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民生新闻
杜佳
【摘 要】2004年4月,重庆电视台开播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天天630》。近十年来,这档时长为90分钟的新闻节目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庆地区影响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通过对《天天630》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与之类似的电视民生新闻具有以民为本、服务民众、受民关注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表现出内容较为琐碎,易流于世俗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继续走“亲民”路线,但同时也要避免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谷。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天天630》 三贴近 以民为本
一、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
1943年,陆定一先生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新闻做出了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①这一定义强调了事实和报道之间的联系,却忽略了另一传播要素——受众。随着传播学理论研究的由浅入深,我国的传播模式也逐渐呈现出“受众本位”的发展趋势,民生新闻正是这种趋势的有力体现,它的出现把受众的位置摆在了更高处。
在我国,民生新闻发轫于报刊。最早提出“民生新闻”口号的是创办于2001年的《晶报》。这份都市报当时明确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到目前为止,民生新闻还只是业界的一种提法,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尚无确切定论。那么,电视民生新闻到底源起何时?学界一般把2002年江苏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作为国内电视民生新闻时代的自觉阶段。作为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四五年间,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像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还有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等等,一股热烈的“民生”浪潮在全国席卷蔓延。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大胆地突破了“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②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观众不再是电视机前的傀儡,而是能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
二、《天天630》的“民本”思想
重庆本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天天630》以“守望社会、舆论监督”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作为实践标准,自开办以来始终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由此深得重庆老百姓的喜爱和信赖。节目开播后仅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即实现了收视翻番,并在此后一直保持高位,成为重庆地区最受市民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节目践行的“贴近原则”来自于中央:新闻报道要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③“贴近群众就要观注民众,服务民众就是关心民众。”它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优势。
1、与民互动,以小见大
“天天630,贴近老百姓”是《天天630》节目的定位语和宣传词。这句话不仅为重庆市民所熟悉,而且也是他们对《天天630》的客观评价和由衷赞叹。200多万重庆市民已逐渐把在傍晚收看《天天630》作为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天630》也由一个新闻节目演进成了一种生活现象、一种市民现象甚至一种社会现象。
节目的新闻线索大部分来自人民群众:一般先由群众反映情况、提供线索,再由记者对新闻线索进行价值判断,通过主编审核后再实际采访。目前,《天天630》有热线电话9部,配备15名接线员,每天接到各种线索、投诉近1000个。
在报道中,《天天630》尽力做到“让事实说话”,虽然是帮人民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但绝不“居高临下”地做“救世主”。所以,尽管它对社会的批评报道较多、监督力度较大,却并没给人盛气凌人的印象,很好地体现了节目“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风格与宗旨。
2、舆论监督贯穿始终
《天天630》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始终坚持以“客观的报道、公正的评价、善意的取向、建设性的态度”为基本原则,节目的新闻报道在为人民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对相关部门、公众人物、公共事件等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8年,对于大足县车管所乱收费,车管所领导被撤职等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09年10月,报道了綦江县马家坡廉租房的居民入住一年多,天然气却迟迟不通的新闻,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及时解决了廉租房居民们的用气问题;2010年12月,报道了康福德高驾校违规操作、涉嫌作假,身在其中的市民经新闻了解情况后,纷纷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2011年12月,新闻《罚款随意变如此执法违法》报道了某区交警违规执法,直指“交通执法不能如此随意”,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和有关部门的关注;2012年11月,报道了武隆县汽车站综合楼电梯从交房起就问题不断到现在主机报废,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的新闻,呼吁相关部门重视与整改。
