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谷天下无双的状元
阿墨
2015年新春,以“名花、名人、名园”闻名的昆明市昙花寺又一“名园”—袁嘉谷纪念园启动建设,成为喜欢游园踏青的春城市民很感兴趣的话题。
袁嘉谷何许人也?不了解历史的人可能会对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但在学界和书法界,袁嘉谷却是一位耳熟能详的大家。他是一千三百年科举制度下云南惟一一位状元,他从旧科举制度下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知名教授,不仅是历史上的第一人,放眼世界,也是独一无二。而袁嘉谷的传奇人生,亦如教科书般,堪称经典。
滇南状元郎
1872年7月12日,袁嘉谷出生于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字树五,号澍圃,晚年自号屏山居士。
地处滇南红河州的石屏县,在清代即有“文献名邦”之称,历代有重教兴文的传统。史载,明清以来,石屏先后出文武进士77人,文武举人638人,贡生760人,在云南仅次于昆明、大理而居第三,前人曾有诗赞曰:“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受故乡重教风气影响,袁嘉谷自小即接受启蒙教育,后习诗书,聪明过人。
1891年,不到20岁的袁嘉谷离开石屏至昆明,就学于云南名宿陈子潘、张竹轩门下,22岁入当地著名的经正书院研习。自21岁开始,袁嘉谷参加科举考试,在应科试、应优贡试以及应乡试中常名列榜首,学友尊他为“课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学霸”。但是,26岁时,他赴京应试却不第,于是写下“丈夫不作禁囚泣”的诗句,回到云南发愤苦读,“住院潜修达五年”,又得当地许印芳、陈荣昌等名师培养,学识大有长进。
五年后,即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廷一改过去常科取士的办法,开经济特科,袁嘉谷由云贵总督魏光焘保荐应试,结果在应试的306人中名列一等第一名,成为“经济特元”,人们仍按常科称之为“状元”。这样,袁嘉谷便成为科举制度以来云南的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状元。
其实,袁嘉谷这个状元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科举制度下,状元一般三年考一次,而特元一二百年未必能遇到一次。云南学者杨知秋认为,经济特科的“经济”,就是经世济民的意思。清廷开经济特科目的是选拔具有治国安民之才者。史料显示,在中国科举史上,清代先后开博学鸿词特科二次,但开经济特科考试,仅此一次。杨知秋指出,开经济特科是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特设的一种科举考试科目, 这本来是戊戌变法期间贵州学政严修请设,后因政变未及实行,至光绪二十九年方付诸实行。
《清史稿》中是这样记载的:“庚子,京师构乱,乘舆播迁。两宫怵于时局阽危,亟思破格求才,以资治理。二十七年,皇太后诏举经济特科,命各部、院堂官及各省督、抚、学政保荐,有志虑忠纯,规模宏远,学问淹通,洞达中外时事者,悉心延揽。”光绪二十九年初正式考试时,取列一等九人,二等十八人。袁嘉谷初列二等七名,复试列一等一名。
据杨知秋介绍,此次经济特科分两次考试,先考策论时事,重在选拔学以致用之才,与常科八股取士有天渊之别。袁嘉谷将自己平生所学铺陈为文,写了一篇《防民犹防川论》,全文五千余字,见解精辟,文理流畅,又写得一手好字,深得考官赏识。特别是,此次应考者中还有已经获得状元身份的人。据此,杨知秋认为经济特元的地位,应高于普通的状元,“称袁嘉谷为状元,却丝毫没有提高他的名誉地位,而是一种贬损”。
冒犯老慈禧
袁嘉谷的学生、已故云南著名作家李乔曾回忆说,民国以前,他的家乡有一句谚语:“云南不点状元,陕西不招驸马。”袁嘉谷一下子中了个比状元还稀罕的“经济特元”,真正是“十载寒窗无人问,一旦成名天下知”,云南人为此特意在昆明拓东路修建了一座聚魁楼,时任云贵总督魏光焘手书一匾“大魁天下”高悬楼上,当地百姓称之为“状元楼”。据说,袁嘉谷回云南登此楼时,电影在中国刚刚兴起,云南还专门拍了一个纪录片作为纪念。
