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杜静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相关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措施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必要性
大众化教育时代的到来使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为107万,2003年为212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9年达到616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增至680万,而2014年将会达到727万,并且这个数字仍将在未来的时间中继续增长。高校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使本来不问世事的象牙塔里的大学生突然感受到就业的压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急速下降和待业率的不断上升使社会、高校和大学生认识到现实的残酷。曾经只关注招生“入口”而不关心就业“出口”的高校开始关注毕业生就业问题,曾经只用心学习而不担心工作的毕业生开始纠结是就业还是继续深造。
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方向的迷茫使他们越来越多地被迫选择了考研或出国等途径来逃避就业。面对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和大学毕业生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应对。对高校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作为改善高校及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式,在就业问题上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是全国高校应该不断实践并努力加以完善的重要举措。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一)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不健全。国内现行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主要设置在校一级,而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则成为毕业生就业指导的主力军[2]。辅导员是与学生最为贴近的教师群体,也是最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就业预期的群体。而在从事就业指导的过程中,辅导员自身存在着就业知识欠缺、就业政策理解不到位、就业指导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高校忽视了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作用,只是一味强调提高学生就业率,而没有深入的剖析和健全校院两级就业指导体系,缺乏对辅导员的培训和激励,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组织制度和人员上就存在问题[2]。
(二)就业指导缺乏连续性。虽然就业工作只涉及到毕业生一个年级的工作实际,但不能仅仅将此项工作设置在毕业年级中进行。事实上,实现就业或升学是每一名大学生在步入大学校门之初就能够预见的未来的必然选择。切入时间短、针对群体单一使整个指导过程没有运用于全体高校学生中,并且没有贯穿于每一名学生大学生涯的始终。这种连续性的缺乏将就业指导与大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培养过程相割裂,延长了高校学生就业目标的确立时间,阻碍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步伐。
(三)就业指导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随着全社会对于就业问题的普遍重视和讨论,就业指导开始逐步成为各高校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解决手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就业指导采用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遍化的应试教育模式。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也只停留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召开招聘会等初级阶段,只在普遍层面上针对全体学生介绍就业相关政策等问题,而对于每一名学生的就业迷惑、职业发展倾向等信息缺乏全面的掌握和有针对性的解释及指导。
(四)课程设置脱离现实需求。多数高校为了应对就业工作的压力在全校的范围内开设了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等等。这些课程虽然都与高校学生就业息息相关,但在内容上多以理论为主,缺乏鲜活、生动的案例,在形式上多以课堂授课为主,缺乏深入的实践,而在师资力量上多以校内的行政干部或辅导员为主,缺乏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企业经验的校外专家。就业课程在设置和讲授上的种种问题使就业相关课程脱离了学生的现实需求,成为了一门为了应试而开设的课程,不但背离了为高校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初衷,而且为学生本来已繁重的学业或考研增加了负担,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理想的顺利实现。
(五)高校毕业生尚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体制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大众教育”成果的大学毕业生已不再是当年的“精英”。然而,很多高校毕业生在自小优越的环境下形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和自命不凡的价值观。面对就业问题,他们依旧以旱涝保收、安逸自由的“铁饭碗”作为自己找工作的首要标准,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待业现象严重、跳槽状况频繁,在社会上的口碑较差。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多层次的就业指导机构。高校要建立以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为核心,以各院系学生办公室为分支,以学生辅导员为主导,以各学院就业助理为补充的多层次就业指导组织机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统管全校各院系就业工作的核心部门,统一向各院系下发就业工作安排、讲解就业政策、分配就业任务;各院系学生办公室作为分支是学院整体就业工作的堡垒,根据就业指导中心的部署,面向全院进行就业工作规划;学生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的群体,在促进就业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针对学院的要求进行实际工作的实施、对毕业生整体就业工作进行宣传及掌握;就业助理是学生身份的就业工作干部,由各院系辅导员负责,根据辅导员的指导进行具体就业事务性工作的操作和毕业生个体就业状况的了解,是各院系就业力量的补充。多层级的就业指导组织机构使就业工作得到逐步分解、就业工作主体职责明确,各层级环环相扣,推动就业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实现就业工作的前置。将就业工作作为贯穿学生大学生涯全过程的长期性、持续性工作来实施。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即向学生介绍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使学生将就业问题作为大学生涯中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将就业理念灌输到每一名学生心中,避免就业指导突然切入而引起的不适应、不接受现象。另外,就业事务性工作也需要前置,将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前移至毕业的前一年,加强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有利于就业统计工作的提前开展。
(三)制定因材施教的就业指导规划。根据目前大学生的普遍特点进行就业指导的同时,也要通过问卷、约谈等多种形式了解个别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和迷茫。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制定因材施教的就业指导规划,为学生们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途径,例如,邀请企业进行面试技巧讲座、礼仪讲堂、毕业学长访谈等。通过普遍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方式,使就业指导真正为学生提供帮助。
(四)调整就业指导课程内容及形式。在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上要尽量通过案例介绍、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加以讲授;在课程的形式上,要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产学结合,以实践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企业的实际生产、运营中去;在课程的师资配备上,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校友的联系、与企业精英的合作,使这部分人补充到就业指导课程讲授的队伍中来。通过三个层次的改进,完善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引作用。
(五)改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社会经济结构和形势的变化,使就业岗位、就业方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高校毕业生应调整传统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经济发展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职业素养及应对挫折的能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为自己积蓄能量,在充分积累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实现理想就业。
参考文献:
[1] 张武勤.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对策研究[J].郑州师范教育,2013(3):30-32.
[2] 郭正宇,程炼,刘昕.“候诊式”就业指导模式的提出与实践[J].社科纵横,2011(6):105-106.
相关文章!
  • 基于大数据背景的企业人力资源

    卢祖展中图分类号:C96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5-178-01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信息化人力资源绩

  • 着力推进档案法治建设 服务天

    雷颖+林琳+高宏伟+白宇自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档案局的指导下,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天津市将档案事业发展纳入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法

  • 木质机械传动拼装玩具

    来自乌克兰的机械转动木质模型,所有机械部件都经过精美设计打造,齿轮、连杆等机械部件都是可以活动的,能够清晰地看到所有结构的运动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