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本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其当代价值
宋青励+蔡东伟
[提 要]《资本论》一书的出现,对政治经济学领域而言不只创造了经济学上的新高度,更在哲学的存在论上有了突破。《资本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而且也体现了它的阶级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它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政治经济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贫富差距
[作者简介]宋青励(1993—),女,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全球化;蔡东伟(1979—),男,哲学博士,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江西南昌 330013)
《资本论》的出现,对西欧乃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书基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事实,详细阐述了资本主义自身生产方式所具有的矛盾以及其发展过程中呈现的规律。尽管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多次对其进行攻击和责难,但始终无法驳倒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论,更无法实现对其的超越与替代。所以,《资本论》一书的问世,对政治经济学领域而言不只创造了经济学上的新高度,更在哲学的存在论上有了突破。
一、《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
在1857-1858年写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在最后一个笔记本(第七笔记本)的封面上,亲笔写下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续)》的题名。这表明,马克思一开始时是打算用“政治经济学批判”来命名的他的经济学巨著的,并于185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分册。随后马克思开始着手第2分册的写作。但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他对第2分册作了一些调整,力图以“资本论”这个单独的标题出版,接着的副标题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这也就是后来独立出版的《资本论》。从这个角度而言,不论是作为正标题还是副标题,“政治经济学批判”无疑代表了马克思对他的“鸿篇巨著”的根本定性。
那么,我们怎样理解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呢?第一,从理论维度来看,这是将政治经济学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真正有益于人类需求的科学。马克思认为,如果政治经济学只是资产阶级经济时期的科学,则它没有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社会历史的一个发展阶段,而是当作了社会生产及发展的最终形式,所以只有在社会斗争的潜伏时期或在极个别情况下,它才能够被称作科学。而《剩余价值学说史》无疑就是这一任务的根本实现。第二,从现实维度来看,这是科学解剖资本主义生理机制的客观需要。要想科学解剖资本主义的生理机制,就必须采取“政治经济学批判”,层层剥离那些外在假象,“把可以看见的、仅仅是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从这个角度而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必然意味着对资本主义现实本身的批判。第三,从政治立场来看,这是建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要求。《资本论》作为无产阶级的科学指导理论,必然意味着要对“副本”和“原本”的双重批判,即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双重批判。从最终旨趣来看,这是彻底终结政治经济学的必然要求,它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因此,它必然要从根基上彻底终结一切政治经济学。
二、《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当代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全球财富的分配状况如何?贫富差距是进一步扩大了还是缩小了?财富是否越来越聚集到少数人的手中?对于这些问题,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纷纷做出了解答。在《不平等的代价》中,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E·斯缇格里茨认为,“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黑暗的一面在于不平等现象非常严重,并且还在不断加剧。这影响到了美国的社会结构,使得其经济的可持续性也受到制约。富人更加富裕,而底层民众则承受着与美国梦不相称的贫苦。直到2007年,美国社会结构中0.1%的上层家庭收入是95%的底层家庭平均收入的230倍,而最富有的1%人群拥有的财富超过国家财富的1/3。在《21世纪资本论》中,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迪调查了在过去三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财富收入数据,更为深入的说明了不仅是欧美国家内部的贫富悬殊渐渐拉大,全世界的贫富差距也逐渐在拉大。当前,全世界最富有的0.1%的人群却占有了世界总财富的20%,社会顶尖的1%的富人占了世界总财富的50%,而最富的10%约拥有总额的80%-90%。[1]这表明,不仅在欧美国家内部,而且就全球范围而言,占世界人口较少数的富人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敛集财富。
为什么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呢?皮凯迪认为,其根源在于资本的收益效率大大高于劳动收入的增长效率,这也是资本主义内部的核心矛盾。那么,资本的收益率为什么会高于收入的增长率呢?皮凯迪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进一步解释,因此这只是从物质分配角度给出的表面解释,并没有从根本上揭示这種不平等加剧的内在根源。马克思认为,“生产的方式不同,完全决定了分配的结构。就分配对象而言,能进行分配的只是劳动成果。就劳动的形式而言,人员不同的生产的方式直接关系到分配产品的结构。从此来看,收入增长率远低于资本收益率的本质因素不在于分配的本身,而在于生产结构的原因。就此而言,斯蒂格利茨的判断与马克思存在一致之处,在他看来,财富分配不平等之所以加剧,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本身。从这个角度而言,《资本论》依然能够为我们理解财富分配不平等问题提供重要指南。
18世纪时,卢梭就曾指出私有制是导致一切不平等产生的源头。但卢梭并没有区分两种不同的私有制,“一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以剥削他人的劳动为基础。”[2]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正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它通过赤裸裸的暴力,剥夺了直接生产者的资料,为资本主义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将这种剥夺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因此,从起源来看,资本一开始就是建立在对他人劳动的掠夺之上的。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3]这也决定了,资本绝非指具体某物而是指以压迫剥削他人为基础的生产关系,这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构成的经济基础。马克思说:“我们称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其实质是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里,资本决定了生产过程。换句话说,此种生产方式的基础在于资本本身以及雇佣劳动关系,而这种劳动关系又是占主导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生产方式。”所以,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决不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生活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剩余价值的最大化攫取。
为了最大限度获取利益,资本必定会通过各种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财富,国家政权也将被与资本捆绑在一起,变成保护资本主义利益的联盟。也正是基于此,马克思断言,在资本累积持续进行的情况下,全球的财富也将逐步从社会底层流向上层,从不发达国家转移到发达国家,最后聚集到少数人的口袋。马克思在书中形容:“一端是源源不断的财富持续性的聚集,而另一端的无产阶级,通过自身的劳动进行生产,所获取的仅仅是不断积累的无知、压迫、贫穷、粗野、劳动折磨预计道德的堕落”,”这才是资本主义积累的本质以及绝对规律。”
因此马克思认为,在财富分配上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悬殊,分配过程的本身并不是根本原因,其本质在于资本和资本主义内部所存在的生产关系。即使这一结论的得出是在十九世纪的八十年代,并且是以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为对象所提出的,但用它来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的财富积累和分配问题仍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皮凯迪和斯迪格理茨对于资本主义的研究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想,但他们的理论并不能从根本上超越或者推翻马克思主义,只是用更为全面的调查数据和案例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判断的正确性。大卫·哈维以马克思的这一分析入手,提出了“剥夺性积累”概念,揭示了“新帝国主义”的运行逻辑,为我们理解贫富差距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
三、结语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现象,主流经济学无法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们不得不从《资本论》中寻求理论资源,在事实面前,不得不承认《资本论》的生命力。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资本论》更是成为西方主流经济学无法忽视的经典之作。显然,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科学性,而且也体现了它的阶级性,是二者的辩证统一,它对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左派政治经济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Belknap Press, 201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朱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