袁嘉谷中状元之后,先任京官,入翰林院任编修、协修等,很快就显示出了他过人的学养与胆识。
1904年8月3日,是满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七十大寿诞辰,尽管当时的大清王朝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慈禧仍穷奢极欲,除将庞大的海军军费移作重建颐和园用外,还执意要大办寿诞。朝廷内外官员都挖空心思,想尽办法讨好喜欢奉承的‘老佛爷。朝廷内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尚书纷纷奏请捐出自己的“养廉银”,聘请能工巧匠将紫禁城内各宫殿修缮、彩绘,务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有几个省的封疆大吏准备向“老佛爷”贡献巨金,以作寿宴“点景费”。袁嘉谷听到这些消息后,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灾害频繁,哀鸿遍野,袁嘉谷再三考虑,终于写出一篇《拟诗将庆贺华诞点景之费用以赈济灾民疏》,上朝时递呈太后。
没几天,一道懿旨传到翰林院,要袁嘉谷到颐和园见驾。袁嘉谷镇静自若。至颐和园仁寿殿,慈禧隔着珠帘,问袁嘉谷所奏是否属实?袁嘉谷将所见所闻,陕、甘、湖、广、滇等省频年大旱,农民卖儿卖女,逃亡他乡,饿死路旁的灾情作了一番回答。慈禧默然不语,后派人前往各省调查,果然属实。于是,慈禧不得不下旨将“点景费”作为赈灾之用,并取消庆祝七十华诞。
这件事很快在朝廷传开,袁嘉谷并不知道,翰林院学士孙家鼐及众翰林都为他捏了一把汗,认为太后召见凶多吉少,若有半点差错,必受严惩。朝廷上下都知道,太后不喜欢有人冒犯自己,即便是那些一品大员、封疆大吏,面见太后亦无不诚恐诚惶谨慎小心,而当时袁嘉谷只不过是个年仅31岁的新科状元而已。
同年,袁嘉谷被清廷派往日本考察学政,并兼任云南留学生监督。次年8月回国后,任国史馆协修,并在学部编译图书局专管教科书事(局长)。任编译图书局局长期间,他聘请了包括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内的一批有学识的人在局中工作。据云南当地媒体介绍,袁嘉谷是中国教育史上负责编写中小学教科书的第一人,至今通用的“星期”、“乐歌”等名词,都是当时由袁嘉谷新定的。
史书记载,袁嘉谷在学部任职时,有日本的翻译和文书人员认为,清廷翻译印刷日文教科书妨碍了他们的版权,因而提出异议。袁当场驳斥道:“中华文献在你国传诵千余年,从未听说华人向你们索取版权,你们区区教科书岂能与我国典籍可比?”日本人被驳得无言可对。
袁嘉谷对敦煌文物的抢救和保护亦有贡献。当年,法国人伯希和将已运至河内的敦煌遗书中的一部分带到北京装裱,并在六国饭店举办展览,袁嘉谷与罗振玉、王国维、王仁俊等前去探看,见有《沙洲志》和老子《化胡经》等,认为“真稀世之宝也”,立即向学部侍郎严范孙报告,并提出了处理意见,由学部急电甘肃敦煌总督:“凡洞中片缣只字均检送来京,不得再失。”被盗运至西安等待出售的大批敦煌文物古籍拓片禁止交易,使数千卷古籍得以及时追回,由学部收管,现存北京国家图书馆。
1907年,云南发生大旱,袁嘉谷在北京募得一万七千余两白银,如数汇回云南赈济灾民。为永久计,石屏用他汇回的捐款买了几千亩田地,并建盖了一座可容纳万石粮食的丰备仓,每年所收租谷藏于仓内。遇灾荒时,即开仓赈济。此事在云南一时传为佳话。
甘当“小学台”
1909年9月,袁嘉谷升任浙江提学使,继而兼任布政使,成为主政一方的朝廷大员。在浙江,袁嘉谷重视文化教育,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民间流传。
提学使在民间俗称“学台”,过去的“学台”大人出来前呼后应,好不威风,令百姓望而生畏。而袁嘉谷赴任却完全不同,他在一首题为《视学浙西舟中示属吏》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抑由小学台,年轻不解事,纷纷互耳语,趋前频目视。”诗中描写了他这个三十出头的“小学台”,只领着两个随行人员悄悄地来悄悄地去,以致当地农民们认为他年轻不懂事,互相交头接耳,窃窃议论,明显与一般的官吏不同。
