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幽丽山水 抒绵绵幽情
【摘要】论文通过对柳宗元几篇山水游记散文的分析,概括论述了其散文写景抒怀的艺术手法及表现技巧。
【关键词】柳宗元 山水游记 艺术手法 文本解读
唐代是我国游记文学的勃兴时期,也是山水游记臻于成熟的阶段。而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最杰出的大师。他在横遭贬谪之后,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作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 鉧 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笔者主要通过“永州八记”粗略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一、寓情于山水,将山水人格化
首先,寓被遗弃之情于被遗弃的山水,借被遗弃的山水来抒发心中的愤懑。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基本上是被人遗弃的。这些山水“永之人未尝游焉”。《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到:“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始知西山之怪特。”此句表明作者来永州,一切知名的、有影响的山水都游过,而西山、包括以后陆续找到的钴鉧 潭、钴鉧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等山水他都不知道。由此可见,他写的山水都是没有名气、鲜为人知的山水。另外,这些山水有不少是被隐蔽了美的。如钴鉧潭西小丘是唐家的弃地,“货而不售”,而我买下后,“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使它“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才显露出它难得的美。这些地处偏僻,不为人知的美丽山水正是作者被贬蛮夷之地,怀才不遇的写照。作者借此抒发被遗弃的愤懑,同时他极力写这些山水的美来表现自己的美。例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写道:“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这个小丘风景优美,千金难买,如今被抛弃在偏僻的永州,连四百文都连年卖不出去。小丘的命运与作者空有报国之志,安邦之才,被朝廷遗弃到永州,不被人赏识的遭遇相似。他写唐氏弃地的命运,实际上也是写他自己的命运。
其次是给奇特的山水以高尚的人格。《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不与培楼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写它与浩气同在,与造物者同游,具有超凡脱俗的品格。实际上,作者是用自己的人格来喻写西山的怪特,又借西山的怪特来表现自己的高洁。又如钴鉧潭西小丘,作者赋予簇簇乱石以生命,写它们不甘心埋没土中,“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这样既写出了一丘乱石造型的奇特,也用拟人手法写出了他们不甘埋没,力争奇伟的人格。
总之,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成了他自己的化身,所有的山水都显得那样的悄怆、幽邃、高洁。他是用自己的人格来喻写山水,又借山水来显示自己的节操。
二、注重环境的渲染
文中渲染静谧寂冷的气氛,使人在心旷神怡之余,油然而生寂寞惆怅之感,从而体会到作者的郁闷心情。
柳宗元所描写的山水有三大特点——“空”、“静”、“暗”。
“空”是指其境空旷。文中描写的除了山水,几乎没有动物,既没有昆虫的行迹,也没有鸟兽的喧闹。当然,偶尔也描写些鱼。如《游黄溪记》中,“有鱼数百尾,方来会于石下”。《小石潭记》中,“鱼可百许头,……影布石上,怡然不动”这些鱼也都是沉入水底的石头上。另外,这里杳无人烟,只有作者本人,既使偶尔提及同游者,也几乎没写他们的活动。整个“永州八记”只有两篇提到同游者。一篇是《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仅在结尾交代了一句“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另一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道:“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上”,仅以一句话提了一下这个仆人的活动。
“静”是指描写的山水意境异常静谧,几乎没有什么声音。偶尔有点风声和呜咽的水声,也更增添了山水的静幽。如《袁家渴记》中,将草木以及山石置于大风中,以一风统领众景,“振动大木,掩苒众草”,使人可闻风声;“冲涛旋濑,退贮溪谷”,使人可闻水响。这样固然使一个静山生气陡增,但它更增添了环境的静谧,写出了袁家渴的幽丽。再如《小石城山记》中“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这样,水声描写,作者正是为了以此来渲染小石城山的“幽”。