从以上事例可以窥见,《天天630》在实际运作中一直与人民并肩,作为人民的喉舌,将舆论监督贯穿始终,对公共权力、政府职能部门实行监督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指出:“对舆论监督的报道,《天天630》努力促进问题和矛盾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不渲染、炒作。有的舆论监督报道力求从正面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不少报道都较好地体现了客观与适度的原则,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化解矛盾和促进问题的解决。”④
3、正面报道,牵动民心
《天天630》始终致力于宣传包括:“守法、公平、互助、爱心、奋斗”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探索新形式和新样态来凸显正面报道。《天天630》大量报道了反映人民群众“阳光温馨欢乐”的相关新闻,并着力打造了三个体现“阳光温馨欢乐”的特色栏目:《重庆好心人》、《我的亲情故事》以及《请让我来帮助你》。此类正面报道的推出既扩大了节目影响力,也让群众与节目贴得更紧。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节目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蕴含其间,达到了极佳的正面宣传效果。
4、公益活动,贴近群众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益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十分有利于媒体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媒体与社会的联动。《天天630》节目开播以来,于不同阶段推出了《天天630春来进社区》、《梦在深秋爱相随》、《我们是一家人》以及《我想有个家》、《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等大型公益社会活动。尤其是2010年的大型公益活动《我想有个家》和2011年《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0年,《天天630》联合重庆李家沱福利院开展了“我想有个家”大型公益活动,为孩子们在社会上选拔合适的“爱心父母”入住福利院,并全程跟踪报道,直至系列节目播出完毕,市民的关注热情依旧高涨。2011年春节前后,《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的大型公益活动启动,节目围绕关注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及给他们献爱心为中心积极展开报道,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想有个家》、《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系列节目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对打造节目品牌、推动节目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电视民生新闻显露的不足
电视民生新闻给各级电视台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各级电视台的亮点和看点。民生新闻的火爆异常,使得全国各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一时间段播出的盛况已是到处可见;同时,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且有扩大的趋势。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升,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电视民生新闻更重要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民生新闻在很长时间是关注电视观众的心态,从最初的一些猎奇、好奇的心态转向了审视,观众和民生新闻在一起成长。早期一起车祸还能吸引大家的话,七年以后观众可能对这种新闻产生厌烦。”⑤《南京零距离》制片人周炎这样分析。
节目取材和播报方式软化,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定位是基于“民本”的思想,但取材软化不等于在选材的时候没有要求,而“以民为本”也不等于一味地迎合民众的趣味。以《天天630》为例,节目曾报道过一家门市的小猫在玩耍中踩到电话的免提键,然后再按到重拨键,将电话打到主人的手机上这样一则新闻。当然,这类趣闻也是平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但选取如此琐碎并毫无代表性的题材并非明智之举。
电视民生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决定了其“软”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软”的尺度,将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俗。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凶杀、婚外情等题材,盲目满足受众简单娱乐心理,只会逐渐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天天630》节目也曾多次报道过少年聚众斗殴、怀孕花季少女、骗财骗婚陷阱等,此类新闻的出发点本应是帮助、提醒民众;但类似事件重复播出,只过多地关注表面现象,在报道中为了使新闻“好看”,不加思考地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窥视欲望,而淡化了结果,忽视了影响。
结语
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常常被民众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要归功于其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发挥其优势,继续走“亲民”路线,践行“三贴近“原则,以民为本、服务大众。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挖掘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描绘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生活风貌中呈现当今社会的全景图。
