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文学改编电影的审美维度
骆应吉
在本世纪初制作完成的3D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根据小说《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改编,当属好莱坞大师蒂姆·波顿最具创意性的一部作品,而大师创作的灵感就来自于刘易斯·卡罗尔的相关两部作品。这部3D电影是在导演创造性的架构下,通过对原著大胆改动的情况下才完成的,使得电影情节带给观众较多的惊喜,若将其与原著进行比较,则更加成人化,所以,从影片的表面看属于童话题材,然而其内容本质却充满了成人性质。
一、 科技的审美维度——电影3D技术与童话的有机融合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3D技术也逐步达到成熟,该技术通过在电影界的大力推广,使电影的呈现效果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D电影的最大优势,在于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观赏效果,这一效果在商业大片和奇幻影片中表现的特别突出。[1]若与二维电影相比,3D电影具有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该影片的特效制作就极为精细,甚至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效果,如对动物的刻画制作就非常到位,动物的表情和动作等画面的表现效果非常生动,就连动物的毛发都丝丝可见,使观众如同感受到真实的动物就站在自己身边,从而达到了非常完美的空间制作效果。
该影片中,具有技巧性的镜头随处可见,虽然其中的大部分处理都和普通电影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然而3D电影为了达到预期的立体效果,提升观众的视角感受,通常会选择部分立体效果极强的动作场景进行设置,该影片和其他3D电影一样也有这样的片段,如在皇宫中将布匹抛向空中这个片段,由于配有巧妙的音乐,所以观众好像看见布匹即将要砸向自己,使得观影效果真实、刺激。自从3D电影问世以来,制造最完美的仿真效果一直是3D电影追求的艺术效果,目的在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或环境场景设定能够让观众自觉融入其中。作为3D动画电影,该部影片非常巧妙地将3D与童话糅合在一起,这一设定具有两层含义:其一,当影片的女主人公爱丽丝走进一个充满神奇与梦幻世界的一刹那,观众在好奇心的促使下也立即跟随进去,这种融入感不但表现在心灵的层面,而且借助3D非常完美的立体效果,使观众全部身心融入其中,从而实现了该影片超凡的真实效果。其二,当爱丽丝逐渐消除戒备心的同时,观众也逐渐相信眼前的世界属于一个真实的世界。受到此种视觉效果与心理催眠作用的影响,为接下来的电影场景以及惊险历程的真实展现效果创造了条件,由此带给观众最完美的视角体验。
二、 艺术的审美维度——用艺术梦境反映现实社会
该影片的故事背景年代发生在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社会正处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到处都弥漫着人文自由精神与独立主义思想,那一时代的女性都希望摆脱各种男权社会控制女性所定做的礼教枷锁,并且当时女性在长时间的不公正待遇环境下已有所觉醒。因此,女性群体中出现的独立意识与自我认知意识属于那一时代主题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女性自我意识相继觉醒的风气盛行之下,女性群体不断撼动和破除具有上百年统治历史的男权地位,较多的杰出女性不断涌现,使得当时社会的男权利益受到极大的冲击,男权专利话语权的时代就此画上句号。[2]导演之所以将该影片的故事背景沉放在维多利亚时代,其中隐含着深层次的现实意义,梦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用非常巧妙的方法糅合在一起,从剧情来看,虽异常荒诞、甚至毫无关联,然而在这荒诞背后却映射出现实社会真实的一面。在影片中,爱丽丝的仙境冒险旅程实际就是其自我意识的觉醒之路,女主人公个人意识的形成经历了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过程,为了满足女主人公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以及自我价值实践检验的需要,影片中让爱丽丝再入仙境进行第二次仙境之旅,不同的是,这次旅程的重点是凸显自我脱变的成长之旅。
该影片的开头,首先进入观众视野的是从仙境回到现实的小爱丽丝在向父亲讲述自己的奇遇经过,父亲边听边用斥责的语气作为回应,但从父亲斥责的语气中明显能够感受到褒奖的成分居多,实际上,爱丽丝的父亲具备非常鲜明的独立特点,而作为其女儿的爱丽丝在其血液中也就流淌着父亲那种人格特征。随着岁月的变迁,小爱丽丝已成长为20岁的大姑娘,遗憾的是这时的父亲已经离开人世,身处当时男权制度禁锢的爱丽丝,不但少言寡语,而且整个人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同时摆在她面前的还有一桩别人为其规划好的婚姻。该处的情节充分可以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女性整个一生的命运依附在婚姻这颗大树上,然而女性在自己婚姻的构建过程中却没有参与权。在此情况下,爱丽丝选择了逃离求婚现场,而之后又一次掉入兔子洞,在这次的历险过程中,爱丽丝将自己心中的幽怨不断释放出来,而奇妙的是其童年的仙境记忆不断回归到她的脑海,最后,她将童年游历仙境的所有记忆尽数找回,同时从中得到觉醒。觉醒后的她勇敢地穿上盔甲,并拿起沃尔铂之剑与邪恶化身的龙展开最后的决战,最终邪恶被彻底打垮。通过这场历经挑战与逆境的仙境冒险之旅,爱丽丝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相信自己,而曾经一直被打压的勇气也重新回到她的身体,这时的她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从而成为一位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女性。回归现实的愛丽丝当然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那场包办婚姻,并继承了父亲的生前宏愿,开始了自己全新的人生征程。