李乔在回忆文章中写到,袁嘉谷虽是科举出身,却也是个革新派,在浙江任提学使兼布政使不过两年有余,即兴办了四千多所学校,并搜集、整理在战争中散失的文澜阁收藏的《四库全书》,还将西湖行宫改为西湖图书馆,把《四库全书》移入馆内供人们阅读。
李乔还引用浙江宿儒孙树礼的话:“公(袁嘉谷)至,锐忌提倡,大如两浙师范学校犯难而整理之;小如简易汉字学塾捐廉而推广之。凡校长之不称职,学捐之有积弊,靡不立加惩创。”这里所说的“两浙师范学校犯难”之事,在当时影响极大。时任两江师范学校监督(校长)夏振武推崇封建礼教,走马上任时,要教职员学生按品级穿戴礼服拜迎。学校教务长许寿裳、教员周树人(鲁迅)等维新派与夏振武抗争,竟受到夏振武无端辱骂,全体教职员不堪忍受,一致罢教。
蛮横的夏振武宣布撤去许寿裳教务长职务,周树人等教职员不服,向提学使袁嘉谷控告。当时杭州的所有中小学纷纷响应,一致罢课,此事传得满城风雨。趾高气扬的夏振武以为提学使一定会支持他,没想到“小学台”袁嘉谷顺应潮流,遵循民意,查明实情后,将满脑子复古思想、被鲁迅称为“夏木瓜”的夏振武撤职。这可算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师生奔走相告,浙江两级师范和杭州所有学校随即复课。袁嘉谷“小学台”的美名就此在西子湖畔传开了。
另一件让袁嘉谷声名远扬的事是1911年,清华大学成立之初,部令各省选拔留美学生,按规定浙江应选派八人,“师(袁嘉谷)拔其优,得二十有四人。复试,皆获选。一时京师倾动,咸钦胆识,而浙中父老尤感为浙植材之无所不至也。”
李乔还提到,1911年浙江发生水灾,袁嘉谷捐出八百两白银赈灾,并在杭州创办孤儿院。袁嘉谷兼任浙江布政使期间,官库财物出入有盈余,库吏告诉他历任官吏都会据为己有,已成不成文的规定,并劝他照例办理。袁嘉谷回答说:“陋者规,匪陋者心,吾其能以陋规陋吾心乎?”
据说武昌起义后,浙江的革命军包围了杭州城。革命军中的蔡元培特意写了一封信派人送给袁嘉谷,信中说定于某日进攻杭州城,请小学台携家属早早离城,免得发生意外云云。袁嘉谷的人品与声望,以及浙江当地人民对袁嘉谷的爱护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自创“袁家书”
辛亥革命后,袁嘉谷离开浙江回到云南。他的岳父张竹轩不能接受清廷灭亡的事实,自尽以示效忠朝廷,而身为清廷大员的袁嘉谷却顺应潮流,未行愚忠之举,因此有人曾诘难他:“张公(张竹轩)以广文小官而殉清,公身为显宦大员,既未殉清,又表彰殉清者,岂不自污?”袁嘉谷回答说:“人各行其心之所安。”
1912年5月,袁嘉谷应蔡锷之聘任云南省参议院议员。1915年,受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聘请担任顾问,并主修《云南丛书》。1917年前后,袁嘉谷一度居家以卖字自给,但更多的时间是隐居乡里,埋头著述。
袁嘉谷的书法初习王欧,功底扎实。高中状元后,书名倍增,求书者远至北京、浙江、日本。袁嘉谷虽名为“卖字”,但为人豁达,有求必应,无论长幼贵贱登门,均以礼相赠,令其满意而归。今日昆明的翠湖、大观楼、西山、黑龙潭等名胜风景区,都留有袁嘉谷的书法墨迹。
云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寇元勋接受采访时说,袁嘉谷的书法,自创一体,世称“袁家书”,他与同时代的赵藩、陈荣昌和周钟岳并称为继清代钱南园之后云南书坛“四大家”。袁嘉谷一幅四尺整纸的书法在市场上可以卖到10余万元。“如果品相好一点的,可能还会更贵。”寇元勋教授说。
1922年,云南第一所大学私立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成立,次年,袁嘉谷应聘担任国文教授。他本属于重金聘请对象,但当得知大学经费颇紧,他坚持不要分文工资,还捐款千元作为办学资金。直到1931年,东陆大学由私立改为省立,他才开始领薪。
据介绍,袁嘉谷不仅博学,且平易近人,在东陆大学声誉甚高。他的讲堂就设在云南大学有名的至公堂,每周讲两节国文课,台下总是座无虚席,除该校学生和教师外,有不少校外人士也慕名而至。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曾到云南与袁嘉谷畅谈学术后感叹地说:“袁君研精史学, 吾不如也。”
