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
王宜柱
【摘要】学生作为素质教育的受众群体和素质教育实施的结果导向,真正实现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源性问题之一,而在课堂中激活学生主导性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学不只是文字拼音的基础教学,更是自发性思维、学生个性以及全面人格的重要培养阶段,应当被高度重视。因此,以激发活跃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为初始目标和最终目的,深究其必要性与全面剖析影响因素,提出建议与实例说明,佐证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必要性,并给出实现课堂激活思维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激活思维?教学主体?全面发展
小学的学生年龄范围在6~13岁之间,对新鲜事物有着极高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语文作为一门极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学科,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和思维有很高的要求,是一门基础性的建设性学科。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在这一门课程上的能力提升,尊重学生个性,营造活跃教学氛围,是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
一、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是一个过程反映名词,最初是对人脑借助语言这一表达工具对客观事实的概括和运用其他方式表达的一个反应过程,以感知为基础却又不局限于感知框定的界限,现在常被用于对人的认知和智力活动的能力阐述。思维常与能力一词进行结合使用,“思维能力”这一词组专注于探索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本质联系和表层或潜在规律,是认识到认知的更高阶转换。
语文这一学科给人主观上的呆板,以及课程的固定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缺乏活力与自由,这在根源上切断了创意的发展,因为创意的建立发展赖于自由和欢笑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和实现。课堂上的自由,更多的是让学生拥有充分的想象自由,可以是天马行空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也可以是灵光乍现的语出惊人,这都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所谓自由并非是與课堂纪律性相悖的举措,只是最小化学生的行为,将肢体的“自由”转接于思考的不受限和思维的多样化碰撞点,用哲学的观点解释则是实现主人格的尊重意识,给思维想象力松绑,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自身的创造愿望,思维分裂呈现思维多样化与创造碰撞意识。只有真正实现思维自由,才能更好地实施激活思维动作,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助力。
二、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
针对现阶段课程要求的改进与社会现实的严峻,两者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课堂参与度是影响学生思维与课堂积极性的主要因素,而实现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目前的教学现状虽相较于从前的应试教育有所改善,却仍然不尽人意。原因依旧在于教学源头——教师身上,教师教学思维的固化和教学方式的不愿改进,不利于激活教学课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口头讲授和适当的板书,学生听课和记录笔记”是现在小学乃至各个年级阶段上课的主旋律,授课方式固定且程式化,这种填鸭式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没有新意与激情可言,因此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更不会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性,继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和锻炼思维能力也只能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教师个人素质的局限以及教学积极性使得教学缺乏“生气”,不能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方式革新,也是导致教学现状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作为教师,应当从学生角度出发,更新与开发艺术性教学方式,展现语文的真正魅力,活跃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的策略
1.融情于景,享受思维碰撞。学生观察事物时,很容易发掘新鲜的角度,有时候可能是一个奇特、甚至是怪异的点,但我们必须学会尊重学生的想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沟通,理解其想法源头。只有当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在思想和思维同步的情况下,才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情境教学作为现今推崇的主要教学方式,其带来的教学效果与隐形的思维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建立适当情景对学生进行引导,开发思维,鼓励并包容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的《坐井观天》一文中,其深层意义上是表达青蛙在井底导致目光局限且短浅以及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存在差异这两个观点。但对于小学生而言,这层深意过于深刻和不易理解,因此应当从其他角度出发,可以借助情景重现的手段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搭建简单的场景,让学生感受“井底”的视野和描绘内心的感受,借助“井外”与“井底”的视觉与内心感受的对比,加深学生对于课文表达含义层次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实现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实现课堂思维的活跃。在情境中运用实际例子,情景重现,实地感受后提倡学生踊跃发言,可以提高课堂积极性,实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拉近学生与老师的思想层次,实现语文教学课堂的活跃思维的最终目标。
2.归于生活智慧,源于生活百态。所有真理都离不开实践,呈现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已有知识都是从无数次的生活实践中总结而来的,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传承。换言之,知识源于生活的“哺育”,生活则是培养思维意识的土壤养分。擅于将知识的传授与生活中的情景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的含义,将知识与生活高度匹配,不为知识而学习知识,降低学习难度,使学生更能融入课堂,成为教学主体。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中的讨论型和思考型的主题文章,可以采用提问式主题教学,呼吁学生结合生活化琐事进行文章课题讨论,可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提升学生积极性。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中对于《幸福是什么》一文的学习,可以在学习文章之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思考“幸福的定义,什么是幸福”,自拟题名写一篇小作文,不限字数,可以是故事、体会。在开课前,让学生相互分享和交流,由学生自己选出较为深刻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欣赏。在这样一个流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乐于思考并将课堂中的内容融于生活,在互相借阅作品的时候了解吸收相互之间对于“幸福”这一定义的不同理解,拓宽了思维与视野。在后期选取优秀作品时,是将学生思维又进行汇集提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呈现了学生的“行为积极、思维活跃”状态,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不同学生对于诠释幸福本身的简单定义与多样化表达,这对学生思维的全面开发和实现语文教学中激活思维的目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对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进行简单的现状描述和问题分析,并结合创新的教学方式给出两个实际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思维激活,对现代教学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正确划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教学心态,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以学生的年龄段和心理状态为出发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和手段,结合现代化教学设施与先进有效的教学理论,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实现思维的活跃。对于文中提出的情境教学方式和生活化教学手段都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其在根源上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真正含义的诠释。
参考文献:
[1]李红娜.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中国新通信,2018,(12):177.
[2]李雪琴.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新课程,2016,(5):327.
[3]谢海霞.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J].软件,2015,(03).
[4]杨莎.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思维[J].考试周刊,20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