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杂文人生
陈之秀
乔志峰是中国知名评论人,也是多档电视、广播节目嘉宾,曾担任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他是新浪微博的大咖,拥有一百多万的粉丝。记者注意观察发现,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乔志峰。他写的评论,基本上能达到每天一文,更多时候,是每天两到三篇评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乔志峰如此钟爱时评呢?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乔志峰,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时评杂文人生。
大学时代,开启时评之路
“进入大学学习后,比较喜欢评论类、杂文类的文章,看报纸专挑楷体字的版块(此类文章一般用楷体字,以示跟新闻的区别)。后来,自己就试着写一点,就是对某个新闻或现象的思考,投给报社。”乔志峰开门见山地说,当时,还不叫时评,一般叫言论。那时,由于大学生活没有初高中时的紧张,因此,不少时间是花在了看书、看报上。
事实上,乔志峰的评论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中国青年报》关于“明星制”的征文中入选了一篇。那一篇评论是乔志峰第一次写的文章变成铅字。有了那样的一次后,就有了以后的一发不可收。乔志峰说:“只是有些遗憾,那篇文章连标题都忘记了,时间太久了,当时没有保存。”
每日一评,贵在持之以恒
据观察,乔志峰基本上每天都会写一篇评论文章,有时两三篇,记者问:“这些新闻热点,您是怎样第一时间掌握的呢?”
乔志峰说:“现在已经养成了职业习惯,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浏览一下各大媒体的新闻,看有没有值得关注且具有评论价值的新闻。如果有,就保存起来。上午基本上都是在写评论,当中穿插做一些广播电台的连线评论;中午、下午或者去电视台做节目,或者维护自己的自媒体。每天的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这几年参加社会活动多了,有时候无法长篇大论写稿,就通过微博、微信对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我倒觉得,要在微博微信上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说透,也是对自己语言精练能力的一种锻炼。因为坚持第一时间对公共事件发声,也让我在微博上收获了120多万粉丝,并且还在继续稳定增长,粉丝量在时评人当中算是比较多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意识在增强,对观点和评论的需求也在增加。”
时评路上,与杂文合二为一
1993年,乔志峰大学毕业,从事经营方面的工作。业余时间,他坚持写“时评”。几年后,他辞职了,专门在家从事新闻时评写作。乔志峰说:“我自认为生性淡泊,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上班生活。或许,从这时起就算是开始‘做时评了吧。从业余写,再到专门写;从纸媒到网媒到广播电视再到自媒体,一路走来走到了现在。”
乔志峰根据不同的新闻热点,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客观解析事件本身,提出新的思考,使其观点更加简洁明了。因此,他写出的时评被多家媒体采用,甚至不少媒体邀请他写时评。
“我是时评、杂文一起写的,并且有意无意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抹去两者之间的界限。通常的看法是,时评属于新闻文体,主要追求时效性、实用性和建设性;杂文属于文学,必须讲究文学手法和思想性。这样区分没错,但如果过于强调两者的区别,非要搞得泾渭分明,就容易出现误区:时评过于正襟危坐,缺乏可读性,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催生了‘八股时评;杂文过度追求写作技巧,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跟现实社会脱节,丧失了投枪匕首的功能,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乔志峰说,所以我一直试图进行“时评型杂文”或“杂文型时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也获了一些奖。比如《双规白骨精,吓坏取经团》一文在2008年获得全国首届杂文大赛新人奖。同时,该作品和《官到用时方恨少》一起入选《2008中国最佳杂文》。比如《推荐几个中国“危险分子”候选人》作品入选《2010中国杂文年选》。
乔志峰说:“感谢那么多媒体对我的信任,也感谢那么多读者、观众、听众、网友对我的厚爱,他们让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多年,今后还能继续走下去。”
开始“触电”,仍以时评为主
乔志峰的时评,由纸媒发展到“电媒”。他在央视《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江苏卫视《证明》、河南电视台《事后诸葛晾》、《微博民生汇》、《民生大参考》、《都市报道》,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等等,有的当过嘉宾,有的是常驻嘉宾。现在主要做河南电视台的节目,比如《名嘴约FAN》、《百姓观察》、《都市锐周刊》等等,合作较多的电台有湖南潇湘之声、河南教育广播电台、郑州新闻广播等。他还曾担任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特邀主持人。
食品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乔志峰经常关注的内容。当记者问道“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时,乔志峰说,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一提起三鹿奶粉等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人们仍心有余悸。但为何食品问题至今依然层出不穷呢?表面上看,当然是因为黑心商家见利忘义、缺少“道德的血液”,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相关部门监管上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如果他们都能真正负起责任来,食品安全问题就不会这么多、这么严重。我个人觉得,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根本问题在于两点:一是食品标准或缺位、或偏低,一是监管不力。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媒体的消息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正在与国际接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介绍,如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目录已多达1000多项。下一步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还要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
