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生活标记设计中的儿童视角

    汪琳琳

    

    

    一天午睡起床后,小班孩子贝贝自己穿衣服。他套好了袖子,正在努力扣扣子,可是怎么也扣不上,最后急得哭了。我走过去对他说:“别着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你可以学一学。”在午睡室的墙上,我张贴了几组实拍的穿衣步骤图,希望通过这些图指导孩子怎么穿衣服。比如,穿套头衫的第一步是分清前后,第二步是套头,第三步是套袖子;又如穿开衫的第一步是分清上下左右,第二步是套袖子,第三步是扣上扣子或拉上拉链。贝贝抬头看了看图,又看了看他衣服上的扣子,用求助的眼神边哭边对我说:“我学不会……”于是,我绕到他的身后,握住他的小手,一边口述要领,一边手把手地教他:“先把衣服左右对齐,然后一只手捏着扣子,一只手找到扣眼,将扣眼套过去……”我一边教着,一边抬头看了看我贴的步骤图,忽然,我似乎明白孩子为什么看着图仍然不知道怎么做了。我提供的图显示的是一个孩子在穿衣服,我是站在孩子对面拍摄的,是一种他人的视角(见图1),而孩子自己在扣扣子的时候是低头从上往下看的,观察到的是自己的衣服以及扣子和扣眼的局部(见图2),视角很不一样。显然,这样的步骤图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这件事引发了我对小班现有的生活标记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反思。

    1.生活标记设计中的成人视角

    我们为什么要设计生活标记?相信教师们都会说,是为了孩子。可是,孩子的反应却告诉我们,我们在设计很多标记时并没有真正关注孩子的需要。

    很多生活标记都是教师在开学前就布置好的,孩子有怎样的需要是教师根据经验假设的——預计孩子会在这个环节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但是,设计、制作好标记并贴到墙上、桌上或地上之后,教师的这项工作就结束了,很多教师并没有追踪观察孩子实际使用的情况:孩子注意到这些标记了吗?孩子喜欢吗?看得懂吗?标记的设计符合孩子的需要吗?孩子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存在的问题能借助这些标记解决吗?

    要让生活标记真正发挥作用,教师一定不能仅通过自己的臆想来设计标记,而是需要对孩子在生活环节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观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环境给予支持,这样的环境中可能就包含了各种孩子看得懂的标记。

    比如上面提到的穿衣步骤图,我在观察后发现,大部分孩子即使遇到了困难也不会主动去参照学习,即使在教师的提醒下看了这些图,似乎对他们也没有什么帮助。进一步分析原因,我发现,那个阶段大部分小班孩子都已经能够独立穿套头衫或开衫了,但是穿上衣服之后,很多人都卡在了扣扣子、拉拉链的环节,也就是说,孩子遇到的实际问题是不会扣扣子、拉拉链。但我提供给孩子的步骤图尚停留在教他们怎么套头、穿衣袖的阶段,这对于孩子来说已经没什么价值了。而到了扣扣子、拉拉链这两个孩子普遍感到困难的环节,我只用一张笼统的图来示意,没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反思之后,我又重新从孩子扣扣子、拉拉链的视角拍摄了若干张步骤分解图(见图3),让孩子可以清楚地看到扣扣子、拉拉链的几个关键动作的要领,以便模仿学习。

    我又以同样的方式审视了盥洗室的洗手标记。之前,我在盥洗室里贴的是网购来的一组“七步洗手法”套图,一共7张图,我将其横着排开,张贴在洗手台的上方(见图4)。我发现,大多数孩子洗手时都不会注意到这几张图,即使在教师提醒下看了图,也大多按自己的方式洗手,并没有照着图上的样子去做。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我发现了问题所在:这7张图横着排,从第一张到第七张,隔着很远的距离,孩子站在一个洗手池前,最多只能看清楚两三张图,试想,有哪个孩子会为了看清这些图并按这些图来做而边洗边移动位置呢?如果真的想要让孩子照着图学习七步洗手法,恐怕需要每个洗手池上方都贴一组示意图吧。而且,这些示意图要贴在儿童视线的高度,让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看到。另外,我发现,小班孩子的洗手环节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卷袖子时一把抓,有时里面衣服的袖子不卷上去,所以经常被打湿。鉴于以上的观察,我对洗手环节的标记做了调整和优化。考虑到七步洗手法的步骤比较多,为了避免给小班孩子增加记忆负担,我参考网络资料,编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小螃蟹洗手歌》,帮助孩子了解洗手的步骤,并引导孩子边念儿歌边洗手。与此同时,我以儿童的视角拍摄了卷袖子的示意图,并把它贴在洗手台上方(见图5),提醒孩子袖子要卷到那么高才行。

    当然,这些标记也不是设计好、贴上去就一劳永逸了。一方面,小班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学习、模仿的机会,标记只是对关键问题或步骤的提醒,不可能指望孩子在现场看着标记来学习。因此,针对孩子穿衣环节扣扣子、拉拉链的困难,洗手环节搞不清步骤、卷不好袖子的问题,等等,教师都需要组织专门的活动,通过不同的形式帮助孩子学习,也要针对不同孩子的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另一方面,随着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孩子的问题和需求会转变,因此,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并通过调整环境给予有针对性的支持。

    2.生活标记所“不能承受之重”

    有的教师太过看重生活标记的价值,以为创设了生活标记就能解决孩子生活中的一切问题,但事实上,这可能是生活标记所“不能承受之重”。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比如,进餐后,教师希望孩子自己用小毛巾擦擦脸,抹一下护肤霜,便设计了一张示意图提醒孩子。可是,没过多久,教师发现有的孩子还是需要教师口头提醒,有的孩子虽然按要求做了,但是小脸还是没擦干净,或者护肤霜没有抹匀。为什么标记没有起到作用呢?通过观察,教师发现了问题所在:孩子并不是不愿意擦干净脸、把护肤霜抹匀,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脸上脏。于是,教师在挂小毛巾、放护肤霜的位置增设了一面小镜子(见图6)。果然,这一举措大大提升了孩子自觉清洁、自我检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教师不用挨个儿检查和提醒,也不用再花时间帮孩子重新擦一遍了。

    这个例子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过于相信标记的无所不能,或许是我们下意识地觉得设计了标记并贴在那里,就能告诉别人这件事我已经想到了、在做了,而没有深入思考这样的标记对孩子到底有没有用。这其实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总之,在设计生活标记时,我们应该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需要入手,既要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又要关注儿童的生活需求,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要通过儿童的动作、语言、眼神和表情反馈出来的信息,敏锐地捕捉教育价值和契机,坚定地站在儿童的立场,用我们的专业能力为儿童的发展打造适宜的环境。

相关文章!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

    钟国防摘 要:在我国高考的教育体制下,高中生的生活压力可谓是日益增加。国家对于高中生的身心健康也越来越重视,针对目前我国篮球行业

  • 假设情境,让小说走进生活

    汤佳小说的本质是对生活中事物的生动体现,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演出,这是对于自己生活的拓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小说作品,教师也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