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主任医师诊治粉刺经验
赵磊 李建权 王军
【摘 要】粉刺是皮肤科常见病,导师王军主任医师于昆明市中医医院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30余载,经验丰富,诊疗粉1刺多取得良好效果,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王军主任医师治疗粉刺的经验介绍如下。
【关键词】王军;粉刺;血热郁滞;凉血四物汤
【中图分类号】R249;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9-0268-011.辩证
粉刺相当于西医学的痤疮,多发于青年男女颜面、肩背及前胸等处,出现白头与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与囊肿,个别患者甚至形成凹陷或增生性瘢痕,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1]。
1.1 ?传统中医学认为,本病为肺胃积热,上熏于面所致[2],早期多以肺热及肠胃湿热为主,晚期多夹痰瘀。故辩证多以肺经风热证、肠胃湿热证、痰湿瘀滞证为主,治疗则分别予枇杷清肺饮以疏风清肺治肺经风热证、予茵陈蒿汤以清热除湿解毒治肠胃湿热证、予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治痰湿瘀滞证[3]。此辩证诚然无误,然而临床以此分型治之,常收效欠佳。
1.2 ?王主任认为,粉刺之病总以血热郁滞为主要病机。邪气侵袭人体虽有部位早晚之别,然而与患者本身体质、生活习惯等有密切关系。《黄帝内经·百病始生第六十六》:“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风热为阳邪,易袭阳位,常犯上焦。若独得风热外侵,则多为风热外感之证;湿为阴邪,易袭阴位。若独得胃肠湿热内生,则多为肠澼之病;唯内生之湿热与外感之风热相合,方易发粉刺。今之病人多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饮食不节,起居无常,以致脾失运化,胃肠湿热内生,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而今热毒上攻,热迫血行,郁滞于颜面局部,以致此病。2.论治
在治疗上,王主任不拘泥于成法,予内外同治,常以自拟之凉血四物汤加减,多获良效。
2.1 凉血四物汤原方出自清·吴谦《医宗金鉴》,方药组成为:当归、生地、川芎、赤芍、黄芩(酒炒)、赤茯苓、陈皮、红花(清洗)、甘草,原方无用量。为治胃火熏肺,鼻部血液瘀滞之酒齇鼻。方中用赤芍、生地清热凉血,配以红花、当归、川芎活血散瘀,以黄芩、甘草清热解毒,陈皮、茯苓理气健脾。
2.2 王主任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在《医宗金鉴》凉血四物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组成新拟之凉血四物汤,现为昆明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录使用。方药如下:地黄30g 赤芍15g 当归10g 川芎15g 红花10g 五灵脂10g 陈皮10g 茯苓15g 虎杖15g 红曲12g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酒大黄10g 连翘30g 重楼15g 紫花地丁15g 白花蛇舌草15g 麸炒枳壳15g 皂角刺10g 炙甘草10g。
2.3 ?组方特点 新拟之凉血四物汤较之原方,加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此三药轻清上浮,力偏上焦,与黄芩合用以清上焦肺热;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重楼,此三药清热解毒之力强,可使壅滞之热毒得以清解;加五灵脂、红曲活血化瘀;酒大黄、皂角刺通经破滞,《神农本草经》: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经酒制后则更增辛散温通之性。《本草经集注》:虎杖,微温。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结。二药合用可破癥瘕积聚、推陈致新使淤血去而新血生。加皂角刺溃痈消肿,予邪毒以出路;加麸炒枳壳合陈皮炙甘草行气以载血行,温中健脾以防诸药寒凉太过。诸药合用取其凉血调荣、清热解毒、散瘀化滞之功。3.案例分享
3.1 ?蒋某,女,20岁,大学生。患者自诉两周前因连续两天食用重庆火锅后,出现脸部发红,面部及颈部逐渐出现丘疹样突起伴瘙痒,可挤出白色米汁样分泌物,伴少量血性分泌物;自行外用红霉素软膏后效果不佳,为求系统治疗来到我科。患者平时喜吹风扇、贪食甜冷饮。现症见:面部皮肤发红,两颊及颈部皮肤多发性丘疹样突起,色白伴瘙痒,少数脓肿已溃破,溃破皮肤色紫。晨起口干口微苦,大便干结,两日一行,小便色黄,味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根据病史及四诊,辨为粉刺病,血热郁滞证。予自拟之凉血四物汤加减:地黄30g 赤芍15g 当归10g 川芎15g 红花10g 五灵脂10g 陈皮10g 茯苓15g 虎杖15g 红曲12g 金银花30g 蒲公英30g 酒大黄10g 连翹30g 重楼15g 紫花地丁15g白花蛇舌草15g 麸炒枳壳15g 皂角刺10g。3剂,每剂以水1200ml,煮取900ml,每次服150ml,一日三次,每剂服两天。嘱患者清淡饮食、避免熬夜。
1周后复诊,诉症状稍好转,未见新粉刺冒出,见面部皮肤由红转微红,脓肿溃破大半,丘疹由紫红转红,颈部粉刺已愈,仍感瘙痒,大便黏腻难解,小便正常。现患者热毒已解大半,去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重楼、连翘,地黄、金银花、蒲公英减量;加防风以祛风止痒;加炒苍术、厚朴燥湿健脾。煎煮服用如前法。
三诊,诸症好转,面部粉刺已清,唯左颊有少许色素沉着,右颊有个别凹陷疤痕,二便调,纳眠可。随诊2月未复发。
3.2 ?按语:《外科启玄》说: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石室秘藏》说:粉刺即粉疪,乃肺热而风吹之,多生此疪[4]。《外科正宗》: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谓有诸内、形诸外[5]。本案患者为年轻女性,饮食不节,喜食香甜辛辣以致胃肠湿热内生;起居无常,时常熬夜,加之天气炎热贪风喜冷以致风热外感。内外之邪相合,邪热上攻其面部,故发粉刺之病,王主任予自拟之凉血四物汤以凉血调荣、清热解毒、散瘀化滞。方药与病证相合,故取良效。
参考文献
[1]靳培英.痤疮的分型论治[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2.2.35.1.67-68
[2]吴恒亚.汪玉兰.痤疮临症一得[J].吉林中医药.1982.04.26
[3]陈红风.中医外科学[M].新世纪第四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8.206-207
[4]江西省中医学校外科教研组.治疗粉刺的经验介绍[J].1958.09.16-17
[5]明·陈实功著.胡晓峰整理.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287-288
作者简介:赵磊(1997-),男,云南省昭通市人,云南中医药大学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医临床研究。
通讯作者:王军(1963-),男,主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疾病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