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探究
尤晓蕊
摘 要: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其作品《祭侄文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针对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进行分析,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颜真卿的生平及学书历程;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特点;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与影响;后世学习《祭侄文稿》的意义。试探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法艺术。分别从历史背景、风格、价值、影响等方面相互结合分析,探究其书法艺术。
关键词:颜真卿;祭侄文稿;书法;探究
中国书法是中国汉字的独特的传统书法艺术。书法艺术是众所周知的,被誉为:无言的诗,无形的舞蹈,无图的画。唐朝是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书法家。其中颜真卿《祭侄文稿》更是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它是在颜真卿极度悲愤的意识下书写的,真实情感的流露,强大的感染力,震撼了每一位观赏者,也对后世书法学习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颜真卿生平及学书历程
(一)颜真卿的生平简介
颜真卿(709-785年),唐朝书法家、政治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临潼)人,本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玄宗开元间中进士,曾4次被录用为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因遭到杨国忠排挤,被贬黜平原(今山东)任太守,后安史之乱,抗贼有功,被任命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以社稷为重,亲赴敌营,终被缢杀。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终止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
(二)颜真卿的学书历程
颜真卿为琅琊后裔,家学渊博,秉承家教,初学书法以实用为重,法度为第一。幼年时期得母族殷氏亲授,又学褚遂良书风,后又师承于张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的风格特点,取其精华,形成独特风格,自成一家,后世称“颜体”,树立了唐楷的典范。“颜体”一改初唐书风,结体方正,横轻竖重,雄浑庄严,与颜真卿崇高的人格相统一,是对书法的个性美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楷书作品主要有《多宝塔碑》《东方朔画赞》《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等。然颜真卿的行书丝毫不逊于楷书的成就,其行书《祭侄文稿》《争座位贴》《刘中史帖》《告伯父贴》等都名于天下。其中,《祭侄文稿》的名声最高,是颜真卿在极度悲愤中写下的。正如苏东坡所说“书法无意乃佳”,其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的《兰亭序》相媲美,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祭侄文稿》的书法特点
(一)《祭侄文稿》的书写背景及内容
《祭侄文稿》(图1)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年十四年(775年),安禄山谋反,颜真卿的堂兄颜杲卿担任常山郡(今河北正定)的太守,贼兵进逼,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叛军攻陷常山、城破,颜杲卿与其子颜季明被俘虏,并先后遇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泉名(季明的哥哥)前往常山寻访,却仅寻得颜杲卿的一足,颜季明头骨,携归安葬。乃由此作。时年颜真卿五十岁。
《祭侄文稿》亦称《祭侄季明文稿》,麻纸本,纵28.8厘米,横75.5厘米,共计23行,235字,涂抹34字,共计269字。真迹明时在吴廷家,后辗转入清内府,现在台湾省台北“故宫博物院”。全文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从父涂去)。叔银青光禄(脱大字)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姪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璉。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戩穀。何图逆贼开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眾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乎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尔之涂去)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櫬。及兹同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顏。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卜(再涂去一字不可辨)。尔幽宅。(抚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饗。
(二)《祭侄文稿》的艺术风格
《祭侄文稿》是一篇祭文草稿,不经意之作。“无意于书书乃佳。”通观全篇,行文如泣如诉,悲愤之气跃然于字里行间,一泻千里。
笔法:笔法圆转遒劲。主要是以圆笔中锋为主,一改中侧并用的传统笔法。通篇厚重的地方浑朴苍劲,细劲的地方筋骨凝练,转折的地方,化繁为简,有的杀笔很重,戛然而止,连接的地方,笔圆意赅,淋漓尽致。
