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研究

    张梁 李苗 潘钰盟

    

    

    

    摘 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建立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高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本次调查旨在以高校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为切口,开展广泛的社会调研,将还未实施垃圾分类的河北大学和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的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索垃圾分类真正落实,真正内化为人们道德自律的具体方式,为日后高校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有效建立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城市垃圾分类的广泛推行。

    关键词:垃圾分类;激励机制;高校

    一、研究背景

    2016年12月,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1]

    垃圾分类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环境治理热点议题,也是经济高度发展的各个国家在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生量时必然选择的道路。2019年7月,上海的垃圾分类新政引爆了舆论。好的政策总要落地,宏大的构想总要面对现实,如今“四分法”垃圾分类“一穷二白”的现状,使得城市在推行垃圾分类时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将垃圾分类教育融入大学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在推行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激励机制越来越得到各方重视。“家长式”的强推已经在我国长达二十多年的垃圾分类史上无数次被证明是无效的。垃圾分类工作仅仅依靠外力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形成長效的激励机制,使得人们广泛而自觉地参与,形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环保意识较强,因此可以率先在高校中践行垃圾分类,让校园垃圾先行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回收处理。如果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合理分类、变废为宝,不仅可以减轻校园垃圾处理压力,还会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二、研究方法

    河北大学作为一所还未实施垃圾分类的大型综合高校,在推行垃圾分类方面面临着众多难题,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高校,在垃圾分类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次研究将河北大学作为未实施垃圾分类高校的代表,将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作为已实施垃圾分类高校的代表进行分析,对建立一套符合大多数高校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问卷法

    采取基于文本、背靠背的问卷调查法,以网络问卷的方式,吸纳广大未实施垃圾分类高校的学生观点,统计相关数据信息。本次线上调研共回收了207份调查问卷,经过对问卷的审查核实,有效问卷共205份,问卷有效率约为99%。

    (二)访谈法

    采取基于人际互动、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法,面向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两名学生,其中一名学生是该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会长,另一名学生是该校垃圾分类的督导员,对该校垃圾分类的流程较为了解,体验较为深刻,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三、调查结果

    (一)针对河北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

    1.垃圾分类奖励机制或惩罚机制的支持度

    大部分同学(61.65%)希望学校能够在推行垃圾分类时,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双管齐下,约31.55%的同学希望学校只实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只有6.8%的同学希望学校只实行垃圾分类惩罚机制,占比较少。由此看来,实行垃圾分类惩罚机制的群众基础较小,实行垃圾分类奖励机制的群众基础稍大。此外,靠单一的惩罚机制或者奖励机制很难达到良好的垃圾分类效果,奖励属于正向激励,惩罚属于负向激励,应将两者进行有效地结合,构建一个完备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

    2.垃圾分类积分制的支持度

    绝大多数同学(96.6%)都支持垃圾分类积分制,也就是积累一定积分即可兑换奖励,而3.4%的同学表示不支持垃圾分类积分制,他们纷纷表示对奖励力度有所怀疑,一些同学表示“要看积分是否容易得到,以及多少积分兑换什么奖励”,还有一些同学表示“奖励的力度如果太小,那没有奖励也不缺什么”。由此看来,垃圾分类积分制是绝大多数同学所能接受的。

    3.垃圾分类积分制的奖项设置意见

    如果学校推行垃圾分类积分制,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三种奖励是学分、现金和评奖评优加分,此三项的占比均过半,分别为65.53%、61.65%和57.77%。线下实物奖品、公益捐赠以及周边店铺优惠券,此三种奖励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为相似,占比均在三分之一多一点。公开表彰对同学们的吸引力较小,占比在16.99%左右,占比最小的是网络虚拟奖品,仅在9.22%左右。由此可见,学生们对学分尤其重视,评奖评优加分也占了不小的比例,现金和线下实物奖品此类实质性奖励也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与此相对应的是同学们对公开表彰、网络虚拟奖品此类“非实质性奖励”不太感兴趣。

    4.垃圾分类学分制的支持度

    对于学校实行垃圾分类学分制,即将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纳入期末成绩的举措,支持者和不支持者占比分别为5049%和49.51%,近乎持平。这表明,学生十分重视学分不代表实施垃圾分类学分制就是合适的,一些不支持的同学表示“垃圾分类是道德要求,无关个人学习”“将其与学分挂钩过于功利”“这会使得一些同学为了加学分,为了提高成绩,去寻找垃圾,去制造大量垃圾”,还有一些同学对于实施垃圾分类学分制所需要的制度和技术有所质疑,他们觉得“量化标准不明确,容易引起争议”“如何认证到个人,技术问题需要解决”。由此来看,实施垃圾分类学分制的争议较大,其群众基础较为薄弱。

    5.“站桶”志愿行动的支持度

    绝大多数同学(92.72%)支持学校开展“站桶”志愿活动,7.28%的同学不支持这一举措。不支持的同学主要对志愿活动的具体实施层面产生了质疑。一部分同学认为这一举措很难实现,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应该以义务站桶取代志愿站桶的方式,效果会更好。由此看来,学校开展“站桶”志愿行动并奖励志愿者志愿时长的举措在高校的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可行性。但在具体实施这一举措时,要开发出合理的运行机制。

    6.垃圾分类相关比赛的支持度

    绝大部分学生(83.01%)认为学校举办与垃圾分类有关的比赛是能够有效普及垃圾分类知识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同样认为该举措能够在提高参与者积极性方面有促进作用,这反映出比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模式,针对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实现,这也为对激励机制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思路。另外,少部分学生(31.07%)认为比赛对于促进垃圾分类的帮助有限,这表明学校不能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宣传或激励模式。

