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自以为是 推崇求真务实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热闹”还是需要“实效”一直是教师争论的焦点。热闹的课堂的确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但讨论的最终效果却不明显。因此,课堂教学要远离“热闹”,追求“真实”,要扎扎实实地打造高效真实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教学评价;假托;求真务实;多角度鉴赏\
最近,笔者观摩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公开课。课题为《渔父》,整个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学生反应热烈。在之后的评课环节,听课者纷纷对此课予以高度评价。但本人经过一番思考后却要对此泼上一盆冷水,本人认为这堂热闹的语文课中蕴含着不少“虚假”成分。
1.假托语文课程性质,脱离受众实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已经成为语文人的共识,于是乎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大力挖掘人文性,以为只有将文本中的人文元素深挖出来,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在上述的公开课中,执教者大谈特谈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和道家的清静无为思想,认为这就是在自觉遵循人文性语文教学的要求。但是,可以这么说,轻视语文基础知识、方法与能力的语文教学就是没有凸显语文工具性的偏执行为,是一种典型的教学“营养失衡症”。
2.假托合作学习之法,脱离自主要义。合作学习不是新名词,更不是新做法。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并没有真正领会其要义,具体操作时往往比较生硬,不够自然顺畅,更谈不上得心应手。比如这节公开课,执教者让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但是,从现场效果来看,不少学生的表现是沉默,抑或是木讷。这种情况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在这之前,学生们对屈原和渔父的话语并没有完全领会。换句话讲,表面看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了学生,让他们进行合作,但实质上这种合作缺乏语文课程最根基的语言理解的支撑。为此,这种合作是较为仓促的决定,是一种难以真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伪合作行为。即使在冷场之时,有几位学生能够理解到位,观点正确,但是这种类似于一枝独秀的表现并非是高效教学的理想。
3.假托多维阅读之名,脱离文本内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观点,移用到课堂教学中,自然也是可行的。文本的多维阅读必须契合文本内容的内在倾向乃至规定。在这节公开课的结尾,执教者针对学生对屈原和渔父的不同评价,进行了这样的总结:“屈原是儒家思想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最为杰出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不愿同流合污,而自愿独赴汨罗江。从屈原的角度,我们要学习其高洁的品质和坚贞的爱国情怀。渔父虽为无名之辈,但他实乃道家思想的代言人,他的随遇而安、清静无为,却也是一种生存之道。从这个角度看,渔父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执教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评价可谓非常精彩,如果单从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角度鉴赏的话,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中学生而言,执教者没有正视《渔父》的出处,没有理会《楚辞》创作的本义——认可和赞许屈原。作者在文本中安排渔父形象,更多是出于陪衬乃至对比的目的。
以这节公开课为代表的一类语文课堂主角是执教者,教学行为的实质是自以为是。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貌似光鲜,但以虚假为其最主要的特征。新形势下,人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对真实语文的呼唤自然是愈加迫切。为此,笔者认为以“真”为特征的语文是破解虚假语文的有效路径。
1.吃透语文课程性质,遵从学生实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但在具体操作之时,必须明确工具性是基础这个基本现实。任何教学必须从基本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能力出发。而且,教学实施之时,教师的心目中必须满满地装着学生,遵从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如果学生的语言基础差一点,人文性的元素可适当弱化一点,暂时强化读、写等语文基础能力培养。当学生语言根基强化了,他们对文本中闪现的人文光辉自然会仰视、亲近乃至接受“沐浴”。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语文教学不免有些教条和急躁,并没有按照语文课程的性质开展循序渐进地教学。
2.精用合作学习方法,推崇自主学习。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是迫于多种因素的,归根结底,是碍于评价的压力。教师们往往会以有无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学习主体作用发挥情况的参照标准。正是由于这种粗浅的评价标准,观摩课、展评课等带有表演性质的课堂里闪耀着合作学习的影子,但更多的课堂也仅仅限于有其影子。我们必须明确,合作学习只是从自主学习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学习方法,不是所有的课堂都需要它。每节课教师只要牢牢记住一点:自主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自主学习的程度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即使执教者需要运用合作学习方法,也需基于学生的充分自主学习之上。
3.鼓励多维角度鉴赏,奉守文本真实。从文学解释学角度看,作品创作完成之后,文本只有经由读者阅读、接受之后才具有意义,创作才能算作完成。为此,每一个阅读者都可以解释文本。这样,阅读、鉴赏的角度就呈现出多维的特性。但是,每一位学生的鉴赏基础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引导。例如,对于《渔父》中屈原的生死选择问题,笔者曾经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他可以有多少选择?学生给出了众多选择,“明哲保身,不问世事”“联合有志之士,苦心进谏”“像渔父所言,随波逐流”……继而追问:“作者赞同哪一种选择?文本中有无依据?”至此,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文学鉴赏的一个基本原则——遵循文本真实。这样,语文教学立即回归本原。只有对文本中词语、语句乃至文本出处的探析,才是理解创作主旨的有效路径。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发生了许多显著而积极的变化。但是,我们必须涤净各自思想中自以为是的部分,依循着对语文课程之真、教学对象之真、文本内容之真的路径,不断求索、实践、反思,一定能远离虚假,迎来语文教学的真实之日。
作者简介:朱蓉蓉(1977— ),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