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抗日战争档案背后的故事

    贾伊花

    笔者在平谷区档案馆内看到一张尘封已久的档案老照片。照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冀东根据地西部一支令敌寇胆寒的特殊部队——冀热辽军区第十四军分区供给处(原十三团供给处)的遗址。看着这张岁月浸染的珍贵老照片,那段硝烟弥漫、腥风血雨的历史仿佛从远处走来……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年代,冀东根据地的军需生产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英雄的軍需工人们在豺狼窝里、据点丛中,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为八路军修理枪支、制造弹药、缝制军衣,在无数次以生命为代价的考验中把根据地的军需生产逐步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军需生产初创期,与敌周旋举步维艰

    抗日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冀东抗日根据地初创时还没有自己的军需生产,既没有兵工厂也没有被服厂。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挺进冀东,在抗日暴动受挫后西撤,留下了陈群的一支队、包森的二支队和单(德贵)赵(立业)的三支队坚持游击战争。

    1940年7月底,八路军十三团正式组建,十三团供给处同时建立,初建时仅三四十人。由于日伪军经常“扫荡清剿”,军需处只能分散在鱼子山山洞中。军需处下设修械组、炸弹厂(连)和被服厂(连)。由于当时的形势极为残酷,敌伪对根据地实行治安强化运动,频繁“扫荡清剿”。军需生产部队跟作战部队一样,采取游击战形式与敌周旋。

    1943年下半年,军需生产逐渐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原十三团供给处的基础上扩建升格为分区供给处。此时,全国抗日形势好转,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在抗日军民的围困打击下,龟缩在城镇大据点内不敢轻举妄动,为军需生产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时机。分区供给处抓住有利时机,扩大生产规模,在原有三个厂的基础上,又根据需要,建立了肥皂厂、鞋厂和电池组,供给处所属各厂分别在南山村、红石坎、黄松峪、峨嵋山、鱼子山、东长峪等地安营扎寨。棉服厂驻扎北寨,炸弹厂和修械厂设在鱼子山。为保守机密,缩小目标,分区供给处所属各厂对外统称为连。1945年以后,军需生产进入大批量生产时期。

    二、攻克重重难关,坚持军需生产

    供给处各厂迁至鱼子山根据地之日,正是日寇最为猖獗之时,敌人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冀东战场,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大扫荡。对山区根据地实行彻底的“三光”政策,要让鱼子山一带片瓦不存、寸草不留。鬼子对鱼子山根据地形成夹击之势,又强迫百姓挖宽10米、深7米的治安壕,妄图切断鱼子山与外界的联系,断绝一切生存和生产来源,置兵工厂和根据地人民于死地。面对严峻的考验,供给处及各厂在一无厂房,二无技术、设备且原料奇缺,并时常遭到日伪军扫荡清剿的情况下,凭着惊人的意力和革命必胜的信心,忍饥挨饿、艰苦奋斗,不惜流血牺牲,研制出大量杀伤力较强的新式武器和弹药,创造了军需生产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鱼子山兵工厂闯过的第一道关是材料关。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军需生产所用材料极为短缺,只能靠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就地取材。以炸弹厂为例,每天生产5000颗手榴弹就需要几千斤铁,在当时的环境下既使能从外地购买,也很难运进来。于是,鱼子山一带的群众就自行收集破铁锅、犁铧,断锄秃镐,庙里的铁钟等。民兵们还经常寻机摸至顺义或平谷县城等地,拆敌人的铁桥、铁门,弄回生铁以弥补材料不足。

