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杨仁树
摘 要: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形势要求下,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但是仅通过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与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比例越来越高,仅靠辅导员也难以给予每个学生深入细致的指导。
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社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生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看,学生在个性特征、能力素质、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如何发挥个人潜质、如何调适心态,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迫切需要个性化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1:1。学生成分的多样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智力生态环境”,在这种智力生态环境下,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成长经验对低年级本科生极具参考意义。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对本科生教育的作用,使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传帮带”育人效应,这既需要完善机制,更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式育人模式,旨在对全体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定指导计划,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到科研训练,以及生活、思想、考研、就业等各个环节给予直接的指导和引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辅导,而且还包括道德层面的引导及心理层面的疏导。它强调教师发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影响,强调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强调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它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以个别指导、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弥补“学分制”“班建制”的不足,消除“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有效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导师制彰显着精英教育的品质和价值,其精神实质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一致,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宗旨
学校在2012年实施基于创新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2015年全面推行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2014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几个学院进行了试点,针对2015级本科生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试点推广:为每个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导师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名~4名本科生,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着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因为课堂教学以面向全班学生的知识传授为主,主要方式是单向灌输,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教师也难以考核和评价。比较来说,本科生导师制从外在制度、教育方式及内生情感三个方面都会有效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首先,从外部制度层面看,导师有具体指导的学生,对导师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在课程教学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学生成长的责任,对教师的考核,不仅看其教学科研情况,还要看其指导学生的情况。其次,从教育方式上看,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授,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特点体现在互动性上。师生之间通过近距离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仅能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还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后,从教师的情感层面看,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使教师把责任转化为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反过来会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是着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宗旨。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教师能够更切近地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指导过程中,教师通过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近地感受导师的学风、工作态度、探索精神及人格力量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无形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会得到发展。
三是着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处于成长阶段的本科生有情感归属的需要,同时本科生导师制构筑了一个以导师为核心的亲情化、人性化团队。本科生不仅能够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还能从导师身上感受到父母长辈般的爱,还能得到团队里博士生、硕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兄长般的关心和爱护。无论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甚至生活上的困难,只要他们愿意,都能够从导师或学长那里寻求解决之道。对导师的归属、对团队的归属自然会进一步发展为对学校的归属,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仁爱文化的培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弹性教育制度,因校而异,没有固定模式。能否产生实效,取决于是否形成符合校情的运行机制。学校通过先试行、后推广 ,边探索、边实践,逐渐形成适合校情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机制。
1.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学校负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顶层设计,按照“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高年级学生参与”的模式运行:学校层面积极倡导,统一思想认识,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院系探索实施,细化导师选聘、考核等制度;导师负责,创造性指导,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指导方式;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导师参与辅导。导师似“点”、班主任似“线”、辅导员似“面”,“点、线、面”相结合,协同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
2.以导师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构筑以导师为核心,所辅导的低年级学生为内围,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为支撑的圈层结构。导师与学生定期见面,职责包括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导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与学生共同制定大学各阶段的成长计划,使学生明确发展路径;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上“指导课”为主,指导学生选修课程、落实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做好研究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大处着眼、细处出发,全程育人,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学生素质提高与人格发展构建稳固的内在格局。外围支撑层的高年级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按照导师的要求,负责学生的日常联系、交流和沟通,发挥智力生态的育人效应。