与此同时,面对同质化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要竭力打造节目的形象品牌,在进行自身形象包装及宣传时,应当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力求精当、独特、使人过目不忘。在选材的时候,除了考虑与百姓的贴近性,也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凸显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选题的公共服务性,彰显和谐的媒体生态,呈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打断电视民生新闻向市井化、媚俗化方向滑落的歧途,这是电视民生新闻首要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的发展,相信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成长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2001
②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2008
③赵中颉,《广电时空》[J].《新闻界》,2005(2)
④武兴芳、江耀进,《民生新闻新闻模式全攻略(下)》[J].《中国广播影视》,2006(1)
⑤黄宁,《电视民生新闻:隐忧与改进》[J].《视听天地》,2006(2)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摘 要】2004年4月,重庆电视台开播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天天630》。近十年来,这档时长为90分钟的新闻节目创造出较好的社会效益,成为重庆地区影响力最强的电视节目之一。通过对《天天630》节目进行内容分析,发现与之类似的电视民生新闻具有以民为本、服务民众、受民关注的特点和优势;同时也表现出内容较为琐碎,易流于世俗的不足。通过综合分析,笔者认为,电视民生新闻应该继续走“亲民”路线,但同时也要避免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谷。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 《天天630》 三贴近 以民为本
一、电视民生新闻产生的背景
1943年,陆定一先生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新闻做出了定义: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①这一定义强调了事实和报道之间的联系,却忽略了另一传播要素——受众。随着传播学理论研究的由浅入深,我国的传播模式也逐渐呈现出“受众本位”的发展趋势,民生新闻正是这种趋势的有力体现,它的出现把受众的位置摆在了更高处。
在我国,民生新闻发轫于报刊。最早提出“民生新闻”口号的是创办于2001年的《晶报》。这份都市报当时明确宣称“以民生新闻为特色”。到目前为止,民生新闻还只是业界的一种提法,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尚无确切定论。那么,电视民生新闻到底源起何时?学界一般把2002年江苏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作为国内电视民生新闻时代的自觉阶段。作为一档日播类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一经推出即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此后四五年间,各地方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像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成都电视台的《成都全接触》还有重庆电视台的《天天630》等等,一股热烈的“民生”浪潮在全国席卷蔓延。电视民生新闻的出现,大胆地突破了“我播你看”的基本模式,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②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观众不再是电视机前的傀儡,而是能主动地参与到传播活动中。
二、《天天630》的“民本”思想
重庆本土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天天630》以“守望社会、舆论监督”作为核心竞争力,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作为实践标准,自开办以来始终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由此深得重庆老百姓的喜爱和信赖。节目开播后仅用了短短四个月时间,即实现了收视翻番,并在此后一直保持高位,成为重庆地区最受市民欢迎的电视新闻节目之一。节目践行的“贴近原则”来自于中央:新闻报道要遵循“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三贴近”原则。③“贴近群众就要观注民众,服务民众就是关心民众。”它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优势。
1、与民互动,以小见大
“天天630,贴近老百姓”是《天天630》节目的定位语和宣传词。这句话不仅为重庆市民所熟悉,而且也是他们对《天天630》的客观评价和由衷赞叹。200多万重庆市民已逐渐把在傍晚收看《天天630》作为了日常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天天630》也由一个新闻节目演进成了一种生活现象、一种市民现象甚至一种社会现象。
节目的新闻线索大部分来自人民群众:一般先由群众反映情况、提供线索,再由记者对新闻线索进行价值判断,通过主编审核后再实际采访。目前,《天天630》有热线电话9部,配备15名接线员,每天接到各种线索、投诉近1000个。
在报道中,《天天630》尽力做到“让事实说话”,虽然是帮人民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但绝不“居高临下”地做“救世主”。所以,尽管它对社会的批评报道较多、监督力度较大,却并没给人盛气凌人的印象,很好地体现了节目“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的风格与宗旨。
2、舆论监督贯穿始终
《天天630》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始终坚持以“客观的报道、公正的评价、善意的取向、建设性的态度”为基本原则,节目的新闻报道在为人民群众反映情况、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对相关部门、公众人物、公共事件等进行舆论监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08年,对于大足县车管所乱收费,车管所领导被撤职等报道,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2009年10月,报道了綦江县马家坡廉租房的居民入住一年多,天然气却迟迟不通的新闻,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及时解决了廉租房居民们的用气问题;2010年12月,报道了康福德高驾校违规操作、涉嫌作假,身在其中的市民经新闻了解情况后,纷纷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己的利益;2011年12月,新闻《罚款随意变如此执法违法》报道了某区交警违规执法,直指“交通执法不能如此随意”,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和有关部门的关注;2012年11月,报道了武隆县汽车站综合楼电梯从交房起就问题不断到现在主机报废,给市民带来极大不便的新闻,呼吁相关部门重视与整改。
