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有声阅读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

    汪琳 谢莎

    【摘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网络出版悄然而生。作为少儿出版主力军的儿童文学出现了新的出版形式——有声阅读APP。“宝贝听听”正是这样一款移动有声阅读产品,它回归文学最初“声音—听”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模式,借助移动设备的技术进步,克服之前有声阅读出版的缺陷,注重内容的场景化设计和产品的生态系统打造,成为儿童文学移动网络出版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儿童文学;声音—听;移动;场景化;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汪琳,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谢莎,安徽大学出版社。

    面对数字出版的冲击,少儿出版行业因其读者对象的低龄化,公认在较长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传统图书的出版优势。前些年一些少儿出版企业有始无终的数字化尝试和近些年纸质图书的升温似乎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近年来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具有前瞻性的少儿出版企业悄悄开始了另一轮数字出版的尝试——有声阅读APP。

    与第一波少儿出版数字化的有始无终不同,APP产品尽管起步较晚,但借助技术进步,以细分市场为前提,通过准确的用户定位,注重内容场景化的表达,在用户黏度和市场占有率上都有不俗的表现。“悟空识字”“魔力小孩”“宝贝听听”等APP成为不少家庭新宠,证明了移动网络出版在少儿出版行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毕竟,使用的便捷、表现形式的生动活泼是其他出版形式望尘莫及的。5岁孩子在识字启蒙时,更乐意接受“悟空识字”而不是识字大卡。“悟空识字”寓教于乐的分步教学将科学的教育方式贯穿其中,比识字大卡要专业、有效得多。随着技术进步和显示屏的改进,移动网络出版将可能成为少儿出版的主力军。

    少儿出版内容丰富,包括科普、识字、艺术启蒙、儿童文学等诸多种类,相应地,有声阅读APP根据不同的内容有多种不同形式。本文仅以少儿出版中的儿童文学为突破口,以“宝贝听听”为例,试论少儿移动网络出版一二。

    一、声音让儿童文学返璞归真

    “宝贝听听”是一款以有声故事和儿歌为主要内容的APP产品。诗歌和故事是文学这个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少儿出版细分市场中,儿童文学占据比重最大。2015年,在少儿细分类的码洋构成方面,儿童文学类占44.09%,在网店当中占33.78%;在地面店卖得最好的100种书中,儿童文学占了83个席位。网店最畅销的100种少儿图书中,儿童文学类占了44个席位[1]。

    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文学的最初形式都是民间口头文学。希腊《荷马史诗》、中国《诗经》的源头都是民间传说和民歌,即使是中国出现较晚的以故事见长的文学体裁——小说也脱胎于说话艺术。所以,声音是文学最初的承载形式,只是后来出现的文字、造纸术等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写在纸上的文字更加容易传播。因此,以“声音—听”为主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变为以“文字—看”为主的案头文学形式。

    对儿童文学来说,尤其是幼儿启蒙时期的儿童文学,以抽象文字为主的表达并不是有效的传播方式。人们很早便发现生动有趣的图画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是儿童文学启蒙和艺术启蒙非常有益的形式。因此,以图画为主的绘本在国内外业界长盛不衰。在美国,出版于1928年的《一百万只猫》被认为是第一本“真正的绘本”,为20世纪30年代的“绘本黄金期”拉开序幕。在国内,随着80后父母的大量出现,绘本在儿童启蒙阅读阶段逐渐受到重视。不少专注少儿出版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图画书的出版。大量西方经典绘本被引入的同时,原创绘本的质量和数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绘本依然是基于“看”这种接受方式的文学表达、出版和传播。

    实际上,以声音为主的文学表现形式从来没有消失过,说书、相声、戏剧等艺术形式无一不具有文学的特质。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样的文学和人生启蒙场景一直都存在,只是由于技术原因,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声音”无法得以保存和复制,这样的启蒙场景一直是极度私人化的。

    诚然,目前的技术进步使得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的复制和传播都不在话下,但过多的手段也给出版带来了新的困扰——面对数字出版眼花缭乱的表现形式,我们不知何种形式更适合内容的表达,似乎越是花样百出,越能符合数字出版的概念。于是,很多电子读物和期刊都使劲往多媒体、动画、互动上靠,似乎没有了它们,就够不上数字出版。文学在读者接受中意味着想象和再创造,当多媒体出版形式像电视一样占据了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文学与电视还有什么区别?技术进步为出版带来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选择所有的形式。

    不管是对纸质出版的专注和坚持,还是对数字出版形式的过度追求,大多数的少儿出版都忽视了另一种儿童文学的表达方式——纯粹的声音。追溯文学最初的表达方式和人生最初的文学启蒙场景,声音让儿童文学回归故事本身。相对于动画和影像,无具象的声音比文字和图画更能让孩子放飞想象力,充分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著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就说过,他从小是“用耳朵阅读”的[2]。

