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水紫陶为例浅谈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李超
摘要: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因此其民族文化呈现出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民族文化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本文将以建水紫陶为例,浅谈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建水紫陶;发展
想了解云南民族文化,可以走进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服饰,民族面具,民族建筑等各具民族特色的展品让我们领略了别样的民族文化与其博大精深。于是“民族文化是否很好的保留了下来,现在发展如何”也就成了我们需要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陶器也不例外,在古代它就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出现。而在现在生活中虽然人们很少使用陶器,但这些被出土的陶器通过史学家的研究发现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古人是如何生活的,能够帮助我们更多的了解过去的历史和文化,有的家里还会通过摆设陶器来提升家里的艺术品味。众所周知,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云南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建水县是我国传统陶器的主要产地之一,在这里曾发现了距今3500年前的陶器残片,而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泥条盘筑法烧制的陶器制品;到了宋元时期这里开始烧制青瓷;到元末明初时烧制青花瓷器;明朝时期由于战乱改烧粗陶;清道光年间开始烧制紫陶器,最初主要烧制鸦片烟斗。经过建水艺人的改进,紫陶逐步发展为工艺美术陶,产品增加了文化内涵,品种也更丰富,有茶具、文具、酒具等;光绪年间,陶工潘金环开创了建水特有的紫陶器生产新工艺。他用红、黄、白、青紫,白五种不同颜色的土泡水搅浆过滤成紫红色的陶泥烧制陶器,器皿烧成后呈紫红色,再用鹅卵石打磨,质地细润,光亮如镜;民国年间经过张好,向逢春等人的繼承和创新,建水紫陶更以其造型美观,装饰独特典雅而闻名于世。
一个文化光有简单的继承也不足以对它赞不绝口,里面所蕴含的精湛工艺或特殊文化才是耐人寻味的。关于建水紫陶的工艺之前就有了解过:“建水紫陶是磨制抛光陶,有别于其他紫砂陶器,因为当地的粘土蓬松,不含砂石,所以建水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它是一种在中国其他地方很少见到的器具,有着绚烂的色彩,但又很沉稳,有陶艺般的质感,又有着瓷器一样的声音”。它不仅制作精美,造型新颖,最主要的是将传统的书画艺术运用于紫陶身上,使其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性趣,成为一种典雅的艺术品,登上了艺术大雅之堂。全国其他各地生产的名陶,多从造型和品种上下功夫,但把书画搬上陶器,却是建水紫陶的器的独创。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残贴,关于它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夜晚,云南建水县城里,一个正在练字的文人,无意中发现把写过的字纸随手一扔在一起形成纸堆,会呈现出一种残缺的特殊美感。于是,他去找制陶工匠合作,不久,类似的图案出现在建水的紫陶上了,人们把这种装饰图案叫做“残贴”。近百年来,残贴已经成为了建水紫陶的一个标志性装饰图案。建水紫陶艺人对残贴的装饰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他们在阴刻添彩这种工艺基础上,发展出诸多阴刻和阳刻相结合的方法。制陶艺人在制作前,先在心中打好残贴图案的腹稿,实际制作时,经过几次剔除,预留和添彩,把带各种字体的残纸组合在一起,体现出不同平面的立体交合。偶然在书中看到说在现存的紫陶残贴作品中,最复杂的残贴居然达7层之多,最小的添彩,竟只有米粒大小,层层叠叠,绝无差错。建水紫陶因此被冠以工艺美术陶之名,不愧为陶中一秀啊。
无论是建水紫陶,还是大理白族的扎染,腾冲皮影,石屏的乌铜走银等都是云南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影响力非常之大。的确,从知名度来看,建水紫陶作为云南省建水县的民间传统工艺品,其制作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虽然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很少,但关注紫陶的人却越来越多,建水各家手工坊也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作为当地的特色产业,紫陶的产业化发展仍处于低迷状态。如何把紫陶真正发展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云南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挑战与机遇共存,能够完全将这些艺术文化都保留继承下来很不容易,有许多少数民族文化也正在逐渐消失,或被汉化,比如有些民族已经没有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着实让人着急。但庆幸的是,现在还有一些对民间艺术热爱与坚持民间艺术的艺人与民族文化继承人,保护并坚守着他们的文化。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我们也应该知道,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它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与呵护。看过《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主人公回族玉王韩子奇对于玉的热爱与捍卫就很是让人感动。近年来国家对民族文化也很重视,通过学院开设民族民间课程,博物馆作展览,发展旅游业等方式将这些民族艺术文化走向大众,走向国际。
在此,真诚希望民族的艺术文化能够“健康成长”,成为我们永不消逝的财富。
参考文献
[1]《建水紫陶》.创刊号01总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