3.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直接关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成效,为保证导师的积极参与,必须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学校建立了由院系负责考核的相关制度:院系根据导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与指导成效,如学生满意率、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率与及格率、论文发表、申请专利、各类学科比赛和竞赛获奖、毕业论文合格率及优秀率、依托毕业论文(设计)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研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等的依据。对考核优秀者和合格者,给予奖励或计算相应课时工作量;不合格者扣减相应工作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初见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健康成长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时间尚短,但其效果和价值已初步彰显。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了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学校在适应煤炭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作出的制度创新,促使全校教师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据统计,2012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46项。其中,“煤炭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3项成果获全国煤炭教育成果特等奖;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获批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是学校首次获得北京市教改重点项目资助。教育部新闻办“战线联播”栏目,在对各地各校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进行集中展示中,于2016年3月15日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导师制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为题作了专门报道。
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可以让更具专业素养的教师,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创新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自2011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了基于创新教育的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参赛规模及获奖数量逐年提高。2012年—2015年,学校组织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的各类竞赛57项,共有1,821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3.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科生导师制包含导师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以及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确保学生大学四年在学业成绩、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对学生参与研究和创新的有效激励,成效显著,催生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据统计,2012年来,学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08篇,其中23%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近15%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学生参与申请并授权专利35项。有两个项目获得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学生研制的“基于光伏效应的月球探测机器人”在第四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获得金奖,是10项金奖成果之一。
4.加强了学生学业指导,促进了学生长远发展。2015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率52%,2015届毕业生共1,344人,其中有1,279人次获得创新教学选修学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程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就业、升学率明显提高。学校最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机电学院2011级学生就业率100%,升学率达到56.25%;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竞争力明显增强,2014年、2015年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数明显增多,2015年学科竞赛获奖人次达到164人次,占全校的38.5%。例如:学校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2015年秋季学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科目数显著下降,导师对学生的深入指导逐渐开始显现效果;学校试点的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本科生读研率达到63%,彰显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此形势要求下,导师制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服务学生健康成长等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为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本科生全程导师制;顶层设计;制度创新;运行机制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提出的背景及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大师,既是学问之师,又是品行之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但是仅通过班级授课和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接触交流的机会有限,教师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教书”和“育人”相脱节的现象。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与学生专职辅导员的比例越来越高,仅靠辅导员也难以给予每个学生深入细致的指导。
从高等教育和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看,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引领发展,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社会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学生的学业压力、竞争压力、心理压力和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任务越来越艰巨。从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角度看,学生在个性特征、能力素质、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大,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如何制定学习计划和人生规划、如何发挥个人潜质、如何调适心态,这些都是学生面临的普遍性问题,迫切需要个性化指导。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例如: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1:1。学生成分的多样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智力生态环境”,在这种智力生态环境下,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成长经验对低年级本科生极具参考意义。如何充分发挥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对本科生教育的作用,使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与低年级本科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传帮带”育人效应,这既需要完善机制,更需要积极加以引导。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互动式育人模式,旨在对全体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指导,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别制定指导计划,从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到科研训练,以及生活、思想、考研、就业等各个环节给予直接的指导和引导。导师对学生的指导不仅包括知识层面的辅导,而且还包括道德层面的引导及心理层面的疏导。它强调教师发挥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综合影响,强调导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强调传道、授业和解惑的统一;它以因材施教为主要原则,以个别指导、师生互动为主要特征,可以有效弥补“学分制”“班建制”的不足,消除“齐步走”“一锅煮”的模式化弊端,有效利用研究生教育资源。导师制彰显着精英教育的品质和价值,其精神实质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相一致,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宗旨
学校在2012年实施基于创新教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2015年全面推行覆盖全体本科生、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2014级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几个学院进行了试点,针对2015级本科生进行了全校范围的试点推广:为每个本科新生配备导师,导师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名~4名本科生,发挥导师在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构建以导师为主导,研究生辅导本科生、高年级本科生辅导低年级本科生的纵向链式学习科研团队,促进教研融合、师生相长,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整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着力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实现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统一。因为课堂教学以面向全班学生的知识传授为主,主要方式是单向灌输,教师和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教师也难以考核和评价。比较来说,本科生导师制从外在制度、教育方式及内生情感三个方面都会有效增强教师的责任感。首先,从外部制度层面看,导师有具体指导的学生,对导师有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考核办法。在课程教学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学生成长的责任,对教师的考核,不仅看其教学科研情况,还要看其指导学生的情况。其次,从教育方式上看,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单向传授,本科生导师制的重要特点体现在互动性上。师生之间通过近距离的、互动式的交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仅能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还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最后,从教师的情感层面看,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师生关系不仅能促使教师把责任转化为情感,而且这种情感反过来会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