    二、移动为有声出版带来新契机

    其实,不管是声音出版还是移动出版,在出版领域都不算新概念。电子音像时代,唱片、光盘、磁带风靡一时,创造过出版业的辉煌。随身听、CD机可以说是最初的“移动终端”,这个时期的电子音像出版就曾涉猎儿童文学的有声阅读。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音频资源更加丰富,MP3、MP4成为新的声音载体,各类音频网站也不乏以儿童为受众的数字资源网站,“贝瓦儿歌”等便是最初基于PC端的少儿有声互联网出版。利用声音的复制和传播再现讲故事的场景,上述出版形式早已尝试。那么,如今的有声阅读APP何以与众不同?

    不管是音像制品还是资源网站,它们的阅读或接收方式都受到时间、空间、阅读能力、家长素质、终端普及等方面的制约,这些不足为移动网络出版留出了可发展的巨大空间。第一,无论是随身听、CD机还是MP3、MP4,都不是生活必需品。第二,非联网状态的移动载体在内容的承载量上都有一定限度,无法提供适合多种需要的海量资源和资源的自动更新。第三,很多人将基于PC端的第一波少儿数字出版尝试的失败归结于技术跟不上、资源更新缓慢。这些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少儿出版特殊的对象群体。基于PC端的数字出版形式与读者的应用场景无法有效结合,与低龄受众互动困难,用户黏度不高。“在这三四年间,一度出现的一大批儿童文学网站,曾几何时,已悄然消失……就连高居榜首的‘郑渊洁网站似乎也难以为继,已经很久没有新内容了。”[3]第一波少儿出版网站倒闭的原因一是家长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认为孩子上网缺乏自控力和鉴别力;二是使用电脑需要一定的技巧,对低龄的孩子来说有一定困难。低龄儿童对PC端数字出版产品的使用必须依靠家长的帮助,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在线互动这一环节,孩子很难真正参与。即使有互动,也多是家长偶尔代劳。这也造成用户活跃度和黏度不高。

    “宝贝听听”大受欢迎证明了儿童文学在移动有声领域存在巨大发展空间。“宝贝听听”从起步至今只有短短的4年,在安卓手机端应用宝的下载量已达1000多万人次,号称“2000万家庭推荐的儿童教育APP”。基于移动终端的有声阅读APP在出现时机上正合时宜: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移动终端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生活、社交的必需品,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也进一步提升。与之前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同,如今的家长认识到网络在孩子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必不可少,“触网”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如何引导。此外,移动有声阅读APP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第一波少儿出版网站的不足:(1)有声阅读可以使孩子避免长时间盯着屏幕,减少电子设备的辐射;(2)移动终端触摸式的使用方式使得低龄儿童的上网变得简单;(3)手机、平板的拍照和录音功能有利于孩子直接参与网络互动,提升用户的活跃度和黏度。

    三、移动有声APP的场景化和生态系统打造

    家长接受度的提升、移动终端的技术进步使移动有声APP占尽了天时地利,但场景化的内容设计和儿童文学出版生态系统的营造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场景化和生态系统是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最大的区别,这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其重要。这两个概念在“宝贝听听”中都有突出的表现。

    1.场景化的内容设计

    “场景化数字内容产品,是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用户需求分析定义出来,在某种特定场景下用户所需要的数字内容服务,及其对内容服务所需涵盖或提供的功能服务产品。”[4]内容本身的策划必须根据市场分析、受众定位等确定,就此而言,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并无二致。不同的地方在于,数字出版能够根据各类应用场景的需要,采用更为合适的表现形式来优化对内容的表达和设计。我国有4亿左右的少年儿童,他们的启蒙和成长离不开故事,但多数家长都碰到过这样的场景:孩子很想听故事,缠着家长讲故事或者念书,但纸质图书的阅读和PC的使用都需要家长在场,因此无法满足这一应用场景需要,而基于移动终端的有声阅读形式却可以实现。3岁左右的低龄儿童就可在任何时间自主地使用智能手机选择有声故事,而且有声阅读的形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儿童视力,基本不需要父母的监督和控制。

