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觉原理背景下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探索

    庄悦

    【摘要】利用通觉原理,整合五感进行音乐体验和学习,是有效的音乐教育路径。它能将教学重点直观化,降低学习难度;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据此,可以改变音乐课堂教学的结构,开发新型的教学模式,综合五感,共同发挥作用。

    【关键词】通觉 统合 小学音乐 教学模式 变革

    一、认识通觉原理,思体验获得路径

    所谓“通觉”,也被称之为“通感”,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我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以及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觉,又称艺术通感、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通常是通过对不同艺术形式由浅及深的欣赏、感知,并实现多感观之间的转化与互通的过程。艺术通觉的形成,不仅要靠在校期间的相关艺术学习,也是社会生活与实践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在通觉原理下开展的音乐教学活动,有助于突破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势,深化艺术思维,将原本抽象、无形的音符通过多感观的相互作用逐渐演化为形象、具体、生动的全新艺术形式,对提升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十分有利。

    二、使用通觉原理,踏素养培养坦途

    以《小青蛙找家》这一课的学习为例,我们在在教学设计时,根据教材要求及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归纳出以下几个教学重点:(1)将此曲独白中的“跳跳”唱得短促而有弹性,同时注意控制歌唱速度。(2)通过组织学生跟随欢快的音乐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使学生对歌曲中欢快的场景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一)抽象到具象,感觉统合指向目标达成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个人对音乐的欣赏与感知能力是建立在对已有生活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之上的。小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十分有限,想要通过单纯的听觉感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与创作能力,显然是不现实的。此时,我们若将通觉原理引入教学活动中,就完全可以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欣赏由单纯的听觉,逐渐拓展至视觉、触觉乃至其他感观上来,将原本抽象,难以体会与理解的学习内容,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

    之前,我们已经明确《小青蛙找家》这一课时的重点,是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轻巧、短促、有弹性的演唱歌曲衬词,并通过模仿青蛙蹦跳的动作,使学生对本堂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歌曲学习过程中,需要对轻巧、短促、有弹性等术语进行解释时,教师从口袋中拿出一个学生经常玩的蹦蹦球,轻轻往地上一扔,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会被吸引过来。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对弹起、落下的蹦蹦球进行仔细的观察,并与之结合,模仿小青蛙蹦蹦跳跳的情景,学生肯定会对歌曲的相关意境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此举,可将原本局限于听觉方面的感受拓展至视觉与触觉,若此时,我们再继续之前的歌曲学习,那么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就会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二)游离到投入,感觉联动服务兴趣激发

    在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我们应将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作为首要任务。太过专业与程序化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符合当前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接受能力,那么此时,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通觉原理,将原本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一种形象且趣味性更强的方式体现出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在《小青蛙找家》一曲学习过程中使用蹦蹦球这一道具为例,当老师在课堂上拿出一个学生只能在课余时间才能玩的蹦蹦球的时候,通过对学生表情及课堂氛围变化的观察,笔者相信,此时几乎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个小小的蹦蹦球所吸引,因为他们并不清楚在音乐课堂上,老师拿一个蹦蹦球的用意是什么?老师将蹦蹦球抛出去,使其在地板上弹跳时,再引导与鼓励学生学习小青蛙蹦蹦跳跳的动作,此时,所有学生都跃跃欲试。当他们跟随球的跳动一起跳跃的时候,我们也就自然的完成了将原本的听觉感受拓展至视觉以及触觉感受上来,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充分调动起来。

    (三)繁琐到简约,感观融合传播“音乐之声”

    音乐信息的传播方式,应该根据受众的音乐理解能力来选择,同时,也要将传播效率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所说的传播效率,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与速度。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音乐信息传播效率的衡量标准主要为是否省时、是否省事、是否高效。

    仍然是《小青蛙找家》这一课,只一个教学道具“蹦蹦球”的应用,就将通觉原理利用到极致,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并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与感受。减化了教师繁琐的讲解步骤,优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及音乐信息的传播方式,并最终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教学内容,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内容的传播效率。

    三、认同通觉原理,变革小学音乐教学模式

    (一)变换教学内容,丰富音乐体验

    通觉原理主张将课外音乐活动、教材之外的相关内容与音乐课本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课外音乐活动的开展形式较之教材内容趣味性更强,体现形式也更加直观,这对完成多感观之间的相互转换与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以《其多列》这首歌曲为例,按照以往我们会让学生看着歌词听老师唱一句,生唱一句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仅仅停留在歌词层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诠释歌曲的内容和情绪,城市里的孩子并没有山里孩子捡树叶,砍竹子的体验,所以通过第一遍看、听视频山里孩子在山上劳作的情景和演唱来感受,并让孩子们说一说看到了山里孩子的表情是怎样的?声音是怎样的?第二遍通过看、演,来模仿山里孩子劳作的情景,孩子通过这些通觉,更深入地体验到歌曲情绪和歌词的演唱内容,为他们更好表现歌曲奠定基础。

    (二)改变教学方法,丰盈音乐认知

    自通觉原理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也更加在意其是否符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与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

    以《狮王进行曲》为例。狮王出场时的音乐,我让孩子们先听你觉得狮王可能在干什么?第二遍放的时候让孩子们自由表演自己的想法,边表演边观察其他同学的表现,选择你觉得哪个同学的更符合呢?同样狮王吼叫的音乐也让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通觉选择最合适地表演。不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通觉,更好地表现音乐的主题,也调动了孩子们更积极地加入到学习中来,变“枯燥”为主动。

    (三)变革教学流程,丰满音乐收获

    自通覺理论提出以来,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就在教学流程上,我们的教学流程已经逐渐从教师讲解理论知识以及乐曲的反复听与练习,过渡到乐曲欣赏、运用通觉原理以直观的形式体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以多感观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感受、简单讲解与练习并最终完成教学活动。

    《我是一个小鼓手》这首歌曲,由原有的听、唱流程过渡至让孩子们先感受节奏的变换,从节奏入手,再让孩子们由自己对于音乐已有的识谱能力自己来演唱乐谱。然后再听音乐,刚刚的旋律出现在了哪?和你演唱的有什么区别呢?此举不仅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主观能力性,同时也能让他们通过自己通觉,为歌曲表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此外,笔者尝试将乐器加入到音乐表现过程当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节奏来表现音乐,更好地融入音乐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演奏乐器的技能。

    参考文献:

    [1]陈钦权.论色彩的音乐性表现——色与音的同构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01).

    [2]朱吉虹,廖海进,陈星海.音乐元素在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应用方法探讨[J].新西部,2010,(11).

    [3]何小春.小学音乐教学图谱有效设计方法例谈[J].儿童音乐,2011,(07).

相关文章!
  • 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的构

    摘 要:随着科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重视,好的教育能促进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地理课程改革也在深入,因此对高中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有效

    曾银英【摘 ?要】教学随着新课标的改革也在随之不断的变化,很多学校的教育发展都获得了诸多的成长,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