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杂音”

李红祥
“杂音”,是指不合拍、不协调的声音。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杂音”,有时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妨碍教学的顺利实施,使课堂难以驾驭;有时会激活思维,诱发奇想,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形成有趣探究的教学高潮,生成教学的新亮点。科学甄别杂音,使之趋利避害,有助于培养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新型人才,有助于生成和谐课堂、有效课堂,有助于教师教学素养的发展和教学机智的提升。
一、善待自主学习时的杂音
一个人要有所进步和有所建树,就必须知道怎样去自主学习。作为一名小学生,应初步知晓自主学习的途径,如预习、复习、自主阅读、独立分析等,而出现在其中的杂音就必然有着不同的背景。作为教师,必须静思杂音的成因,把握住杂音的内涵,掌控好杂音的走向。
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安排学生事先观察钟面,了解生活中时间的表述,寻找生活中的时间运用等活动。课始引导学生交流。
生1:我们的钟面上有数字1~12。
生2:时针一天要走过两圈。白天走一圈,夜里也走一圈。
生3:太阳升起和落下,月亮出来和消失,一天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过,我们要好好珍惜。
因为组织教学放得开,汇报反馈中的“杂音”必然会增多,很显然第三位学生的思想走得较远些。如何辨别“杂音”,因势利导,促使教学顺利开展,保证教学的有序和有效?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驾驭课堂,实施有效的调控。虽然第三位学生的回答有点杂乱,但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感悟中的正确之处,日出日落自然规律的存在、白天黑夜的交替、珍惜时间的感叹等都是教学的潜在因素,是我们要逐步渗透的知识。
二、善待实践操作时的杂音
在数学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要充分激活学生的体验欲望,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探究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审视知识的来源,有效地探索数学的内部规律和原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理解生活中的现象,有机利用生活资源学习数学,增长才智。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活动。
生1: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是。我可以把它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
生3:不对,我们应该看它有没有对称轴。
生2:剪开的线不是对称轴吗?
(其余学生不知如何应对)
师:你的理解看似有道理,我们再拿它同正方形比较一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生4:我知道了,轴对称图形是不可以剪开后再来研究它们能不能完全重合的,而是研究沿直线对折后直线两边的图形能不能完全重合。它们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图形,只能看到一个图形……
从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杂音”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扼杀学生的异想天开、扑灭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子中,教师充分利用“杂音”因势利导,深究轴对称图形的本质要义,让学生学会探究把握概念原理的本质。在深入学习活动中给学生打开创新的智慧之门,让学生体味数学的无穷奥妙,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
三、善待交流辨析时的杂音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合情合理的思辨,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积累去感悟消化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亲切和实用,形成好学上进的态度。
例如,教学“平均数”时,教师设计这样的辨析题:四年级有三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25千克、30千克、29千克,他们的平均体重是( )千克。(A.25 B.28 C.29 D.30)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计算平均数了,你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分析一下。
生1:我选B,我的计算方法是:(25+30+29)÷3=28(千克)。
师:不错,运用得非常正确。有谁不需要计算就知道答案了?
生2:我知道A和D是不能选的。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2: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要进行移多补少,所以一定要比最小的大,比最大的小。
师:你真了不起!把我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又推进了一步。
师:那就是B和C两个答案了,而刚才同学计算出的只有一个结果哦,想想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C呢?
生3:我知道了,因为25比后两个数要小得多,所以答案应该不接近29,只能是28千克。
创设学生思辨的情境,从中感受不同的声音,理解不同的思维过程。这些安排适合小学生的生活基础,学生极容易生成亲切的感觉,学习会显得轻松和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场景中认识数学、感悟数学、建构数学,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联,进一步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责 编 肖 飞)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