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刘 占
【摘要】对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笔者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提出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感悟等三个方面入手,逐渐形成学生的写作个性。
【关键词】写作教学 个性化写作 道德情操 感悟生活
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真正做到表现自我、张扬自我、放飞自己的个性,那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当中,教师应着手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基础
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也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但是在平时批阅作文时,我们会发现作文中存在着“人品和文品背离”的现象。例如:学生在作文中大谈特谈奉献、宽容、诚信等等,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虚伪、失信的行为却并不鲜见。这种现象,要引起我们教师的充分重视。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应该是现实生活中的本我。因此,要在作文中表现个性,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格。
1.求真
“言为心声”,真情是作文的生命。学生只有写出真实的自我,写出自己对人生真实的感受,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反之,如果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那么写出来的东西就像一具无血无肉更无灵魂的“木乃伊”。但作文的求真,也绝不是要求你作文时一笔一画描摹“真人真事”,它应该是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是健康人格和灵魂的外在释放。
2.求善
善,即美好的人生目标和价值取向。现在不少学生在作文里通篇发牢骚来宣泄愤懑,缺少一种昂扬积极的进取心态。他们悲叹人生寂寞,感慨社会黑暗,泣诉命运多舛,给人一种前途渺茫、无可奈何的冰冷感觉。为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追求善的东西,让他们意识到阴暗、卑鄙的社会现象虽然存在,但它们仅仅是社会生活的支流。我们如果敞开胸怀看世界,就能够感受到充满朝气、欣欣向荣的气息。
3.求美
一篇真正的好文章,一篇健康的作文,离不开对美的追求。唯有求美,文章才能感动人,才能成为赏心悦目的“美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语言的取舍,从深层探究,在于审美心理。现代中学生作文中,新词汇、新句式伴着他们跳跃的新思想向我们传递着时代气息,这是可喜的。然而也存在着对词语不加区分的“套用、滥用”甚至“杜撰”,使用一些污言秽语,表现出现代中学生心理的稚嫩,审美的偏差。为此,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文练习中,不仅仅要体现真情实感,更要用笔写出生活中的真善美来。
二、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重要条件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同样道理,我们要在文章中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视野开阔,以深厚的阅历和渊博的知识为后盾。要拓宽文化视野,必须做到:
首先要融入生活。我们知道,作文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观察人生。在生活中感悟真、善、美,再用手中的笔艺术地表现出来。例如,在我们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不让学生急着看课文,而是先给他们讲一些有关史铁生的故事及他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仔细品味他的生活,就在学生对他产生敬佩的时候,再让他们回归文本仔细品读课文,学生就会发现作者在文中所选的材料都是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事情,也正是这些小事情使作者从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母爱的伟大,创作出感人的作品。所以,我鼓励我的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善美,抒写真善美,放飞自己的个性。这样,学生懂得了作文素材就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在生活中写作。
其次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活书。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精神宝藏,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各种信息材料,让他们能够从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为此,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多阅读些名著、报纸、杂志等,开辟阅读园地,制订一套可行的阅读计划。阅读时,要求做好读书笔记,坚持写日记或周记等,可不论体裁,不计形式,有感即发,随想随写,以培养学生自主作文的良好习惯,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将来应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培养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探索是培养个性化写作的关键
如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那么,写作就是创造人生,展示生命个性的一种表现手段。
首先,我们要激活学生的灵感。灵感是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头脑中固有信息和新信息的碰撞,经过选择、组合、加工、优化,从而找到信息之间新的联系。就中学生作文而言,作文的创新,常常来自灵感。创新并不要求社会上无而我独有,只要是在同龄人中这种感悟具有率先意识,就值得鼓励,就可以称之为“创新意识”。灵感是思维的火花,稍纵即逝,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捕捉和把握。灵感来源于“与时俱进”的时代潮流,突现于“创新和思考”的理念之中。只有这样,个性的光辉才能在作文中闪耀。
其次,我们应该用逆向思维来解剖生活,找到生活的亮点。不少学生认为,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因此,无法激起他们的生活激情和创作欲望。其实,如果我们用心去看自己的生活,看周围所发生的事情,就会有意外的惊喜。我们可以通过对传统思维的反思,用发展的眼光,写出事物由“旧”转“新”的变化,或者将假象与真相区分开来,还假为真,意识到假象不都是消极的,假象也是一种现象,也是本质的反映。其实,逆向思维并不是故作姿态的逆反心理,更不是盲目的“对着干”。它要求我们从生活出发来思考问题,看到偶然中有必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在逆向思维过程中,完成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作者简介:刘占,河北省康保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