    第二道难关是技术关。兵工厂的前身——枪支修械所,仅有的十几名工人都是走街串巷的小炉匠,而且几乎没有什么设备,制造的第一枚手榴弹是用玻璃瓶装碎铁渣、铁片和自制的黑药,由于没有雷管,扔出去后只炸了三、四瓣,引得鬼子狂笑不止。后来,经过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提高了弹药质量。1943年,炸弹连集中全连的技术力量成立了化工排,分区司令部从其他部队专门抽调几名专业大学生,地下党组织在北平日军的兵工厂内秘密吸收了18名志愿参加八路军的技工,这些人被悄悄送到鱼子山,以充实炸弹连的技术力量。那时,整个兵工厂已经形成了生产雷管、炸药,铸造手榴弹、炮弹,制造枪身,安装手榴弹弹把、打包装箱的流水线,生产能力也从1942年的7人半个月装制3000个手榴弹,发展到每天生产5000个手榴弹,基本满足了冀东八路军正规部队游击队和民兵的武器需要,不仅提高了部队战斗力,在粉碎日寇扫荡,巩固发展根据地斗争中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第三道难关是生活关。由于敌人严密封锁,根据地生活十分艰苦,军工战士们每天只有二两棒子面,混以野菜、树叶、萝卜充饥,没盐吃就喝咸菜汤,战士们常常半饥半饱。冬季化雪水,春季吃坑水、草沫子、羊粪蛋,一捞半盆。房屋被鬼子烧毁,战士们只能住窝棚、砬棚。干部战士每人每年两套军装,一身棉一身单,没有换季衣服,单衣穿得补钉摞补钉,辨不出颜色,棉衣的棉花套滚落,薄一块厚一块,难以御寒。尽管条件如此艰苦,可是战士们却个个乐观向上,对革命充满必胜的信心,尤其是那些从城里来的大学生,无一动摇。大家同心协力,积极生产,保证前方武器、服装的供应。

    三、人民支援军工生产,群山筑起铜墙铁壁

    当年兵工厂的革命前辈,在回忆往事时无不感慨地说:“中国的天下,是靠老百姓打出来的,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援,就没有今天的胜利。”这是不能颠覆的真理。当年,供给处机关干部和军区战士共700多人,驻扎在鱼子山、刘家河、北寨一带,根据地群众和党组织自觉担负起保卫和运输的任务,军民如鱼水,筑起血肉相连的铜墙铁壁。

    群众把支援兵工厂看成自己的神圣职责,毅然担负起往前线运输武器,转运物资的任务。1943~1945年,敌人村村安据点,处处设关卡,将鱼子山一带封锁得如铁桶般,想把采购的物资运进山十分困难。于是,老乡们夜间行动,黑天或雨雪天里趁敌人不注意,悄悄将物资用驴驮、人扛的方式运进山。过治安壕时,乡亲们把东西拆散,先派人过壕沟观察情况,然后用暗号和对面山沟的人联系,再把东西一点点倒上去。满卡车的白布、上万斤的粮食、大机床小挫刀,都是经过血肉之躯组成的运输线,源源不断地运进山里。鱼子山村从十几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自愿帮兵工厂干活。兵工厂作为武器生产重地,把守严密,陌生人不得入内,运进的物资大都放在山口,由本村老乡肩扛驴驮送到各处。年轻力壮者组成民兵队,往前线运子弹、手榴弹、炮弹,仿佛是把胜利的希望也运到前线。

    被服连生产任务重、人员少,除缝制单衣外,缝棉衣、锁扣眼、钉扣子等手工活全部由各村党支部交给群众完成。很多乡亲宁可自己挨冻,也要把家里的棉花絮在军服里,缝进棉衣里的不仅是棉絮更是对子弟兵的深情。

    鱼子山的群众视军用物资为生命,他们说:“人不死,东西在,人死,东西不丢。”很多人为保护军用物资受尽折磨,直至献出生命。

    在对敌斗争中,民兵们也积累了丰富经验,采取了许多对付敌人的巧妙战术,地雷战就是其中一例。民兵们配合炸弹连“飞虎队”,在鱼子山山口和河滩上布雷,长达十多华里的地雷队千变万化,神鬼莫测,进山的路口明摆着四个半人高的大石雷,遍地插着“小心地雷”的木牌,有的牌上系着雷弦,一拔就炸,地雷阵呈四角状,枪一响,鬼子往哪边卧倒的都有。鱼子山地雷战威名大振,敌人明知八路军供给处和兵工厂设在这里,却不敢进山半步,只能望山兴叹。

    靠艰苦奋斗创业,靠人民群众发展壮大,靠信念智慧打败敌人,这就是抗战时期的军工生产的胜利法宝。平谷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形成的这支特殊的部队为抗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平谷区档案局(馆)

相关文章!
  • 水利水电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常

    刘汉超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103-02摘 要 文章阐述了水利水电建设工程中合同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 秋天泡脚,肺润肠濡

    邓曼静中医保健理论关于一年四季沐足有记载:“春天洗脚,开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我国民间

  • 现场做玉手镯,月赚十万不是梦

    提起山东潍坊做玉器的老王,全国玉器行的没有人不知道。他研发新机器,做玉饰品真材实料,价格低廉,对加盟商真心实意,以诚相待,把玉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