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探究
陈燕娜 綦雁
内容摘要:加强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应用文写作不仅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本文从职业核心能力的视角审视高职应用文写作的定位,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教师队伍等方面的改革,以探究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应用文写作 教学探究
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职业核心能力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广泛的从业能力,对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积累,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关注技能层面向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层面转变,这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教育的本质要求。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学生走向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由于文化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堪忧。而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应用文写作课程的教学未能体现职业性,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与社会需求、职场需求不相匹配,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路径势在必行。
一.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厘清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
“传统沉淀式的人文素质知识积累的教育模式,无法明显作用于学生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应立足于职业岗位需求,有机结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1]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不论是企事业机关还是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在处理公私事务的过程中,应用文的使用日益增多,正如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在《大趋势》一书中所说:“在这个知识密集的社会,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在当前企事业单位的用人环境中,我们也看到许多岗位对于在岗人员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具有较高应用文写作能力的人才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应用文写作也是学生就业后使用频率最高的文种,理应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然而,在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国的高职教育过分侧重专业技术培训,应用文写作课程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边缘地带,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只是作为公共选修课,只有部分有兴趣的学生选修,没有覆盖到全体学生的学习培养。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由教师自行申报,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和系统性管理,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等问题。由于缺乏清晰的定位,许多学校在开设这门课程时,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有时开设有时取消。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首先厘清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定位,强调应用文写作能力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立足岗位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养成,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主导,以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
通过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学习,一是可以使学生掌握各种专业文书知识以及其写作技能,二是可以建立起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因此,应用文写作课程应该定位为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使其不再是辅助专业课程出现,而是作为职业技能课程出现,还原它应有的地位。”[2]
二.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究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课程搭建框架应该是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设计理念。我国自从2011年实施党政公文新标准以来,近几年的应用文写作教材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但许多应用文写作教材良莠不齐,缺乏实用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结构安排不合理,操作性不强,无法激起学生真正的学习兴趣。应用文课程的专业性无法体现出来,教学和学习的针对性、专业性也不强,无法与专业课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对接,导致应用文写作教学培养和专业课的教学培养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情况,有些教学内容对今后的工作没有太多的帮助,甚至有些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
因此在高职的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应该立足应用于实际工作,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教学内容上,建议以“必须,够用”为原则遴选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专业需求、专业背景调整教学内容,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应用文写作新模式,尽可能选择与各专业密切相关的文种,如文秘专业可适当增加行政文书的内容,经管专业可以适当增加经济文书的内容,理工类专业则偏重事务文书等内容。有效整合好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未来步入社会提供有效的帮助,使学生能够对学习重点更加清晰,从而激发起更浓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二)以学生为主导,合理安排课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应用文在不同领域和行业中的用途不同,写作的方式也有所差别,因此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应用文写作能够成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核心技能。在信息化教学普及的当今,传统的教师主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该课程需引入‘基于工作过程,指导写作实践的理念,以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提高职业技能为本位,以仿真项目为载体。”[3]
教师在教应用文写作的过程中,建议从应用文的实用性入手,通过仿真职业过程,解决实际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通过对文种的分析和任务的解决,感受应用文寫作的重要性和魅力。如在应用文写作课程教授“求职文书”的时候,可以以分组的形式,建构实训团队,按照不同的专业岗位需求发布招聘信息,让学生根据招聘单位的具体需求,充分探讨不同岗位的求职文书写作重点,从而完成求职信写作、简历制作和模拟面试等实操环节,使得学生明确掌握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要求和流程,从而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起团队合作、沟通应变等职业核心能力。
(三)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多元化应用文写作课程考核体系,改革评价机制。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用文写作课程的考核形式偏向于单一考试,缺少多元化的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平时成绩占比例相对较少。考试内容以填空、选择等客观题为主,偏重知识方面的记忆,无法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出现仅用分数衡量学生能力的情况,这种不重视学习过程的考核模式严重影响了测试的可信度,也无法全面客观检测新形式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程度。
因此,在这门课程的评价中,考核评估建议落实过程性评价,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持续的评价,完善改革评价机制。教师要围绕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构建多元化的考核体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化进行考核,按照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之一。二是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可以引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在内的多种评价模式,充分尊重学生个体意识,从而鼓励和激发其对课程的喜爱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步入社会后与未来职业的良好对接。
(四)加大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教师作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核心载体,其写作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最终的教学成效。目前我国还缺乏应用文写作教师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许多高职院校承担着应用文写作教学课程的教师大多是中文系、新闻系等专业毕业,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一线工作,他们是从学生角色直接转变到老师角色,没有机会接触到机关文秘或者行政管理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写作基础,但缺乏写作实际写作经验,不熟悉应用文在实际工作流程中是如何运用,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偏向于理论教学,注重讲解各个文种的概念、特点等,显得比较乏味空洞,无法对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起到实际有效的指导。
因此,建议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老師应该从自身做起,潜心学习各种应用文写作知识,加强自身写作实践,积极参与各类应用文写作教学的培训,加强学习和交流,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为了能够更好地突破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的桎梏,实现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建议高职院校还可以从企事业单位、学校行政一线中调配具有相关公文写作经验的人才加入到应用文写作教师的队伍。这些具有应用文写作相关工作经验的教师除了能够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采取言传身教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接受应用文写作训练,还能给予学生相关工作经验的传授,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素养大有裨益。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需要结合各个专业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精心组建应用文写作的专业队伍,注重对教师个人学历职称、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其具备的写作技能以及写作教学、训练方法,鼓励他们突破传统授课方式的桎梏,不断地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组建起强有力的应用文写作教师队伍。
三.结语
为了真正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我国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深入地进行改革,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为立足点,不断地进行各门课程的教学探究。应用文写作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毕业后步入社会提高个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要看到这门课程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积极地和教师一起推动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对这门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进行清晰的定位,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写作教学为立足点,立足于职业素质培养的实质要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松竹,张晓磊.《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模式探析——以应用文写作课程为例》[J].聚焦教育,2016.11
[2]陈迪.《基于培养职业能力的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反思》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四)
[3]罗小青.《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应用文写作课程改革》[J].改革,2013.08
(作者介绍:陈燕娜,广东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人文课程、美学;綦雁,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人文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