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探究
刘海燕
【中图分类号】 G6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089(2017)16-0-01
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创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为世界各国的竞争是科技与经济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我们在进行教育改革时,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因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是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而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温床,教师首先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自己最可信的朋友。其次,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善于运用鼓励的语言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让学生民主、和谐的气氛中,拓宽思路,施展才华,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创新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无数事实证明,想象不仅可创造出人们未曾见过的事物,还可以创造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的形象。想象是人们进行发展创造的必要条件,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法宝,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努力挖掘教材中想象素材,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对学生表现及时肯定或表扬,使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从事创新活动的信心。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更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品质,这种教学过程,不仅把学生想象力发挥了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创新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对学习是多么重要,它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对某一活动感兴趣,就会爱不释手,乐此不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兴趣在创造性学习中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趣”字,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充分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索的热情,触发学生为弄清事物而产生的迫切愿望,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变被动为主动获取,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我在教学10以内的减法,运用多媒体操作,我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猫吗?它最喜欢吃什么?”小猫怎样吃鱼?原来盘子里有3条小鱼,小猫先吃了1条,盘子里还剩下2条。算式3-1=2.学生完全沉浸在兴趣之中,产生了思考的冲动,不知不觉进入了数学世界。
四、激励学生自主探索,让他们勇于创新
俗话说:“思起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思,多疑才会多问,多问才会多思。”因为任何新的事物都对旧事物的不满,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创新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生活对他们来说新鲜事物层出不穷,疑惑也会接踵而来,为此,教师首先应当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其次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借问题探索、发现、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说一个数我就能知道能否被2和5整除,出于强烈好奇心,学生抢着回答,当我准确判断出后,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问我“为什么你判断得如此准确呢?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学习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有巨大的帮助。
五、动手操作,提高创新能力
“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上”。儿童思维由直观发展为形象思维的变化,组织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把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更加理性化,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以“三個方面”为指导思想,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出新的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懈努力,就能为新世纪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又例如在教学圆柱体积计算时有意安排三种实验,即:圆锥与圆锥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在紧张愉快的实验思考之后,有学生回答:当圆锥与圆柱等底等高时,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老师给以肯定和赞扬之后,有学生提出质疑:如果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2倍,则高是它的1/2时,或圆锥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l/2,则高是它的2倍时,圆锥体积是不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从实验中解决。(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再次进行实验)。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勇于实践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促进知识的深化。
六、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创新意识
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好奇心是人类的天赋,“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是一种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我用媒体出现可乐罐、礼品盒、魔方、牙膏盒等实物让学生说说这些物体的形状,并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这些都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物体,这样引入课题,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被调动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学生每人都有一套学具,在教学中让学生数一数、看一看、量一量等方法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等的特征。我还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拼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再观察长方体的棱、面的特点。学生那样随心所欲地在课桌上摆弄,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能发现什么。那场面可热闹了,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全班进行交流,介绍自己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对长方体的特点有了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