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潜能

    林烨彬

    摘 要:《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方式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陶老思想; 幼儿美术; 创造潜能;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02-001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不是在资料堆中冥思苦想的产物,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办学实践,在与传统教育的弊端作针锋相对的斗争中不断磨砺出来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思想。美术是儿童认识世界,倾诉自己对生活中美好人、事、物情感和对未来憧憬与想象的特殊表现方式。表现在美术活动中关注即时目标是否达成,忽略儿童多元独特的艺术表达;关注儿童作品与范例是否相似,忽略儿童对事物的内在感受;关注美术活动的结果评价,忽略在活动中的个别指导等。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儿童创造能力。我在实践过程中有了如下思考。

    一、丰富儿童美术语言,创造性思维

    1.整合多样学习方式,活跃创造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的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他指出,原发过程主要指人原始的表现欲望和冲动,继发过程主要指人在系统活动中有意识的思维,将上述两种过程有效整合即是创造。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儿童美术活动中,仅靠教师的讲解演示和范例模仿是不能激活儿童创造灵感的,应让儿童主动参与对创作对象的体验、操作、探索、加工,在活跃儿童思维和丰富儿童直观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动表象储存,才能创造出新形象。为此,我们尝试将“探究”纳入儿童美术活动中,通过“探究”丰富表征语言,活跃创造思维。以“伞的秘密”活动为例,教师首先组织了“伞的买卖”活动,让孩子在买卖过程中感知伞的大小、形状、色彩、布料及伞柄伞面造型的异同,使孩子们对雨伞有了强烈的直观感受。接着让孩子提出他们想了解的有关伞的问题。此时,孩子们有了不同的关注点,有孩子想了解伞是如何制作的?有孩子想知道爸爸打高尔夫球时用的伞比一般伞大的原因,还有孩子想知道自动伞和手动伞的开关有何不同等。于是教师带着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实地参观、操作实验等方式寻找问题答案,孩子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梳理和重组原先获得的信息,并将自身对问题的感悟、理解与思考融入其中,形成带有自身独特感受的新信息。当探究进入尾声时,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被激活,表现“伞的秘密”的欲望逐渐高涨。此时,教师适时为孩子提供了大胆尝试创造的机会,让幼儿运用材料和工具将探究中的发现借助美术手段创造性地表现“伞的秘密”。

    2.提供多元表现渠道,彰显创造个性

    在活动中教师应摒弃一盒油画棒加一张画纸的传统模式,提供多元表现渠道,鼓励儿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喜好大胆尝试各种表现形式,帮助儿童在创作过程中积累美术语言,展示个性。在“汽车”主题中,教师将活动室变成了“汽车工厂”,孩子们是汽车设计师,他们在“汽车工厂”里尽情想象,自由表现,大胆创造。此时,纸盒、积木、绒线、吸管等都成了孩子们创作的材料,他们运用绘画、泥塑、搭建、制作等不同形式表现自己设计的汽车,在画纸、墙面、地面等不同地方留下创作痕迹,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汽车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表现方法和语言,体现出独特的个性。

    二、把握儿童心理特征,锻造创造性人格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形成既与一定的认知经验和一定美术技能掌握有关,也与其个性特征有关。

    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形成独立、专注、自信、大胆、具有较强的创新探索精神等的创造性人格特征,为儿童后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兴趣为先,满足需求,引发儿童想创造

    对教师而言,激发兴趣的首要任务是提供童趣盎然、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的活动,如丰富多样的美术游戏活动,轻松自由的涂涂画画活动,身临其境的美术建构活动等,让儿童在“玩”中体验美术的“美”和“趣”,产生“我想创造”的强烈愿望。

    2.营造氛围,支持协助,引导儿童会创造

    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创作欲望和心绪,教师应有意识营造温馨宽松、期待支持共同建构的创作环境,让儿童在其中无拘无束尽情抒发自身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和情感体验。在儿童创作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即时肯定儿童闪烁的创造火花,在儿童创作中遇到困难时,应针对不同情况提供适宜帮助,如当胆怯畏缩的儿童不敢下笔时,教师可充满热情的给予鼓励,激起他躍跃欲试的欲望;当从众心理强烈的儿童以模仿代替创造时,教师可协助儿童通过简单改造变成有自己思想的作品,提高其创作自信;当有创造设想的儿童为缺乏相应技能犯愁时,教师可适时提供技能支持,协助其达成创造梦想。教师还可运用儿童间平行学习,让儿童不断接受适度挑战等策略,引导儿童经常思考表现什么,用什么方式表现,如何表现的与他人不同等问题,将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3.理解尊重,适切评价,激励儿童再创造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美术创作能力是伴随着儿童生理成长和心理成熟而逐步发展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各阶段儿童自身的发展过程,通过解读儿童作品与儿童对话来了解儿童内心感受,理解儿童独特的表现方式。如在儿童作品中,我们常发现儿童会将一些无生命的物体赋予人的特征,儿童会运用满足主观意愿的方式,把许多并不相关的事物都集中在画面上等。这些独特的表征形式其实与儿童的认知能力、空间知觉、动作技能的发展息息相关,理解儿童天真稚拙表现方式的内在意义,能帮助教师更深入的走进儿童心灵世界,体会儿童的思想与情感。

相关文章!
  •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与逻辑思维培

    王万忠【摘? 要】逻辑思维可以在各个层面得到体现,不仅在文本立意上要体现出逻辑性,学生在写作素材的选择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定上,都可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班级管理中对“捆绑式”评价模式

    杨小强摘 要:优秀的班级管理能够使班级在健康、有序的状态下保持平稳运转,管理措施的推行也会变得快捷、有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