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公理”在求线段和差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在几何问题中,有一类求动态中的线段和或差的最值问题,它一般不只是单纯的线段数量的运算,往往要通过构造“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来获得最值问题的解决。形象地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充分展现了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培养了学生数形转化的能力,所以受到关注与青睐,在各省的中考中也渐渐有所体现。而如何构造“两点间的线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就此举例归纳,望对广大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
知识回放: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二章轴对称中的探究问题(P42):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有的输气管线最短?
图1分析:如图1,作点B关于管道的对称点B′,连接AB′,交管道于点C,即是泵站所在点。而AC′+C′B=AC′+C′B′>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通过“对称”及构建“两点间的线段”基本图形,将动态变化中的线段AC或BC转换,达到变化过程中的极限状态,得到最小值即“两点间的距离”。
两个关键点:(1)找准对称轴。动点所在的管线即为对称轴。(2)同侧化异侧。同侧的两个点,通过作对称点,转化为对称轴异侧的两个点,连线即与对称轴相交,交点即是所求。
1两点在同侧
1。1一条对称轴
图2例1如图2,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60°,E为AB中点,连接AC,在AC上找一点P,使得PE+PB为最短,并求出这最短值。
解析(1)点P是AC上的动点,则AC所在直线是对称轴。
(2)点B、E在AC同侧,因此要转化成异侧。很显然,根据图形的性质,找点B比较方便,点B、D关于AC对称。
连接DE,交AC于点P,易证△ABD为等边三角形,可得DE=3,则PE+PB的最小值为3。
点评在轴对称图形中,本身含有对称的性质,其中的一个点的对称点已经存在,从而构成两点在异侧的情境,连接后就与对称轴有交点。
1。2两条对称轴
人教版八上习题P47:将军马饮问题。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图3解析如图3,动点有两处:草地与河边,因此关键之一就是确定有两条对称轴。关键二:A、B两点化异侧。作点A关于草地边的对称点A′,B关于河边对称点B′,这样,A′、B′两点在对称轴的两侧,连接A′B′,得两交点E、F,即是所求位置。取任意两点C、D,根据轴对称性质可知,
AE+EF+FB=A′E+EF+FB′=A′B′;AC+CD+DB=A′C+CD+DB′>A′B′。
点评有两个动点时,那么动点所在的两条直线就为两条对称轴,再将两定点作关于两对称轴的对称点,分置于对称轴两侧,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对称转换,将三条动态线段重新拼接在一起,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实现“化折为直”,即得最短路线。
图4例2(2011深圳中考)如图4,抛物线y=ax2+bx+c(c≠0)的顶点为C(1,4),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D,其中点B的坐标为(3,0)。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A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E点,交y轴于点F,其中点E的横坐标为2,若直线PQ为抛物线对称轴,点G为直线PQ上的动点,则x轴上是否存在点H,使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
解析(1)易求得解析式y=-(x-1)2+4.
(2)有G、H两个动点,因此就确定有直线PQ和x轴两条对称轴,由题意知点D、E关于直线PQ对称;那么只需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F′,将两动点放置对称轴两侧,连接EF′,交PQ于G,交x轴于H,则DG+GH+HF=EF′,此时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
解由y=-(x-1)2+4可得E(2,3),A(-1,0),D(0,3).
求得直线AE解析式为y=x+1,知F(0,1).
则F′(0,-1),EF′=22+(3+1)2=25,所以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25+2。
2两点在异侧
2。1直接连接
例3如图5,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D作AB⊥BD,ED⊥BD,连接AC、EC,已知AB=5,BD=8,DE=1,设CD=x。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C+CE的长;
(2)点C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的值最小?
(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x2+4+(12-x)2+9的最小值。
解析(1)AC+CE=25+(8-x)2+1+x2。
(2)连接AE,交BD于点C。
构建图6,得AE=62+82=10,
由△EDC∽△AFE得ED1AF=CD1EF116=x18x=413。
因此,点C距离D点413处时,AC+C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10。
(3)构建如图7:
x2+4+(12-x)2+9的最小值是AE,可求得AE=52+122=13.