李乔在回忆中还特意提到一个与恩师有关的掌故:1924年,冯玉祥将赖在故宫企图复辟的溥仪驱出,意外发现光绪二十九年清廷举行“经济特科”考试时袁嘉谷的试卷,“文章精辟宏博,书法工整,自成一格”。冯玉祥将军赞美之余,派人将试卷送到昆明,交给袁氏说:“你的为人和业绩,使国人钦佩!这份试卷就交还你本人收存。”可惜这份试卷在“文革”中被抄走下落不明。
袁嘉谷晚年仍笔耕不辍,尤致力于搜集、整理云南地方文献。他自称有“书淫”,曾与李根源共同辑刻有《云南丛书》,主编《滇文丛录》等,均以传播云南文献为主。他还曾在文澜阁中辑录《四库全书》中关于滇人文献,如抄录谢肇淛《滇略》、沐昂《沧海遗珠》等。他深感国民教育之重要,称“大地盘盘,众生芸芸,非智不存,非学不智,非图书无以为学,古与今一矣,中与外一矣”。他曾在故乡创办“石屏图书馆”,倡导提高国民素质。他主持纂修的民国《石屏县志》,时人评价说“编辑之精,搜罗之富,当推滇省各县志之冠”。
据说大滇池南岸昆阳发现的《马哈只碑》,正是经袁嘉谷鉴定为明代航海家郑和为其父在故乡树立的墓碑。《明史》记载郑和是云南人,但其址不详,袁嘉谷考证后,作了碑跋并倡议地方政府建亭保护,世人这才知道了郑和的籍贯故里,原来云南昆阳曾出过这样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魂归昙花寺
作为学者,袁嘉谷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史学、文学、经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且著述甚丰,为后人留下400多卷各类学术著作。据云南师范大学研究者杨恬、杨开达介绍,袁嘉谷著有《卧雪堂诗集》12卷,后又有续集2卷;《卧雪堂文集》22卷;《卧雪诗话》8卷。认为袁嘉谷的《卧雪诗话》集中了他的全部学识和才智, 它不同于一般诗人论诗, 也不同于一般文人论诗,而是学者兼诗人论诗,很有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袁嘉谷在《卧雪诗话》中,对有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特别称赞。面对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乘虚而入,广州、台湾、西藏以及中国属蕃高丽、越南等地战争不断,袁嘉谷为此忧愤不已。作为诗史,他收录了云南陆良殷叔桓率滇军往西藏与英国侵略军作战的纪事诗:“惊看菩萨笑眉颦,罗汉何须怒目嗔。儿女深情曾误我,英雄底事惯欺人。三千世界观都幻,十二屯田策枉陈。万里乌斯如敝履,好将后果证前因。”他痛恨清政府对西藏“治理不善”,以致“权渐移于英人”,而“滇军既返,藏事遂无人过问”。
袁嘉谷晚年在昆明翠湖结庐而居,仍时时心忧国事。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失守。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他在病榻上对子女们说:“人知爱国爱家必以学问经验立其根本,处心积虑者久矣。我则人民知识犹浅,不暇自顾,以大国自豪。人侵我,我不备,战事起,人民涂炭,吾不忍见之矣。”
袁嘉谷临终前还在起草《责倭寇》一文,未及脱稿,竟于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终年66岁。
记者获悉,由于种种原因,袁嘉谷的墓地今日已难寻其址。袁嘉谷的小女儿袁玉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找不到父亲的墓地和尸骨,有一处纪念园也算了却一大家人的心事。袁嘉谷的曾孙、云南大学退休教师袁东说:“袁老生前尤其爱昙华寺秀丽风光,昙华寺位于金马山麓瑞应峰,也是昆明难得的灵秀之地,选择入土昙华寺,是袁老生前的选择。”在昙华寺公园内,还留着一副袁嘉谷撰写的楹联:“三竺我归来,片石犹留山外寺;六尘人悟否,夕阳空映水中花。”
记者从纪念袁嘉谷逝世77周年的活动上了解到,位于昆明翠湖北路5号的袁嘉谷故居已经被改建成了餐馆,原拓东路桂林桥的“状元楼”也已经拆除。而位于石屏县城异龙镇南正街的袁嘉谷故居,1993年已被列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袁嘉谷的故乡石屏县按昆明状元楼的样子重修状元楼,以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