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视野下的印糕版纹样设计研究
朱新蕾 魏洁
摘要:文章从民俗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传统印糕版的纹样设计,从民间信仰的表达、对生命更迭的敬畏、对宇宙节律的尊重,这三个方面来阐述印糕版的纹样设计,从而体现出印糕版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
关键词:民俗 印糕版 纹样设计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7-0150-02
引言
说起月饼模子,大家可能并不陌生,它便是印糕版的一个种类,是往昔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随着时间的积累,印糕版在生活中逐渐被遗忘,但是只要回想起它质朴厚实的手感,精美绝伦的图案和沁入骨髓的清香,就能把我们瞬间拉回过去。现在的印糕版已经变成了一条纽带,联结过去和现在,浸透了民俗文化的气息,流传至今。
一、民俗的定义
民俗文化,通俗来说,就是大众的文化。一方面,它不是由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决定的,是与“精英文化”相对的;另一方面,它是属于群体性的文化,是生活、生产的集合,个人的文化不能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含几个特性:传承性、地域性以及连结性。所谓传承性,即生生不息、世代相传,如春节的辞旧迎新、清明的踏青祭祖、中秋的阖家团圆等,这些不成文的“规定”,我们一直延续,按照程序,并保持着仪式感。地域性,也可以说是民族性,由于地域的限制和民族的差异,导致了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不同,民俗文化自然会有巨大差别。所谓连结性即,民俗文化联结了过去和现在,它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世的;民俗文化从古代开始发展,又真真切切融入于我们的现实生活。
二、印糕版与民俗文化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联结人们包括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的纽带,饮食就是我们民俗生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中国的饮食博大精深,其中糕饼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一个灿烂的篇章,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过:“谷食之有糕饼,犹肉食之有脯脍”。从古至今,描写糕饼的文章不胜枚举,如元代韩奕的《易牙遗意》为当时饮食巨作,借齐桓公时期御厨易牙之名,其中有很多关于糕点的描写;还有清袁枚在《随园食单》的“点心单”中写到“杭州金团鉴木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揉成,入木印中便成,其馅不拘荤素”,并介绍了合欢饼、百果糕、月饼等糕点制法。
点心制作过程中,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联结最紧密的工具就是印糕版。它通过多变的造型和丰富的图案,给予普通民众除味觉之外审美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技艺成熟的印糕版,用料考究,雕刻精湛、纹饰优美、寓意深刻,多由民间的能工巧匠设计、制作完成。它穿过厚重的历史围墙,渗透了民俗文化的精髓,经過几代人的反复摸索、改进,在形制、技艺、装饰图案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莲花的形象,在印糕版图案中非常多见,(如图1)直接以莲花为糕饼的造型,莲花花瓣上的纹路、经络分毫毕现,弧线优美,莲蓬中,莲子错落有致。另外两个仍以圆形为边界,圆形内部雕刻莲花形象;(如图2)为浙江嘉兴印糕图案,构图精巧,图案雕刻清晰,不失为一件艺术作品。莲花形象栩栩如生,茎叶婀娜蜿蜒,荷叶尤其生动,远处的荷叶边雕刻较深,近处的荷叶边雕刻较浅,造成了一种视觉上的空间感。虽然在构图、造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饱满的图案正是人们对完美、圆满的生活意愿的表达。
因此,当时印糕版广为流传,在民间颇受欢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印糕版给普通大众带来物质精神双重认同,另一方面,印糕版本身也逐渐成为了一个民俗文化的符号,折射着从古至今普通民众的价值观、审美观、世界观。
三、民俗文化在印糕版纹样中的体现