图5图6图7点评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将纯数的运算,转化为图形中边长的长度运算,化“折”为“直”,避免了复杂繁琐而不得法的计算,巧妙而完美地展现了数形结合这种“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的魅力。
2。2平移后连接
造桥选址问题:如图8,河两侧有两村庄A、B,要建一座桥EF,应选在河的什么位置,使得从A村到B村的路线最短。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知识回放: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八上,第十二章轴对称中的探究问题(P42):要在燃气管道l上修建一个泵站,分别向A、B两镇供气,泵站修在管道的什么地方,可使所有的输气管线最短?
图1分析:如图1,作点B关于管道的对称点B′,连接AB′,交管道于点C,即是泵站所在点。而AC′+C′B=AC′+C′B′>AB′(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通过“对称”及构建“两点间的线段”基本图形,将动态变化中的线段AC或BC转换,达到变化过程中的极限状态,得到最小值即“两点间的距离”。
两个关键点:(1)找准对称轴。动点所在的管线即为对称轴。(2)同侧化异侧。同侧的两个点,通过作对称点,转化为对称轴异侧的两个点,连线即与对称轴相交,交点即是所求。
1两点在同侧
1。1一条对称轴
图2例1如图2,菱形ABCD的边长为2,∠BAD=60°,E为AB中点,连接AC,在AC上找一点P,使得PE+PB为最短,并求出这最短值。
解析(1)点P是AC上的动点,则AC所在直线是对称轴。
(2)点B、E在AC同侧,因此要转化成异侧。很显然,根据图形的性质,找点B比较方便,点B、D关于AC对称。
连接DE,交AC于点P,易证△ABD为等边三角形,可得DE=3,则PE+PB的最小值为3。
点评在轴对称图形中,本身含有对称的性质,其中的一个点的对称点已经存在,从而构成两点在异侧的情境,连接后就与对称轴有交点。
1。2两条对称轴
人教版八上习题P47:将军马饮问题。如图,A为马厩,B为帐篷,牧马人某一天要从马厩牵出马,先到草地边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饮马,然后回到帐篷,请你帮他确定这一天的最短路线。
图3解析如图3,动点有两处:草地与河边,因此关键之一就是确定有两条对称轴。关键二:A、B两点化异侧。作点A关于草地边的对称点A′,B关于河边对称点B′,这样,A′、B′两点在对称轴的两侧,连接A′B′,得两交点E、F,即是所求位置。取任意两点C、D,根据轴对称性质可知,
AE+EF+FB=A′E+EF+FB′=A′B′;AC+CD+DB=A′C+CD+DB′>A′B′。
点评有两个动点时,那么动点所在的两条直线就为两条对称轴,再将两定点作关于两对称轴的对称点,分置于对称轴两侧,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基本图形,通过对称转换,将三条动态线段重新拼接在一起,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实现“化折为直”,即得最短路线。
图4例2(2011深圳中考)如图4,抛物线y=ax2+bx+c(c≠0)的顶点为C(1,4),交x轴于A、B两点,交y轴于点D,其中点B的坐标为(3,0)。
(1)求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2)过A点的直线与抛物线交于E点,交y轴于点F,其中点E的横坐标为2,若直线PQ为抛物线对称轴,点G为直线PQ上的动点,则x轴上是否存在点H,使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若存在,求出这个最小值。
解析(1)易求得解析式y=-(x-1)2+4.
(2)有G、H两个动点,因此就确定有直线PQ和x轴两条对称轴,由题意知点D、E关于直线PQ对称;那么只需作点F关于x轴的对称点F′,将两动点放置对称轴两侧,连接EF′,交PQ于G,交x轴于H,则DG+GH+HF=EF′,此时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
解由y=-(x-1)2+4可得E(2,3),A(-1,0),D(0,3).
求得直线AE解析式为y=x+1,知F(0,1).
则F′(0,-1),EF′=22+(3+1)2=25,所以D、G、H、F四点所围成的四边形周长最小=25+2。
2两点在异侧
2。1直接连接
例3如图5,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D作AB⊥BD,ED⊥BD,连接AC、EC,已知AB=5,BD=8,DE=1,设CD=x。
(1)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AC+CE的长;
(2)点C满足什么条件时,AC+CE的值最小?
