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脱贫志气
阳春三月,走进莲花县高洲乡赤洧村,油菜花烂漫盛开,游人络绎不绝。村民们有的忙着料理具有乡村特色的饭菜招待游客,有的精心打理土地盼着好收成,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赤洧村是高洲乡4个“十三五”贫困村之一,精准扶贫三年来,这里发生了很大变化:益农种植合作社成立,54户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年增收上千元;村容村貌彻底改变,政府一次性投入123万元硬化道路,小车可到家家户户门口;室外活动广场设施齐全,老人沐浴着阳光颐养天年。
赤洧村的变化,是高洲乡脱贫攻坚的缩影。2014年,78户302人脱贫;2015年,136户544人脱贫;2016年,220户811人脱贫;2017年,力争剩下的335户1164人全部脱贫,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攻坚整体目标。
谈起脱贫致富,贫困户说,是乡村干部找到了好办法,走好了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扶贫、金融扶贫、保障扶贫等路子。乡党委书记郭小斌则认为,是贫困群众彻底转变了“等靠要”观念,从“回答干不了”,到“询问怎么干”,再到“要好好干”。
3月1日,记者来到高洲乡黄田村谢树芳养猪合作社,合作社牵头人谢树芳正在调配饲料,虽满头大汗却干劲十足。“合作社主要养殖母猪及生猪,一批出栏100多头,一年出栏500余头,目前全村已有67户贫困户以资金、务工等形式入股,为每户贫困户增收不少。”聊起未来发展,谢树芳充满信心,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脱贫之路越走越宽。然而时间回到两年前,谢树芳可从未奢望有这样的丰收。由于家里穷,谢树芳对仅仅能够维持日常家庭开支的那点钱看得很重,根本没想过搞养殖。乡干部找到他,动员他通过政府贴息贷款发展养殖业时,他直接说“干不了,更不敢干,万一亏了就要欠一辈子债。”乡干部苦口婆心给他算经济账,并许诺邀请市县专家提供长期技术指导,他才动了心,并走上养殖这条路。
缺乏信心的,不止谢树芳一家。“逢人就说穷,见访就说病,见利就想要。”这是高洲乡分管扶贫的干部凌娜刚接手这块工作时的印象。她告诉记者,全乡贫困户的贫困原因各不相同,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敢富、能富、善富的心劲、干劲与韧劲。入户走访中,乡村干部越来越认识到,扶贫先扶志,只有最大限度地挖掘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把“志气”立起来,才能真正下定决心“拔穷根”。
口哨一响,土鸡从山头四面八方飞奔而来的。借着脱贫攻坚的东风,赵太喜和朋友联合成立了赣中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山林丰富、水质优良的生态优势,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大力养殖土鸡、小黄牛和黑山羊。目前,合作社已发展社员8户,养鸡3000 余羽、牛近百头、黑山羊1000 余头。2016年,全村42户贫困户以产业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
赵太喜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也有驻村帮扶队的功劳。合作社所在的朱家村,是萍乡市网络公司、萍乡市委党校等4 个单位的定点帮扶村。去年冬天,养殖基地因没有变压器不能通电保暖,出现鸡苗不断冻死的情况。赵太喜将情况向乡里反映,乡里向县里反映,但县里因变压器指标全部用完而无法安装。在朱家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萍乡市网络公司干部漆书文得知情况后,立即向萍乡市供电局求助,并最终协调到了一个变压器指标,帮助赵太喜解决了用电难题。
志勇则气盛,气盛则业兴。当地百姓的干劲,也吸引着企业家的目光。2013 年,江西安源粮仓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进驻高洲,流转5000 余亩土地种植水稻,仅去年一年就给当地百姓发放200 余万元务工费。
“扶贫管一时,脱贫管一世。脱贫攻坚不能简单地给钱给物,关键要重构‘造血功能,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的‘基因。”乡长李炎明告诉记者。实施精准扶贫以来,高洲乡已经成立苍下村荣祥专业合作社、黄沙村高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下湾村农富合作社、小背村华华果业基地等近10个特色种养合作社,产业扶贫风生水起。
徜徉油菜花海,望着那充满朝气的黄色,让人充满希望。有了信心和志氣,相信再困难的贫困户,也会解开贫困的枷锁,日子过得一年更比一年好。(转自江西日报)
[作者简介]
骆辉,江西日报记者。
■责任编辑:邵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