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领孩子心怀感恩
鹿崇涛
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恩惠表示感激”。说白了,就是“知恩、报恩”。最近观摩三年级综合实践课“感恩父母”。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用事例说一说爸妈对自己的爱”,学生却坦言“生活中没注意到父母之爱”。致使教学一度陷入尴尬。孩子不懂感恩谁之过?人与人之间,若一方习惯了另一方的付出,往往会视之为理所当然。因此当孩子缺乏感恩之心时,我们不宜肤浅指责,而应深刻自省。
一、家庭教育最关键
记得我家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就常教导他“见到熟人一定要主动招呼”,并培养他判断对方年龄,男士可称爷爷、大大或叔叔,女士可称奶奶或阿姨……步出家门,当孩子主动与人打招呼,我们积极回应,以助他树立信心、积累经验。如此“提出任务要求—明确要领缘由—期待积极行为—正面激励放大”良性循环,孩子也就渐渐养成“与熟人主动招呼”的习惯。
感恩是美德,也是一种能力和习惯。引领孩子学会感恩,就是教会他们懂得尊重他人,具化为行动,则首先是学会说“谢谢”。作为家长,须谨记“感恩之心萌生于感恩的环境中”:一要率先垂范,相信身教重于言教;二要善于正面激励,坚信好孩子、好习惯是智慧赏识的结果。
二、学校教育很重要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当前学校感恩教育不乏内容,缺的确是有效形式。君不见,学生“二十四孝”耳熟能详,《三字经》《弟子规》等熟读能诵,却鲜见于生活中主动践行。何哉?我以为,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少了现实参照,缺了行动督导,以致使学生误认为读书和践行是两码事。
教导学生心怀感恩,就要让其先学会知恩,懂得父母养育之恩、师长教诲之恩、亲友协助之恩、祖国守护之恩……感恩教育要入脑入心,进而催生行动,教师须把握两点:一是身体力行,诲人不倦,启蒙学生的真善美意识,在班级乃至校内创生一个感恩场,促使学生置身感恩漩涡而不能自已;二是家校合作,互通有无,随时砥砺、发现和放大孩子的感恩善举。
三、社会才是“大考场”
家庭感恩、学校感恩,终极指向是孩子的社会应用。为防止学生在家、在校表现良好,转衔社会时因羞怯、惰性等原因而出现畏缩心理,就须在行动中唤醒孩子的感恩意志与心灵,力避不良现象侵扰。
例如应邀参加朋友家庭聚会,或让孩子去领取快递包裹,行前可引领他(她)留意待人接物要领:怎样与人招呼,离开时如何致谢等;事后再对孩子表现作评析……如此坚持不懈,能力、习惯自成!
古人云:“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感恩教育,我们应做、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特殊教育学校,济宁, 277699)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