从以上事例可以窥见,《天天630》在实际运作中一直与人民并肩,作为人民的喉舌,将舆论监督贯穿始终,对公共权力、政府职能部门实行监督的事例更是不胜枚举。中宣部新闻局在《新闻阅评》中指出:“对舆论监督的报道,《天天630》努力促进问题和矛盾向积极的方面转化,不渲染、炒作。有的舆论监督报道力求从正面进行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不少报道都较好地体现了客观与适度的原则,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有利于化解矛盾和促进问题的解决。”④
3、正面报道,牵动民心
《天天630》始终致力于宣传包括:“守法、公平、互助、爱心、奋斗”等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探索新形式和新样态来凸显正面报道。《天天630》大量报道了反映人民群众“阳光温馨欢乐”的相关新闻,并着力打造了三个体现“阳光温馨欢乐”的特色栏目:《重庆好心人》、《我的亲情故事》以及《请让我来帮助你》。此类正面报道的推出既扩大了节目影响力,也让群众与节目贴得更紧。通过一个个感人故事,节目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蕴含其间,达到了极佳的正面宣传效果。
4、公益活动,贴近群众
随着社会的进步,公益活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十分有利于媒体整合多种资源,形成媒体与社会的联动。《天天630》节目开播以来,于不同阶段推出了《天天630春来进社区》、《梦在深秋爱相随》、《我们是一家人》以及《我想有个家》、《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等大型公益社会活动。尤其是2010年的大型公益活动《我想有个家》和2011年《冬日阳光·温暖你我》,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0年,《天天630》联合重庆李家沱福利院开展了“我想有个家”大型公益活动,为孩子们在社会上选拔合适的“爱心父母”入住福利院,并全程跟踪报道,直至系列节目播出完毕,市民的关注热情依旧高涨。2011年春节前后,《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的大型公益活动启动,节目围绕关注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及给他们献爱心为中心积极展开报道,得到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我想有个家》、《冬日阳光·温暖你我》系列节目的报道,在社会上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对打造节目品牌、推动节目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电视民生新闻显露的不足
电视民生新闻给各级电视台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成为各级电视台的亮点和看点。民生新闻的火爆异常,使得全国各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同一时间段播出的盛况已是到处可见;同时,电视民生新闻在全国的同质化竞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且有扩大的趋势。随着新闻实践的深入,大众的审美需求也随之提升,在他们审视的目光下,电视民生新闻更重要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显露出来。
“民生新闻在很长时间是关注电视观众的心态,从最初的一些猎奇、好奇的心态转向了审视,观众和民生新闻在一起成长。早期一起车祸还能吸引大家的话,七年以后观众可能对这种新闻产生厌烦。”⑤《南京零距离》制片人周炎这样分析。
节目取材和播报方式软化,以民众的需求为中心定位是基于“民本”的思想,但取材软化不等于在选材的时候没有要求,而“以民为本”也不等于一味地迎合民众的趣味。以《天天630》为例,节目曾报道过一家门市的小猫在玩耍中踩到电话的免提键,然后再按到重拨键,将电话打到主人的手机上这样一则新闻。当然,这类趣闻也是平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但选取如此琐碎并毫无代表性的题材并非明智之举。
电视民生新闻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决定了其“软”的表达方式。但如果把握不好“软”的尺度,将很容易在内容的选择或角度的选取上滑向低俗。为吸引观众眼球,对暴力、色情事件趋之若鹜,热衷于跟踪报道凶杀、婚外情等题材,盲目满足受众简单娱乐心理,只会逐渐出现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天天630》节目也曾多次报道过少年聚众斗殴、怀孕花季少女、骗财骗婚陷阱等,此类新闻的出发点本应是帮助、提醒民众;但类似事件重复播出,只过多地关注表面现象,在报道中为了使新闻“好看”,不加思考地迎合观众猎奇心理、窥视欲望,而淡化了结果,忽视了影响。
结语
以电视民生新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常常被民众称作“老百姓自己的新闻”,这要归功于其服务民众的价值理念。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发挥其优势,继续走“亲民”路线,践行“三贴近“原则,以民为本、服务大众。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挖掘重大的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描绘百姓的生活状态、生活矛盾、生活风貌中呈现当今社会的全景图。
与此同时,面对同质化竞争,电视民生新闻要竭力打造节目的形象品牌,在进行自身形象包装及宣传时,应当合理规划,准确定位,力求精当、独特、使人过目不忘。在选材的时候,除了考虑与百姓的贴近性,也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的事件进行报道。
凸显电视民生新闻报道选题的公共服务性,彰显和谐的媒体生态,呈现正确的舆论引导,从而打断电视民生新闻向市井化、媚俗化方向滑落的歧途,这是电视民生新闻首要关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媒介的发展,相信电视民生新闻在不断成长中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发展成为新闻报道的主流之一。□
参考文献
①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2001
②侯迎忠:《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传媒大学,2008
③赵中颉,《广电时空》[J].《新闻界》,2005(2)
④武兴芳、江耀进,《民生新闻新闻模式全攻略(下)》[J].《中国广播影视》,2006(1)
⑤黄宁,《电视民生新闻:隐忧与改进》[J].《视听天地》,2006(2)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