虽然“与国际接轨”这个词儿并不新鲜,甚至让人有了审美疲劳,但食品安全标准将“与国际接轨”的消息,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必须为之“点赞”。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尤其突出。有的食品根本没有标准进行约束,相关监管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鲜榨果汁”,缺少相应的强制性标准,以至于用水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的“化学果汁”大行其道。而有些食品虽然有标准,却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相差极大,有的标准(比如乳业标准)被称为“世界最低”。甚至连一些洋品牌受到质疑后,也常拿“中国标准”来说事儿:雅培发媒体声明,称“喜康宝奶粉完全符合中国标准”;肯德基称“4天一换油”符合中国标准;强生称召回不涉及中国,完全符合中国标准……可以说,食品标准的缺失和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年来让中国的消费者吃够了苦头。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无疑会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費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确保标准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干扰。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曾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之所以太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时,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很多标准都是由“个别企业”起草的,以至于“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了”。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牛奶行业。如果标准“与国际接轨”了,有国际通行标准做依据,暗箱操作和大企业绑架标准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
落实标准,必须加强监管
乔志峰认为,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食品领域能不能安全起来,还要看标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不仅期待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更期待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能夠早日“与国际接轨”。只有严格监管、让所有的违规违法者都付出最沉重的代价,才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才能维护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常说:乱世用重典,非严刑峻法不能挽救食品安全。而我个人认为,现在食品安全法规其实已经比较健全了,不仅有《食品安全法》,《刑法》中也有多个条款涉及食品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出台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可是,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落实到位了?是否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故意“放水”的现象?媒体通过暗访发现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为何置若罔闻?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必须从对那些失职失责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追责开始。
乔志峰说,维护食品安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对策。比如,随着电子商务的风生水起,通过互联网销售食品的经营活动也日渐增多。然而,由于相关领域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管出现了空白期和盲区,一时间泥沙俱下,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问题也层出不穷,一些知名企业也频频出事——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遭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作坊混进美团外卖、月接8000多个网上订单的丑闻也被媒体踢爆。事实证明,加强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刻不容缓。食品安全大于天,不能因其经营模式的改变就放松监管。
为规范网络食品经营行为,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并在网络食品信息发布页面的醒目位置公示该食品合格证明文件。同时,还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义务,比如应当建立各项管理和把关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等等。我觉得都非常有针对性,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必将极大震慑相关违法行为,堵塞相关领域的漏洞,将网络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就要严一点,让那些问题频出、屡教不改的网络食品经营者以及订餐平台及早“歇菜”,既是对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呵护,也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乔志峰是中国知名评论人,也是多档电视、广播节目嘉宾,曾担任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他是新浪微博的大咖,拥有一百多万的粉丝。记者注意观察发现,哪里有热点,哪里就有乔志峰。他写的评论,基本上能达到每天一文,更多时候,是每天两到三篇评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乔志峰如此钟爱时评呢?近日,记者联系上了乔志峰,听他讲述了自己的时评杂文人生。
大学时代,开启时评之路
“进入大学学习后,比较喜欢评论类、杂文类的文章,看报纸专挑楷体字的版块(此类文章一般用楷体字,以示跟新闻的区别)。后来,自己就试着写一点,就是对某个新闻或现象的思考,投给报社。”乔志峰开门见山地说,当时,还不叫时评,一般叫言论。那时,由于大学生活没有初高中时的紧张,因此,不少时间是花在了看书、看报上。
事实上,乔志峰的评论第一次变成铅字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中国青年报》关于“明星制”的征文中入选了一篇。那一篇评论是乔志峰第一次写的文章变成铅字。有了那样的一次后,就有了以后的一发不可收。乔志峰说:“只是有些遗憾,那篇文章连标题都忘记了,时间太久了,当时没有保存。”
每日一评,贵在持之以恒
据观察,乔志峰基本上每天都会写一篇评论文章,有时两三篇,记者问:“这些新闻热点,您是怎样第一时间掌握的呢?”
