建设重心从思想转入政治,党中央成功抓住了新时代党建的“牛鼻子”,开始以政治的高度全面审视问题,是我们党的一大创新和进步。张荣华、匡圆圆认为,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以当前党内各项建设为根基,开拓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党建理论宝库。
3.以全面为基础。有学者认为,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系统性,一方面体现在同党的组织、制度、文化等层面的协同配合中,另一方面体现在对政治建设内容的全方位阐释,即解答了“建什么”“怎么建”和“为什么建”等重大命题。任晓伟提出,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廓清了国内主次矛盾,建构起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核心,引领和推进其他层面协调迈进的良性发展目标,准确定位了政治发展的层次和方向。
二、十八大以来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逻辑和理论逻辑研究
准确把握政治建设的发展逻辑,就是要把握政治建设现实内涵的丰富性和理论的科学性,在全面从严治党这一背景下,学术界有以下研究成果:
(一)关于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逻辑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从政治上把握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坚持思想和制度相结合,党建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逻辑主要有以下三点:
1.巩固全面从严治党成果的需要。在徐国民看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果亟待巩固,党在政治方面进行战略筹划是必然趋势;张冰、阎治才认为,中国共产党将政治建设代替了长久以来思想建设的置顶地位,是应对国内外新形势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2.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学术界普遍赞同,加强政治建设和巩固执政能力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任晓伟结合国内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分析,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政治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以便应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政治问题;崔建民认为,突出政治建设是新时代适应党的自身发展变化、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党和国家各方面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梁道刚提出,执政党是政治建设的主力军,政治建设是当下我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可以实现双赢。
3.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者们都认为,翻开政治建设的崭新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学者强调,新时代加强政治建设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40年得出的经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辛向阳认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我们在长期奋斗历程中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也是党坚持初心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逻辑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备受关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是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保证。学术界认为其理论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党建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建设时期的基本经验。
1.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在肖剑忠看来,我国领导人借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历史观的思想,促成政治建设新实践,打破了西方的“历史终结论”;许耀桐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分析,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同经济相比更强调旗帜鲜明,否则经济成果缺乏保障,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难免受阻;还有学者通过对比中外政治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将政党的政治建设提到首要地位。
2.中国共产党建设时期的基本经验。党的经验教训是用血泪换来的宝贵财富,是当前政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董树君、蔡常青从党的历史进程着手,认为中国共产党能领导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讲政治,之所以能在成立九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也是由于坚定不移讲政治;梁道刚认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体现了执政党对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政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陶文昭认为,此前我们党没有明确使用“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概念,不等于我们党没有政治建设、不重视政治建设,如今我们强调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辩证地理解几个建设之间的关系。
三、十八大以来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意义及时代要求研究
(一)现实意义的研究
关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的意义,学术界论述较为一致,都认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蔡常青、赵树禄从三个层面来评析这一思想:一是政治上彰显了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二是理论上深化了党对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实践;三是实践中为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路径。还有学者认为,中央提出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既是对党的建设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又凸显了新时代背景下执政党“讲政治”的特色,为党的政治建设添砖加瓦。在张灿看来,党的政治建设为其他五个方面的建设指明了政治立场、政治原则和政治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有重要作用。总之,政治建设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关系到党的性质和方向的大问题,厘清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更快地实现当下我国的奋斗目标。
(二)时代要求的研究
讲政治就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党内政治上的突出问题。对于如何落实当前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作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深化改革,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宏观角度对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进行总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加强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王可园、齐卫平看来,加强政治建设,就是要做到全党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看齐,不搞“变通执行或选择性执行”。也有学者认为,中央的权威与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息息相关,要保持中央的权威,必须从党员干部抓起。张灿认为,中央的统一领导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严守党内纪律和规矩提供了重要抓手。二是要严抓党内政治生活,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学术界普遍认为,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与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对此,蒋刚指出,只有不断增强党内生活的“四性”,才能抓住党内不良风气的源头;刘先春、葛英儒从现实情况出发,认为目前我国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和挑战期,应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攻克“四大危险”和“四大挑战”,做到严抓党内政治生活,尤其是党员政治纪律。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并非短期任务,要作为一项基础性工程来对待,浚其源、固其本,开创政治建设新篇章。
2.从微观角度探索党的政治建设的途径。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完善和落实以民主集中制为主的各项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治建设之中,作为方向指引和根本要求。张灿认为,只有以制度规范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心和民心;王可园、齐卫平认为,民主集中制必须坚持正确的集中和广泛的民主相结合,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保证党中央的决定迅速而有效地执行。二是要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政治定力和实干能力为重点难点。张书林指出了具体可行的方向,强调可从强化政治自觉力、培育政治敏锐力、提高政治鉴别力、增强政治担当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人手。也有學者从党员干部的定位出发,强调要把提升政治觉悟和能力素养作为自身的内在要求,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武装自己,时刻站稳自己的政治立场。纵观历史,党的制度建设总是与现实问题相伴而行,以制度治党为着力点,落实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历来是党的建设的基本思路。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政治建设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又明确将政治建设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这一战略是我们党做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巩固当下从严治党成果的现实需要。党对政治建设的一再强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在对党的政治建设的理论支撑、话语体系、研究视角和研究问题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多表现为旧领域研究有余而新领域研究不够。對此,今后学术界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进一步挖掘政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夯实实践基础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建党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建设时期的历史经验两方面丰富政治建设的逻辑渊源,虽内容层次较多,但总体深度不够,并少与实践结合分析,大多是笼统和重复地归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未有细致分析;研究中,与国内外政党的政治建设的联系较少,甚至没有联系;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研究也很少见。因此,今后应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探讨深层次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建党理论的背景、意义以及如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为政治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提升政治建设的真理性和价值性。
(二)用整体性和多维性思维开拓研究新视角
党的政治建设关系党的执政成绩和国家兴衰,涉及学科领域众多。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关于政治建设的研究视角较为狭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文本解读较多且缺乏新意,有深度、批判性的见解不多,对政治建设的论述大部分摘抄于领导人讲话的内容,少与实际情况联系;第二,研究缺乏历史性思维和视野,相关历史时期的研究很少,例如历史时期领导人任职期间的政治建设表现,以及具体历史背景对照下的不同战略筹划;第三,理论整体性和多维性不能实现双赢,表现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对政治建设总体筹划和单线度思考不能考虑周全。总体而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新时代政治建设的理论特色把握尚显薄弱,需要加强多视角、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满足纷繁复杂的现实情况需要。
(三)着眼于厘清基本概念和前瞻性的问题
目前对新时代政治建设的科学内涵、体现、特色,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与党的其他方面的建设的联系,十八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果提炼与表述,十八大以来政治建设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具体贡献……类似这样的问题,学术界还涉猎较少,亟待探析。
责任编辑: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