三、 主题的审美维度——梦与认知
(一)影片的创作主题——造梦
有艺术家说过,电影制作是一个帮助人圆梦的过程,其创造的是想象中的现实。该影片在创作过程中就属于这样一个造梦过程。而我们在此针对影片创作思路的解剖,实际属于一个解梦的过程。
第一,从根本上讲,梦属于愿望的实现与满足,属于一种被压抑着的或伪装起来愿望的满足。该影片所塑造的做梦者就是影片的女主人公爱丽丝,她的内心世界充满叛逆,同时渴望自由生活,然而现实中的她却柔弱寡断。这种形象的塑造是基于写作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作者自身的带有的某种共性。该部电影属于对同名文学作品的一种再现与续写,但其创作思想当然是建立在原著的基础上的。该部电影是由同名文学原著改编而成的,而文学原著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在1865年出版发行的一部儿童类文学作品。
现实生活中的作者查尔斯,由于具有非常严重的口吃疾病,所以其很少与人交往,且性格相对内向。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查尔斯的内心深处仍然对美好生活充满着期待与向往,正是这种力量的驱使,作者将全部的热情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因为通过文学作品的构建能够为他创造出一个安全、理想的梦想国度,在这个国度里他才能毫无顾忌的宣泄自己的想法;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被限制或伪装的愿望。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电影作品的创作是以梦幻形式的艺术象征主义理论为基础,然后借用多种技术手段对梦幻效果进行强化,从而创造出一个极为放松的梦幻世界,让人们在这个梦幻世界忘记现实的压抑,并释放压力。
第二,梦的内容实际就是影片呈现的内容与潜在的想法。在影片女主人公的梦中仙境里,不但有多种性格的人物形象,而且还有许多布满奇幻色彩的场景设置,当做梦者身在其中的时候,会有似梦非梦的感觉。[3]这一点与现实生活的经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当人们从睡梦中醒来,梦中的部分片段,甚至全部梦境会呈现在做梦者的记忆中;所以就有部分人认为梦能够为现实生活提供一定的启示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是由于梦与现实的主体都是人本身,人们在梦境和现实生活所经历的全部事情,均属于呈现的内容与潜在思想的共存体。
该影片中有一句极为重要的台词——“六个不可能的事情”,此属于女主人公为父亲感到自豪的一件事情。女主人公与她的父亲在性格上极为相近,她虽然善于发现、喜欢想象,然而由于其想法过于离奇而未被身边人所接受,所以她陷入了迷茫。但是,当爱丽丝进入梦境之后,见到会和人一样说话的兔子、微小的猫等,这些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却在梦境中出现了,该种意象的梦中出现并非空穴来风,而实际是爱丽丝潜在意识发挥了作用。如舞会上的爱丽丝一直处于心神恍惚的状态,这是由于当她看见飞翔在蓝天上的大雁时,就不断想象飞翔的感觉,所以,梦境中的她坐在了帽子上进行飞翔。由此可见,一切潜在思想均来自于女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超强想象力;然而因这些想象无法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承认与宣泄,因此只好通过一种潜在的思想意识形态寄身梦境。
当女主人公与邪恶化身的炸脖龙决战时,其又说出了“六件不可能的事情”,此时的她大多数潜在思想已从梦境回归现实,从而使不可能变为可能,当她数到第六件事的时候,其潜在意识全面爆发,并帮其战胜了邪恶。在爱丽丝回归现实后,其战胜邪恶的梦境内容又成为一种新的潜在思想动力,时刻帮助她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成长。
(二)影片与观众的共享主题——自我认知与直面困难
到影片的结尾,让一只蓝色蝴蝶落在爱丽丝的肩上,这时爱丽丝用委婉的语气叫出了蝴蝶的名字,而蝴蝶就开始迎风飞舞,目光坚定的爱丽丝则踏上了自己新的征程。
该影片中塑造的年迈蓝色毛虫以先知的身份而存在,它與爱丽丝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爱丽丝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次超越都得到了蓝色毛虫的提醒,即让爱丽丝对“我是谁”问题进行思考。而这一问题实际就是自我认知的基本问题;属于每一个人实现梦想的基本前提。该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就是在实现自我认知和直面困难的前题下才完成使命的。这一点实际也是影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中心思想。
结语
客观的讲,电影属于一种艺术形式,属于一种即高级但又通俗的艺术形式,其能够用最简单直观的形式,将最高级的深层寓意传递给广大观众。上文通过对实际作品的分解,从中领悟到具有哲理性的人生寓意,而这一寓意的表达是借用了3D电影这种新型媒介才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