乔志峰说:“现在已经养成了职业习惯,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浏览一下各大媒体的新闻,看有没有值得关注且具有评论价值的新闻。如果有,就保存起来。上午基本上都是在写评论,当中穿插做一些广播电台的连线评论;中午、下午或者去电视台做节目,或者维护自己的自媒体。每天的生活还是比较充实的。这几年参加社会活动多了,有时候无法长篇大论写稿,就通过微博、微信对新闻事件发表一些简短的评论。我倒觉得,要在微博微信上用简短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说透,也是对自己语言精练能力的一种锻炼。因为坚持第一时间对公共事件发声,也让我在微博上收获了120多万粉丝,并且还在继续稳定增长,粉丝量在时评人当中算是比较多的。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众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意识在增强,对观点和评论的需求也在增加。”
时评路上,与杂文合二为一
1993年,乔志峰大学毕业,从事经营方面的工作。业余时间,他坚持写“时评”。几年后,他辞职了,专门在家从事新闻时评写作。乔志峰说:“我自认为生性淡泊,不喜欢循规蹈矩的上班生活。或许,从这时起就算是开始‘做时评了吧。从业余写,再到专门写;从纸媒到网媒到广播电视再到自媒体,一路走来走到了现在。”
乔志峰根据不同的新闻热点,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加以分析,客观解析事件本身,提出新的思考,使其观点更加简洁明了。因此,他写出的时评被多家媒体采用,甚至不少媒体邀请他写时评。
“我是时评、杂文一起写的,并且有意无意地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抹去两者之间的界限。通常的看法是,时评属于新闻文体,主要追求时效性、实用性和建设性;杂文属于文学,必须讲究文学手法和思想性。这样区分没错,但如果过于强调两者的区别,非要搞得泾渭分明,就容易出现误区:时评过于正襟危坐,缺乏可读性,拒人于千里之外,甚至催生了‘八股时评;杂文过度追求写作技巧,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跟现实社会脱节,丧失了投枪匕首的功能,也影响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乔志峰说,所以我一直试图进行“时评型杂文”或“杂文型时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个人风格,得到了不少业内人士的认可,也获了一些奖。比如《双规白骨精,吓坏取经团》一文在2008年获得全国首届杂文大赛新人奖。同时,该作品和《官到用时方恨少》一起入选《2008中国最佳杂文》。比如《推荐几个中国“危险分子”候选人》作品入选《2010中国杂文年选》。
乔志峰说:“感谢那么多媒体对我的信任,也感谢那么多读者、观众、听众、网友对我的厚爱,他们让我在这条路上走了这么多年,今后还能继续走下去。”
开始“触电”,仍以时评为主
乔志峰的时评,由纸媒发展到“电媒”。他在央视《实话实说》、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江苏卫视《证明》、河南电视台《事后诸葛晾》、《微博民生汇》、《民生大参考》、《都市报道》,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等等,有的当过嘉宾,有的是常驻嘉宾。现在主要做河南电视台的节目,比如《名嘴约FAN》、《百姓观察》、《都市锐周刊》等等,合作较多的电台有湖南潇湘之声、河南教育广播电台、郑州新闻广播等。他还曾担任郑州电视台《周末面对面》特邀主持人。
食品标准,要与国际接轨
据了解,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乔志峰经常关注的内容。当记者问道“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如何切实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时,乔志峰说,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关系着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如果出了问题后果不堪设想。现在,一提起三鹿奶粉等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人们仍心有余悸。但为何食品问题至今依然层出不穷呢?表面上看,当然是因为黑心商家见利忘义、缺少“道德的血液”,可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相关部门监管上存在不到位的地方。如果他们都能真正负起责任来,食品安全问题就不会这么多、这么严重。我个人觉得,中国食品安全频发的根本问题在于两点:一是食品标准或缺位、或偏低,一是监管不力。
值得欣慰的是,来自媒体的消息显示,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正在与国际接轨。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司司长苏志介绍,如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目录已多达1000多项。下一步在食品安全标准方面还要努力使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框架、原则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基本一致,主要食品安全指标设置和控制要求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并适应中国膳食结构和食品产业国情。