    7.垃圾分类小程序的设计意见

    绝大部分学生(85.92%)希望有关垃圾分类的小程序做到简单方便,大部分学生(77.67%)认为应该设置垃圾分类查询功能,近一半的同学希望能够与公益机构合作、增设志愿活动报名宣传窗口和趣味分类积分游戏等,仅有很少部分同学(3.88%)表示将不会使用这个小程序。这表明垃圾分类小程序的便捷性、公益性和趣味性十分重要。

    (二)针对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访谈调查结果

    1.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运行方式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垃圾分类激励机制的具体运行方式包括三方面:

    (1)开展培训与监督。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有关垃圾分类的培训,并选出优秀的学生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垃圾分类督导员的职责包括引导同学正确投放垃圾,记录正确进行垃圾投放的同学签字名单。

    (2)垃圾分类学分制。校学生会负责收集各宿舍楼的记录并进行统计,奖励以学分的形式发放。

    (3)垃圾分类积分制。正确投放垃圾的学生会得到积分,凭借积分可以兑换实物奖励,如宿舍的清理工具等。积分也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评奖评优相挂钩。

    2.垃圾分类的落实情况

    学生基本上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大多能够按照垃圾分类规则进行投放。针对学校不同的地点来说,学生在教学区和食堂进行垃圾分类的难度较小,可以正确完成不同类型垃圾的投放。但在宿舍垃圾分类的落实过程中会出现问题,主要与垃圾的总量有关。部分寝室垃圾数量大,学生对垃圾进行系统分类的积极性不高,易出现混合打包进行清扫的情况。

    3.学生的评价和建议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采取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落实情况较好。许多学生都对学校垃圾分类的激励机制比较满意,同时,也有许多学生认为其还存在着很大的进步空间,如希望奖励机制可以与惩罚机制双管齐下,约束不认真的同学,进一步落实垃圾分类举措;在奖惩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多地引导学生去主动进行垃圾分类。此外,少部分学生对激励机制与学分挂钩的规定存在不满。

    四、问题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一)奖励机制和惩罚机制

    在垃圾分类激励机制中,负向激励必不可少。这里可以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制定的三次警告机制。即学生不通过学校垃圾箱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或随意扔垃圾,这种情况给三次机会:第一次院系通报批评;第二次全校通报批评,并且奖学金降一个档次;第三次有50到200元的罚款、记入市政府的个人诚信分,并取消学生本年度评优资格。

    (二)垃圾分类学分制

    对于垃圾分类学分制,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蒋建国表示:“作为学校来说,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垃圾分类,或者尽量不产生垃圾,这是学校应该做的事。但和学分挂钩,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很容易为了学分适得其反。”因此,想要提高学生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与学分挂钩也许并不是良策。如果想在成绩上约束学生,高校可以适当采取“迂回”策略,将垃圾分类与宿舍卫生情况结合起来,因为宿舍卫生等级是综合成绩评定中的一个参考项,将垃圾分类情况纳入评奖评优体系是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接受的。

    (三)垃圾分类积分制

    垃圾分类积分制,即正确的垃圾分类行为可以积累积分换取奖励。在构建垃圾分类积分制时,需要注意是所给予的奖励要适度,即既不能奖励力度过小,对同学们的垃圾分类行为起不到激励作用,也不能奖励力度过大,使得垃圾分类“功利化”,有悖推行垃圾分类的初衷。结合之前的分析,在积分所兑换的奖励设置方面,可以采取线下实物兑换制、公益捐赠兑换制、周边店铺优惠券兑换制、积分评比表彰制等,充分调动起同学们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四)垃圾分类线下监管机制

    加强监督管理是保证垃圾分类有效推行的重要手段。垃圾分类线下监管机制,即在高校开展“站桶”志愿行动,招募熟悉垃圾分类的学生志愿者,在垃圾桶旁边引导同学们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垃圾分类,并奖励志愿者相应积分的机制。此机制不但可以对学生们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有效监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资源,挖掘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发挥学生“自治”的优势,极大地助力高校垃圾分类的推行。

    (五)其他激励方式的探索

    想要在高校有效地推行垃圾分类,要先培养起大家垃圾分类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宣传或激励模式,而应该将垃圾分类的宣传和激励融入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多维度促进垃圾分类的有效推广。举办垃圾分类方案征集大赛、垃圾分类表情包设计大赛等比赛本身就是一种激励方式,也是对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六)激励机制载体——线上平台的构建

    线上小程序的构建可以很好地辅助高校推行垃圾分类。其功能包括:介绍垃圾分类积分制的细则;与智能垃圾桶相链接,实时监测并计算学生积分;提供垃圾分类查询功能;公布学校与垃圾分类相关的公告、活动、比赛和表彰;垃圾分类相关比赛、活动、志愿服务的报名;垃圾分类知识PK、趣味游戏的设置;用户意见反馈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效率,从而养成长久有效的垃圾分类习惯。

    五、结语

    本次研究基于对已实施垃圾分类高校和未实施垃圾分类高校的调查,分析了高校垃圾分类在激励机制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希望在垃圾分类推广过程中,大学生能够發挥模范带头作用,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最终形成“人人参与垃圾治理、人人共享生态红利”的浓厚社会氛围。垃圾分类在高校的实施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和发展垃圾分类的管理模式,使之趋向健全,从而更好地推广到整个社会,实现垃圾分类收集的规范化和规模化。[2]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习近平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 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J].时事报告,2019(7):4.

    [2]黄晓汾,宗维玉,张俊林.新型分类垃圾桶在高校垃圾分类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5):126-127.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基于电子车牌的智能交通灯控制

    靳智摘要:城市机动车辆的增加,且现有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时间与轮转时间固定不变,不但不能有效地应对交通现状,反而会加剧拥堵。该设计方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