“暗”是指山水的色调。如柳宗元笔下的山水绘成一幅幅山水画,上面着的色彩基本上是以暗淡的冷色为主。作者的山水游记中描写得最多的是青色的山石,青色的水,青色的树和青白色的天空。“永州八记”中唯有《袁家渴记》中写到了“粉红骇绿”,尽管有了点红、绿色彩,但也是在大风中惊骇地摆,若隐若现。
作者设置这样空旷、寂静、暗淡的环境,使人油然而生凄凉、惆怅之情。就连作者本人也难耐其幽,在《小石潭记》中写道:“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样,使人们在这种“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氛围中体会到作者内心的凄苦。
三、以乐景写哀情
景为情生,赏心悦目的美景往往用来映衬愉悦心情。但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基本上是以乐景来写哀情的。作者被贬僻邑,壮志难酬、抑郁愤懑,对尘世的厌倦使他移情于山水,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寻找感情的寄托,求得暂时的心灵慰藉。
柳宗元描写的山水主要是一些普通的小丘和小溪、小潭。作者描写、欣赏的是它们那份远离尘嚣的静谧,独自拥有这静谧的天地,从而忘掉了自己的处境,排遣心中的郁闷。所以说,这种乐境是一种忘我的境界。“陶醉”于山水实质是“麻醉”于山水,使自己忘掉现实中的自我。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写自己与浩气同在,与天地融为一体,“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忘掉了自我,忘掉了一切愁闷。又如《钴鉧潭西小丘记》中,在“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的美丽境界中,作者“枕席而卧”,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正象正文写的那样,“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作者超凡脱俗的心志与那空灵、静默的境界相通相合,从而忘掉自己的政治处境和尘世间的愁苦。
四、叙议结合,卒章显志
除了上面说的几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外,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还有一种直接抒情的方式,那就是在记游后进行议论,直抒胸臆。
一种形式是记游后以一种议论倾吐胸臆。如《钴鉧 潭西小丘记》,在写钴鉧潭西小丘景色的奇异和它的为人所弃的遭遇后,由此而产生感慨,“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夫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享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感慨这个小丘如搬沣、镐、雩、杜等大地方,那些争着要买的豪门弟子,即使每天把价值提高千金,也买不到手。而把它弃在永州,那些种田的人、打渔的人都瞧不起它,价值只要四百文,都连年卖不出去。小丘的遭遇同作者的境遇相似,因此作者这里借感叹小丘被抛弃永州,“货而不售”来感慨自己被贬僻邑,久久不遇。又如《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在前两部分突出小石城山作为天然石城的特征和它“类智者所施设”的各种现象,以此引出最后一段的议论,“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作者相信造物主的存在是因为见到了小石城山的奇异景象,不相信造物主的存在则是因为它不把小石城山设于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他之所以这样反复申说他对造物主有无的怀疑,不过是借此抒发他的郁勃愁思,愤慨情绪。
另一种形式是在记游后以一句议论画龙点睛。如《钴鉧 潭记》中作者在描写了钴鉧 潭的景色,以及自己买潭上田,对潭周围的环境进行整理,使钴鉧 潭的景色更加美丽之后,发出感慨:“使予乐居夷而忘故乡者,非兹潭也与?”这句议论,从字面上看,是钴鉧 潭风景之美使我乐于居住在偏僻的地方,也使我忘掉了故土,实际上,它的意思是钴鉧 潭的景色虽好,也许使我一时忘忧,但又怎能使我忘掉故土?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寂寞孤独,忧心忡忡的情调,从而点出文章写景的主旨。又如《石涧记》中,作者在用一系列的比喻描写石涧的景物,写自己在大自然寻求到美的世界,找到了归宿后,发出“古之人其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的感慨。它的意思是古代的人难道有谁到这里寻求过快乐吗?今后的人有谁能追随我的足迹来到这里吗?这句话表面是作者陶醉于自然风光的快乐和满足,而隐藏在背后的则是柳宗元难言的忧伤和哀怨。
这种叙议结合的手法,由景带出情,即通过议论将记游写景同作者本人的政治处境联系起来,从而抒发作者被贬僻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所以说,文中的议论随叙事写景而入,感情淋漓,激昂尽致,着实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
★作者简介:周梅骏,江西省鄱阳第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