虽然“与国际接轨”这个词儿并不新鲜,甚至让人有了审美疲劳,但食品安全标准将“与国际接轨”的消息,却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必须为之“点赞”。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尤其突出。有的食品根本没有标准进行约束,相关监管更无从谈起。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鲜榨果汁”,缺少相应的强制性标准,以至于用水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合成的“化学果汁”大行其道。而有些食品虽然有标准,却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相差极大,有的标准(比如乳业标准)被称为“世界最低”。甚至连一些洋品牌受到质疑后,也常拿“中国标准”来说事儿:雅培发媒体声明,称“喜康宝奶粉完全符合中国标准”;肯德基称“4天一换油”符合中国标准;强生称召回不涉及中国,完全符合中国标准……可以说,食品标准的缺失和不科学、不合理,这些年来让中国的消费者吃够了苦头。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无疑会在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費者权益保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确保标准的公平公正,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干扰。在牛奶行业举办的内部研讨会上,曾有专家提出,我国现有的奶业标准之所以太低,主要是因为被个别大企业绑架——2010年调整国家牛奶质量标准征求地方奶协和专家的意见时,95%的意见都没有被采纳;很多标准都是由“个别企业”起草的,以至于“把很多东西都塞进去了”。类似的情况并非只存在于牛奶行业。如果标准“与国际接轨”了,有国际通行标准做依据,暗箱操作和大企业绑架标准的现象就会减少很多。
落实标准,必须加强监管
乔志峰认为,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只是迈出了第一步,食品领域能不能安全起来,还要看标准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因此,我们不仅期待中国的食品安全标准能够“与国际接轨”,更期待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能夠早日“与国际接轨”。只有严格监管、让所有的违规违法者都付出最沉重的代价,才是对消费者最好的保护,才能维护整个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我们常说:乱世用重典,非严刑峻法不能挽救食品安全。而我个人认为,现在食品安全法规其实已经比较健全了,不仅有《食品安全法》,《刑法》中也有多个条款涉及食品安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出台了《关于办理危害食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可是,相关法律法规是否落实到位了?是否还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甚至故意“放水”的现象?媒体通过暗访发现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为何置若罔闻?减少食品安全事故,必须从对那些失职失责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追责开始。
乔志峰说,维护食品安全,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新对策。比如,随着电子商务的风生水起,通过互联网销售食品的经营活动也日渐增多。然而,由于相关领域缺少专门的法律法规,监管出现了空白期和盲区,一时间泥沙俱下,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相关问题也层出不穷,一些知名企业也频频出事——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遭央视315晚会曝光,问题作坊混进美团外卖、月接8000多个网上订单的丑闻也被媒体踢爆。事实证明,加强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刻不容缓。食品安全大于天,不能因其经营模式的改变就放松监管。
为规范网络食品经营行为,加强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了《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网络食品经营者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经营许可或者备案凭证;网络食品经营者进货时,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者其他合格证明,并在网络食品信息发布页面的醒目位置公示该食品合格证明文件。同时,还规定了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的义务,比如应当建立各项管理和把关制度、保证食品安全等等。我觉得都非常有针对性,如果能够落实到位,必将极大震慑相关违法行为,堵塞相关领域的漏洞,将网络食品安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网络食品安全监管就要严一点,让那些问题频出、屡教不改的网络食品经营者以及订餐平台及早“歇菜”,既是对消费者权益和安全的呵护,也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