    孩子对有声阅读的需求可以根据起床、睡前、路上、节日、年龄等划分为若干小场景。为符合这些场景的需要,音频资源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工、分类和优化:起床时间安排活泼欢快的儿歌;睡前安排轻柔舒缓的睡前故事;上学路上孩子在车里还可以听一段课文朗诵,进行复习或者预习;节日前后推出与节日相关的故事传说。尽管分级阅读常有争议,但总体而言,根据年龄特点对内容进行加工和优化,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西游记》的故事为例,“宝贝听听”中至少有6个不同版本,每个版本根据不同年龄层的儿童特点和有声阅读的特点对原著进行改造:《小悟空》的歌谣形式适合低幼龄儿童;“凯叔讲故事”的版本则适合年龄略大一点的孩子;第二城子主播的版本更容易被10岁以上的儿童接受。

    此外,内容的场景化还体现在有声阅读的环节设计上。“宝贝听听”中的不少有声阅读将任务、诗歌朗诵等穿插在故事之中或附在故事之后,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原本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变为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

    2.打造儿童文学移动有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既具有丰富性和系统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宝贝听听”打造的儿童文学移动有声阅读亦有生态系统的特征。

    (1)相对独立性。儿童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对象群体,他们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也具有可塑性强、辨识能力差的特点。相对其他专业出版而言,少儿出版看似简单,实则对内容和受众特点的把握要求更高。优质的少儿出版物不仅要收起一副严肃刻板的“家长脸”以儿童为本位,也不能缺乏对儿童的正面引导,必须最大限度地剔除可能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内容,警惕为了追求市场效益的一味迎合。相对“喜马拉雅FM”将多类有声出版一锅烩的特点,“宝贝听听”则专注于少儿有声阅读领域。这种相对独立性使得“宝贝听听”具有了专业性:它不仅能有效屏蔽成人化内容对孩子造成的干扰,而且在内容选择、分类、使用等方面更加丰富和专业。相对独立自成系统的儿童专业APP让家长更为放心。

    (2)丰富性。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出版类型尽管存在竞争,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数字出版应为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实现多种出版形态的整合。第一,内容的丰富。“宝贝听听”以故事为主,同时也有儿歌、国学、育儿、科普知识、安全常识、基础教育等内容资源;以音频资源为主,也有动画、视频、文字、游戏等形式各异的资源类型。内容的丰富从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孩子和家长多样化的需求,增加了用户的黏度。第二,出版形态的丰富。正如传统出版不应将数字出版视为洪水猛兽一样,数字出版看传统出版也不应“分外眼红”。尽管数字出版前景喜人,但并不意味着传统出版将会彻底退出市场。尤其是当下,少儿出版传统图书仍具有很大竞争力,人们的消费习惯仍然以传统纸质图书的消费为主,数字资源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因此,诸多数字出版产品都存在盈利模式的问题。尽管他们聚集了大量用户,但这些用户很难产生实际消费。“宝贝听听”绝大多数在线资源都是免费的,但在很多有声阅读中会有对相应传统出版物的介绍和购买指导,这种方式将数量巨大的忠实用户转化为传统出版潜在的消费者。有声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比当当的图书介绍和评论更能说服家长产生购买动力。而孩子在有声阅读和纸质图书的对比中接受文学启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事情。“宝贝听听”这种将传统出版引入数字出版,将多种出版形态有效结合的方式值得学习。第三,出版主体的多样化。“宝贝听听”集成了一大批广受儿童喜欢的公众号、个人电台等自媒体形式,如“凯叔讲故事”“图豆讲故事”“秋木叔叔讲故事”等。出版主体的多样化不仅使“宝贝听听”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海量资源的聚集,而且风格迥异的自媒体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如果说相对独立性使得“宝贝听听”更加专业,那么丰富性则源于“宝贝听听”的开放性,而开放性正是互联网思维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宝贝听听”也是一个以儿童文学有声阅读为突破口的少儿出版移动运营平台,意味着移动网络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形式革新。

    [1]蒋艳平.2015少儿出版热点及趋势分析报告[EB/OL] . http://www.cptoday.cn/news/detail/717.

    [2]莫言.用耳朵阅读[J] .秘书工作.2013(7).

    [3]陈昕.网络儿童文学原生态[J] .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4]陈嫦娥.心声音频馆——基于移动互联环境下的场景化数字内容产品出版探讨[J] .出版广角,2014(10).

相关文章!
  • 媒体转型须突破“管理短板”

    除了技术、资本、传播渠道,传统媒体转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管理。在讲求创意和速度的互联网时代,管理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向管理要效益”,而

  • 未来纸媒的出路

    极其强势地位的品牌纸媒往数字化转型成功,纸媒发行量下降,数字化产品增长。英国《金融时报》在60万的收费产品中,数字化产品已超过纸质版

  • 扬帆奋进正其时 贝贝特“花”开

    近年来,以学术人文、珍稀文献出版异军突起,塑造多个全国知名出版品牌,创造了业界称道的“广西师大社模式”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