二是着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根本宗旨。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教师能够更切近地了解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指导过程中,教师通过一般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和发展。同时,在指导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近地感受导师的学风、工作态度、探索精神及人格力量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无形之中不仅培养了自己的智力因素,而且非智力因素也会得到发展。
三是着力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处于成长阶段的本科生有情感归属的需要,同时本科生导师制构筑了一个以导师为核心的亲情化、人性化团队。本科生不仅能够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还能从导师身上感受到父母长辈般的爱,还能得到团队里博士生、硕士生及高年级本科生兄长般的关心和爱护。无论是遇到学习上的问题,还是思想上、心理上的困惑,甚至生活上的困难,只要他们愿意,都能够从导师或学长那里寻求解决之道。对导师的归属、对团队的归属自然会进一步发展为对学校的归属,同时也有助于学校仁爱文化的培育。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运行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弹性教育制度,因校而异,没有固定模式。能否产生实效,取决于是否形成符合校情的运行机制。学校通过先试行、后推广 ,边探索、边实践,逐渐形成适合校情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运行机制。
1.多方联动的组织模式。学校负责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顶层设计,按照“学校引导、院系探索、导师落实、班主任和辅导员辅助、高年级学生参与”的模式运行:学校层面积极倡导,统一思想认识,管理重心下移,发挥各方积极性和创造性;院系探索实施,细化导师选聘、考核等制度;导师负责,创造性指导,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指导方式;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协助导师参与辅导。导师似“点”、班主任似“线”、辅导员似“面”,“点、线、面”相结合,协同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有机统一。
2.以导师为核心的圈层结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构筑以导师为核心,所辅导的低年级学生为内围,博士生、硕士生、高年级本科生为支撑的圈层结构。导师与学生定期见面,职责包括指导规划、指导学习、指导研究、立德树人。导师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特长和发展方向,与学生共同制定大学各阶段的成长计划,使学生明确发展路径;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以上“指导课”为主,指导学生选修课程、落实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做好研究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大处着眼、细处出发,全程育人,做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学生素质提高与人格发展构建稳固的内在格局。外围支撑层的高年级本科生特别是研究生按照导师的要求,负责学生的日常联系、交流和沟通,发挥智力生态的育人效应。
3.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导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直接关系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成效,为保证导师的积极参与,必须建立健全奖惩分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例如:学校建立了由院系负责考核的相关制度:院系根据导师对学生指导情况与指导成效,如学生满意率、学生学习成绩优秀率与及格率、论文发表、申请专利、各类学科比赛和竞赛获奖、毕业论文合格率及优秀率、依托毕业论文(设计)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以及读研率等情况进行综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工作年度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和岗位聘任等的依据。对考核优秀者和合格者,给予奖励或计算相应课时工作量;不合格者扣减相应工作量。
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初见成效
本科生导师制对于本科生健康成长是一项富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时间尚短,但其效果和价值已初步彰显。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加了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的投入。本科生全程导师制是学校在适应煤炭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构建能源工业精英教育教学体系的背景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所作出的制度创新,促使全校教师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据统计,2012年以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70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9项、全国煤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奖46项。其中,“煤炭行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3项成果获全国煤炭教育成果特等奖;评选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8项。“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本科生全程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获批2015年度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重点项目,是学校首次获得北京市教改重点项目资助。教育部新闻办“战线联播”栏目,在对各地各校教育改革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进行集中展示中,于2016年3月15日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本科生导师制全方位服务学生成长》为题作了专门报道。
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育人机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建立良性的师生沟通机制,可以让更具专业素养的教师,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指导,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选课、专业发展方向选择、学习方法、创新训练、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自2011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了基于创新教育的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参赛规模及获奖数量逐年提高。2012年—2015年,学校组织参加全国和北京市的各类竞赛57项,共有1,821人次获得各级各类奖项。
3.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本科生导师制包含导师指导学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以及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确保学生大学四年在学业成绩、沟通能力、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取得显著进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实现了对学生参与研究和创新的有效激励,成效显著,催生了大量学术研究成果。据统计,2012年来,学校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708篇,其中23%的论文发表在核心期刊,近15%的论文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学生参与申请并授权专利35项。有两个项目获得2015年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学生研制的“基于光伏效应的月球探测机器人”在第四届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作品与专利成果展示推介会上获得金奖,是10项金奖成果之一。
4.加强了学生学业指导,促进了学生长远发展。2015年,本科毕业生读研率52%,2015届毕业生共1,344人,其中有1,279人次获得创新教学选修学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课程不及格率明显降低,就业、升学率明显提高。学校最早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机电学院2011级学生就业率100%,升学率达到56.25%;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竞争力明显增强,2014年、2015年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的学生数明显增多,2015年学科竞赛获奖人次达到164人次,占全校的38.5%。例如:学校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4级本科生,2015年秋季学期的不及格人数和不及格科目数显著下降,导师对学生的深入指导逐渐开始显现效果;学校试点的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2015届本科生读研率达到63%,彰显了本科生导师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