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教师的语言更有力量

沈丽新
在教育现场,常常有这样一些年轻教师:他们学科素养优秀,备课认真,精心准备的展示课不乏可圈可点之处,平时对学校各部门安排的工作也总是积极回应。他们内心大都喜欢学生,但又怕过于温和会影响对班级的严格管理,因此很多时候会对学生比较严肃。
但即便严肃的时候居多,他们中的不少人还是不善于管理班级。有的年轻教师甚至很苦恼:其他教师在场的时候,学生能够安静有序;而如果只有自己在场,教室里常常失控。平时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整顿纪律,但收效甚微,以至于在期末的学科质量监测中,自己执教班级平均分与年级平均分相差甚远。
出现上述现象的客观原因有很多,比如:缺乏工作经验、急于求成等。但据我的观察,一部分教师的语言不够有力量,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的语言有力量,其定义并不在于声音高亢、语调严厉,而是: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主旨,学生“容易”识记;教师的语言所传递的指令,学生“愿意”完成。事实上,这个“容易”与“愿意”,不在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在于教师语言的力量。
一、让声音更有质感
我们自己都有过真切的体验:开会或者听讲座的时候,有些人的发言自己就是不爱听;有些人刚一开口,自己就立刻被吸引,愿意好好去倾听。而这个区别,有时候跟发言的内容本身并无多大关系,只跟发言者的声音有关。有的声音没有吸引力,只是一个个声音的符号在会场里单调、空洞、轻飘飘地跳动;而有的声音,不高亢、不夸张,但是每一个音节都饱满鲜活,有金属般的质感。
有的教师认为,嗓音是先天的,后天不可逆转。但我认为,嗓音与声音是两个概念。嗓音的特色是天生的,或粗或细,或高或低;而声音的质感是后天修炼的,或粗犷或柔和,或明亮或内敛。
声音的质感是我们分辨声音最本质的东西。教师的声音如果有质感,学生就会第一时间作出各种判断:老师是很自信的,老师是能力很强的,老师对我是友善的,老师处理事情是公平公正的,老师是理解我的,老师是相信我的,老师是真的为我好……学生会基于自己的判断,明确自己与教师之间各种行为的底线。而如果教师的声音没有质感,学生则不容易信服。学生会通过各种行为,不断去试探,努力去判断“这个老师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确定自己在这个教师面前的行为准则。这个过程总是非常冗长。教室里的各种违纪现象、失控现象,通常都发生在这个过程中。
越是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他的声音越有质感。如何让自己的声音更有质感?唯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学科、教学等专业素养。当教师的专业素养达到一定的高度,他的声音必然有质感,学生必然容易也愿意聆听教师的声音。
二、打造自己的气场
气场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感觉到的心理状态。每个人身上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气场。气场能够感染他人于无形。有些人气场强,在他周围的人总能受到他的影响;有些人气场弱,总被人视作无物。
气场是围绕个人的巨大磁场,它吸收了一个人成长中所有的信息,里面包括一个人的性格、学识、教养、品位、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甚至还有个人的衣饰及举手投足。这些东西经过各种方式的变化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这种能量以各种形态附着于我们,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存在形式。
教师要格外注意打造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气场。一要丰富自己的内涵,二要注意自己的仪态,三要保证在学生进入倾听状态的时候再开口说话。
三、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重复,在教育中的功效显而易见。孩子就是在无数次的重复中不断获得各种知识与习得能力的。教育必然需要重复,但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有的年轻教师,过于担心学生没有听清楚指令,常常一口气连续喊三四遍:“大家写好作业后,交给各组的小组长。”在这连续几遍的口令中,学生常常乱糟糟的。而收作业本的时候,还是经常会发现没有交作业本的孩子,或者有孩子把作业本传给了那一组的第一个同学——因为上课时交作业经常会从后往前传作业本。
为什么教师重复发出指令的时候,教室里经常乱成一团?为什么讲了三四遍的指令,还是会出现那么多失误?其实,都是“无意义重复”造成的恶果。所有的孩子都是天生的谈判专家,他们从小就能够敏锐地觉察哪里有空子可钻。比如,家里如果是严父慈母,再小的孩子也必然会躲着父亲而愿意亲近母亲。比如,爷爷奶奶溺爱的孩子,他们提各种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总是朝向爷爷奶奶而不是父母。同样,在学校里,当学生意识到教师经常一条指令重复多次,他就不会在教师第一次发出指令时认真聆听。尽管在执行教师指令过程中出现了失误,但是他确定下次教师发出指令时还是会多次重复,所以他还是不会去认真聆听。恶性循环因此在教室上演:教师继续重复发出指令,学生继续不认真聆听,失误继续频频发生。
只有避免无意义的重复,教师的表述简单、清晰、准确,这样的指令才有力量,同时还可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表述的习惯。如此,教室里上述那种乱糟糟的场景就不会再现。
四、适当放慢语速
许多演讲家都会用极快的语速说出漂亮整齐的排比句,排山倒海的气势常常赢得满堂彩。但事实上,当一个人的语速过快时,人们往往来不及关注他究竟在表达什么,而只注意到他的语气和姿态。
教师在学生面前同样如此。一旦语速过快,学生就来不及获取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只注意到教师表达时候的状态——教师是高兴,是有一点点烦恼,还是非常生气?另外,如果语速过快,反应较慢的孩子容易产生挫败感,因为他听不懂教师在说什么。而教师其实也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我的指令学生就是不听?
我曾经听到过一个班主任老师一口气发出一连串指令:“大家把家校联系本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从后面往前面传。”“语文一号本交给小组长。”“作文草稿本放在讲台上。”“昨天的语文测验卷也放在讲台上,没有家长签名的先不要交,明天签好名再交过来。”……每一句指令之间没有停顿,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根本就来不及识别。
教师在教室里,应该适当地放慢语速,留给学生接收信息并作出相应反应的时间。每一条指令发出之后,教师不要急于发出第二条指令,而要关注是否所有学生都已经完成指令,并等待所有学生完成。在等待的过程中,尽量不重复指令。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发出第二条指令。
语言承载着知识与思想,在教室里更多时候语言是通过声音让学生听见的。学生是否愿意聆听教师的声音,决定着教师的知识与思想能否及时、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所以,教师只有让自己的语言更有力量,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责 编 卢丽君)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自主

    祁大为摘 要:伴随时代快速发展的步伐,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断充实掌握丰富的知识,具备更高更强的能力,以适应当今时代飞

  • 浅析高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

    施晓霞【摘? 要】阅读,无论在哪个时期,都是提升人们文化素养的一个极好的渠道。而到高中,随着学生的自我成长,自主性有一定的发展,但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