(一)对民间信仰的表达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仰,就随着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民族而变化更迭着,相应的,人们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信仰在现实中的折射。不管信仰何种神灵,人们的信仰生活无非围绕着四个字“趋利避害”。虽然神灵看起来是一种精神寄托,但对于当时普通民众来说,由于生产力水平不足,对于信仰的认知大都为一种“信仰交换”,即人们用屠宰牲口、跪拜、进奉等方式求得神灵保佑,以求在遇事时得到神秘的助力,带有比较强的功利性。因此,可以说所有的信仰都源于实际的生活需要(或者说是物质生存的需要)。在普通民众的心中,糕点不仅仅是一种食物,因糕与高同音,所以糕点本身就有“节节高升”等吉祥的含义,印糕版则把糕点的吉祥意义进一步拓宽。例如民国时期山西太原的两个葫芦纹样印糕版,葫芦是一种藤蔓类植物,其果实为两个圆球形联结而成,上小下大。造型可爱,深受人们喜爱。一方面,葫芦为八仙中铁拐李的代表,能降妖除魔、炼丹制药,有“葫芦岂止存五福”的说法,因此葫芦象征着救世济人,旺运纳福。另一方面,由于葫芦的茎叶攀缘茂盛,果实累累,因此也象征着关系和睦,家族兴旺。
(二)对生命变化的敬畏
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人从出生开始到死亡的过程中,包括周岁、结婚、妊娠、金榜题名、祝寿甚至丧事等,都离不开各色的糕饼,因而也造就了形形色色的印糕版。如人们会在结婚之时,馈赠刻有双喜图案的糕点,双喜图案常常与莲蓬的形象一起出现,因莲蓬多子,因此在婚嫁之时,带上这样的糕点,体现了亲朋好友对于婚姻的祝福,对于新人“永结同心”、“早生贵子”等美好的祝愿,另外结婚时常见的还有刻有龙与凤的糕点,象征“龙凤呈祥”。当老人过寿时,常把印有桃子、寿星、“福寿双全”等图案的糕饼作为礼物。《神异经》中记载:“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叶长八尺,名日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印糕版中,桃子图案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桃形为基础,加入其他花纹或者“寿”字作为装饰;另一种为较写实的寿桃形象,往往在这类糕点制作过程中,人们还会加入一些食用色素,使糕点更逼真,来作为祭品或者贡品。其实,现代生活中,我们还是与这些习俗紧密相连,如结婚用的喜饼、过寿用的寿饼,不同的是,图案愈发简化,似乎糕饼成了一个符号,其背后的意义也逐渐模糊。
(三)对宇宙节律的尊重(即各种节气、节日的不同糕点形象、宇宙节律)
阴阳调和、天人合一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哲学思想,几乎贯穿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就是,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达到人的生活方式、思想准则、行为标准等与自然相契合,昼夜更替、潮起潮落皆与人相关。由此,古人将一年划分为二十四节气,各个节气中人的宜与忌都有明确的说明,即“看天做事”。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还包括各种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也称龙抬头)、清明、端午、七夕(也称七巧)、中秋、重陽、腊八等。
(如图3)为陈元靓《岁时广记》中关于节气的图表,可以看出,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关系。在这些传统的节日中,几乎每一个都会有相关的糕点食用,别具特色。例如,端午节的时候,会食用印有五毒图案的糕饼,寓意在于天气变热的时候,能驱散害虫毒蚁;糕点造型分两种,一种为印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也有一种为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还有众所周知的中秋节,有食用月饼的习俗,月饼形似月亮,象征团圆,月饼的糕版也大多与嫦娥、玉兔等有关联。(如图4)为民国时期浙江湖州的一块印糕版,图案中嫦娥于云雾之间,呈飞天的姿态,玉兔紧随其后,身姿呈奔跑跳跃状,背景里月亮中的广寒宫雕刻清晰。现代的月饼图案基本被简化成馅料的名字,如伍仁、豆沙、莲蓉等汉字,相较而言,中秋节食用月饼便少了一分乐趣。
总结
印糕版来自民间,汲取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精髓。经过时间的锤炼,一代又一代淳朴的民间匠人,把精湛的技艺和自身的审美结合当下人们的情感需求,融入于每一块印糕版中,呈现出的是人们对于生活质朴美好的期待。当柔软的面团嵌入坚硬的模板,美好便已成型。在当代,雕刻精湛的印糕版是一种艺术,而在当时,它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载体,是千百年来沿袭的生活习俗。这种习俗与经验来源于人们最真实的情感与人生态度,并且形成了崇尚“真、善、美”、祈福避灾、敬畏生命、敬畏自然的民间俗信。中国传统印糕版将现实中的物象标记化,将内涵表象化,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打破元素又重组元素,使图案呈现出充满人情味的色彩。从而体现出印糕版特有的艺术、文化价值。
但是,印糕版发展到今天,已经被流水线上的塑料或者金属模具所取代,机械化生产带来的改变是不容抗拒并合乎规律的,对于印糕版的传承也并非是要逆历史而行,作出一派“复古”潮流,这样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因此,当诸如印糕版一类的传统手工艺品脱离了其时代背景,我们如何将它们以与时俱进的方式传承下去也是现代设计师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