(3)根据(2)中的规律和结论,请构图求出代数式x2+4+(12-x)2+9的最小值。
解析(1)AC+CE=25+(8-x)2+1+x2。
(2)连接AE,交BD于点C。
构建图6,得AE=62+82=10,
由△EDC∽△AFE得ED1AF=CD1EF116=x18x=413。
因此,点C距离D点413处时,AC+CE的值最小,最小值为10。
(3)构建如图7:
x2+4+(12-x)2+9的最小值是AE,可求得AE=52+122=13.
图5图6图7点评构建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将纯数的运算,转化为图形中边长的长度运算,化“折”为“直”,避免了复杂繁琐而不得法的计算,巧妙而完美地展现了数形结合这种“以形助数”的思想方法的魅力。
2。2平移后连接
造桥选址问题:如图8,河两侧有两村庄A、B,要建一座桥EF,应选在河的什么位置,使得从A村到B村的路线最短。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
图8解析由于河宽(桥长)固定,因此,只要求出AE+FB最短即可。如图将点A沿平行于EF的方向平移EF长度至点A′,连接A′B,得交点F,由平行四边形AEFA′知AE+FB=A′B。
点评:当两点间有一段固定的距离时,利用平移可将这距离“压缩为零”,再连接构建“两点间的线段”这一图形。再如:图9和图10.
图9图10图113两点在同侧,且有固定距离
如图11,线段MN在直线a上移动,且MN=3,点A、B在直线同侧,点M、N运动到何位置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解析AB与MN的长度确定,只需求出AM+BN的最小长度即可,①作点A关于直线a的对称点A′,使得A′、B点在异侧。②沿平行于NM方向,将点B平移NM个长度至B′,连接A′B′,交点即为M,则AM+BN=A′B′,此时四边形ABNM的周长最小。
例4(2010年天津中考)如图1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CB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顶点A、B分别在x、y轴的正半轴上,OA=3,OB=4,D为边OB的中点。
(1)若E为边OA上的一个动点,当△CDE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的坐标。
图12图13解析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与x轴交于点E,连接DE。DE+CE=CD′,此时△CDE的周长最小。
因为OE∥BC,
所以Rt△D′OE∽Rt△D′BC,有OE1BC=D′O1D′B,
所以OE=3×216=1,所以点E的坐标为(1,0)。
(2)如图13,若E、F为边OA上的两个动点,且EF=2,当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时,求点E、F的坐标。
解析CD与EF长度已确定,只需求出DE+CF的最短长度。先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将点D′与点C置于x轴异侧,再将点C沿CB方向平移EF个长度至C′,将固定距离EF压缩为0,连接D′C′构建“两点间的线段”,交x轴于E点,则DE+CF=D′C′,此时的四边形CDEF的周长最小。
4问题的拓展延伸
线段差值问题:“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适用于求线段和最短的问题,而有些问题涉及到线段之差时,需换角度思考,但“以形助数”的思想不变。
例5如图14,两点A、B在直线MN外的同侧,A到MN的距离AC=8,B到MN的距离BD=5,CD=4,P在直线MN上运动,则|PA-AB|的最大值等于。
解析三角形的三边具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性质。因此有,PA-PB图14图15解如图15,作BE⊥AC于E,得BE=DC=4,AE=8-5=3,则AB=42+52=5,所以|PA-AB|的最大值等于5。
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学科,数形结合,将两者完美结合才是达到数学的最高境界。本文依托“线段公理”,通过“对称”性质转换线段,把数的问题通过构建“两点间的线段”的基本图形,使之形象化、直观化,把看似没有头绪的问题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公理,变动为静,化折为直。
以上例题,在各种图形的各种动态变化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三角形、特殊平行四边形、圆、抛物线等许多重要知识,加强了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同时也发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遇到类似动态问题就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易如反掌地解决线段和差问题。
作者简介白新慧,女,1973年生,曾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党员光荣称号。从事数学教学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发表论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