章法: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本稿不同于“二王”飘逸秀美。点画之间,相互配合呼应,浑然天成。字间行气,随情感而变化,不计工拙,圈点、涂改、删改随处可见,生动多变,使观看的人,强烈地体会到作者内心情感的渲泄。行书字体运用草书的笔意风格,更加的丰富线条的遒劲与表现力。如:“魂而有知”中“魂”字,凝实厚重,“而”字用圆笔写出,字态流动,“有”“知”行笔的速度逐渐加快,笔意肆意随写,后面的“无嗟”两个字虽然是行书字体,但用笔已近狂草。最为精彩的是末尾的几行,由行书变为草书,字形肆意奔放,奇趣横生。开篇行字之中有楷字,庄重肃穆,表露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情绪平稳。到十八行的“呜呼哀哉”,前几字连绵而出,悲痛之情已然达极点。从十九行至末尾,仿佛内心再起波澜,其中悲愤难抑,心中情意難诉。写到“首榇”两个字的时候,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的旋涡之中,泣血哀恸,到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震撼心灵,震撼灵魂。
墨法:此文通篇渴笔较多,墨色时枯时浓,带燥方润。这种效果与颜真卿极为愤慨的感情,达到了和谐统一。此稿的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连带的地方都清晰可见,丰富的线条变化,行笔过程,笔锋相互转换的丰富性,对于学习草书的人有很大的帮助。
三、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一)艺术价值
《祭侄文稿》作为颜真卿著名的“三稿”(《争座位稿》《告伯父文稿》)之一。整篇文章几乎包涵了行楷、行草、小草、狂草等多种书体,字形变幻莫测,气势连贯,收纵自如,相得益彰。《祭侄文稿》是悲愤之作,笔墨伴随着情感的起伏任意挥洒,一泻千里。颜真卿作为书法大家的功力展示无余,淋漓尽致。字之间的疏密与开合,笔画之间的留白,无一不在贯通的笔势的运动中展现出来。全篇章法精妙,结构巧妙,跌宕起伏。在书法的创作上树立了典范,即无意于工而工,乃为佳作,是心手双忘的最高境界,所以著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以精湛的技巧服人,真挚的情感感人,这才是它的宝贵价值所在。
(二)影响
世人提及颜真卿的书法,多指的是其法度森严的楷书,其实,颜真卿的行书艺术的成就,远远在楷书之上。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读者看来震心动魄。行书到了唐代,变成了表情达意的手段,颜真卿《祭侄文稿》是一个典型代表。从主观上说,颜真卿的行书得益于向前人学习,在继承前人风格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新风格,推动了行书的变化与发展。“唐尚法”概括了唐代的典型书风,在这一个崇尚法度的社会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却是依据个人的情绪随意挥洒,表情达意,是书法抒情化,也是唐代书法的革新。之后,许多的书家不为法度所束缚,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体系。
四、后世学习《祭侄文稿》的意义
颜真卿行书风格的形成主要受唐朝社会影响,当时社会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颜真卿生活的唐代中期是最繁荣的时期,所有的领域都都生机勃勃,百家争鸣。在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颜真卿没有放弃创新。他师从多位书法名家,研究法技巧,直到能够熟练掌握为止,取人之长,又融合自己的学术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书法的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祭侄文稿》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其价值就在于是运用真挚的情感来主导笔墨挥洒出的杰作。所以,当我们创作的时候,也应是真实情感在下笔书写时的自然流露,书写时的心境情感,能够在书法作品中清晰展现,没有任何的修饰,都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最能够表达出当时情感和心理的状态。《祭侄文稿》是在不经意间写下的作品,竟然具有如此大的魅力,流传百世,对后世人们的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结语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独有的优秀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古人的智慧结晶。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文化前端,正是因为有着这些优秀的文化为底蕴。长久以来,书法之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更是因为它可以表达出书写者当时当景的真实情感。书法是一种述心叙情的典型代表。通过一个人的作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在书写时的心境,心与心地交流。《祭侄文稿》正是这样的作品,随着字形的变换,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也愈加展现无余,淋漓尽致,让人感到他不是在写字,而是在向人们诉说心中的悲愤,感人至深。
参考文献:
[1]朱关田.颜真卿传[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0.
[2]唐代书法名作鉴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3]中国书法史[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4] 祭侄文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报社,2005.
[5]姜凯.论情感在颜真卿祭侄文稿中的体现[D].沈阳师范大学,2015.
[6]赵彩芹.从颜真卿三稿看其行书艺术特色[D].曲阜师范大学,2013.
[7]孫锡伟.颜真卿书法艺术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2.
[8]刘晨昊.中国书法艺术中哲学思想及人格精神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