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让教育为人生幸福奠基

    朱永新

    很高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是由民进中央主管、开明出版社主办的一本心理类专业期刊。杂志创刊以来,始终坚持服务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根植教育沃土,践行教育媒体的社会责任,努力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方法,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技巧和经验,展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术水平,反映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在理论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均做出了努力,在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著名学府,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心理学科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心理学和教育学学科排名均在全国第一。北师大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是从事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的专业机构,不仅在心理健康研究上成果丰硕,而且在中小学心理教育教育实践上也是成绩斐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于2012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推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双方的合作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相信一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团结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机构,开来继往、凝心聚力,共同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

    心理素质是人的必备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幸福地生活。但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了意志、个性、兴趣、情感等的培养,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大了改革力度,改进依法治理,提升内涵品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读懂孩子,塑造未来”,创设和谐积极的学校、家庭及社会环境,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这与我倡导的“新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当今的中小学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唯分数论,过于短视和功利化,这样的教育现状让人感到痛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以人为本”。当成长的空间被压力填满,被遏制的生命就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用分数、用考试,用升学率、就业率等冷冰冰的单向度指标衡量,学生的个性、创造性何来?教育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应充满温情。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成长,让学生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好的教育应让人身心统一发展,让人更和谐、更完整;好教育首先应该留给孩子身体和心灵成长的空间,让他们充分与大自然亲近、与社会接触,让知识与生活、生命真正共鸣。

    我所倡导的“新教育”有两个关键词:“幸福”和“完整”。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它本身就应该是有目的的,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我希望孩子们、老师们,所有和教育有关系的人都能更幸福一些。“新教育”要做的,就是给教师和学生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一个开阔无垠的精神视野,让他们对人的内心的复杂性有更为深切的体验,不但要了解生命的伟大和宇宙的博大,而且要感受生活的多彩与人性的丰富。

    “新教育”认为,人的成长,或者说教育的意义,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作为“长”,以社会生命作为“宽”,两者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庞大,精神生命之“高”则越坚不可摧,直至高耸云霄。

    也就是说,生命最终是否幸福完整,是由生命的三重属性共同决定的。自然生命之“长”,强调的是生命延续存在的时间;社会生命之“宽”,重在丰富当下的经验,包括修养、内涵、气质、才华等一系列东西;精神生命之“高”,则追求历久弥新的品质。长宽高三者的立体构筑,构成了生命这一“容器”的容量。一个平常的肉身究竟能够走多远?一个普通的灵魂究竟能够创造怎样的传奇?要从生命的长度、宽度、高度三个维度进行观照、追寻。

    从一个理想的生命状态来说,全面地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这样的生命结构是最完美的。但由于生命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生命的长度有时是不可控制的。有些生命虽然很短暂,但因其拥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他们的生命容量依然很庞大,生命的品质依然很高洁,足以树起一座伟大的丰碑。

    以此反观今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不难发现:越来越早开始的应试训练,挤占了儿童的生命空间,不仅轻视生命的长度,也极大缩减了生命的应有宽度,弱化了生命的应有高度。所以,“新教育”提出“新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把生命作为教育的原点,主张通过教育,让每一个生命积极拓展自身的长宽高,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幸福,走向崇高。

    人活着,为了幸福。人,因教育而成为人,教育,因人而存在,双方彼此依存。因此,教育无疑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热爱生活。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创造幸福。

    在“以教为本”“以分为本”的教育中,胜利者似乎能够赢取所谓的幸福,但这种幸福与心灵相距甚远,是功利的,也是脆弱和不堪一击的。教育应该为人生幸福奠基,如果不能让人们未来幸福,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此同时,教育也应该是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不能让孩子“当下”幸福,教育也就失去了通往未来的可能。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将让人们懂得自我、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必将为人们赢得幸福完整的人生。

    教育是一种幸福,教育的理想就是引领孩子们一心一意、时时刻刻去追求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成为他们该成为的人。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在应有的发展空间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聆听每一个心灵发出的童音,读懂孩子,陪伴、引领他们实现人生的幸福。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作者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本文整理自作者在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

    编辑/张帆 终校/于 洪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

    祁大为摘 要:伴随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断充实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更高更强的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飞

  • 浅析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

    施晓霞【摘? 要】阅读,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提升人们文化素养的一个极好的渠道。而到高中,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自主性有一定的发展,但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