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杨天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是当今的热点问题,旅游开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尤为重要并在当今如火如荼开展的一种形式,本文试图以调查点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的非物质遗产项目“目瑙纵歌”及其旅游开发为案例,分析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间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审美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这些价值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的潜能性,它具有旅游商品的各项特征。特别是在当今文化旅游大热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具有极其丰富的旅游价值使其成为重要而稀缺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吸引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一、调查点概况
陇川县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西南部,居住着景颇族、傣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多种少数民族。 广山村属于陇川县章凤镇芒弄村下的一个自然村,靠近县政府驻地,交通便利,全村共有58户,227人。村内民居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虽然赋予了一些民族特色,但是景颇组传统的杆栏式建筑特色不显著。各家各户独立,依现有道路布置,保留景颇人散居的结构特点,形成自然而质朴的村落形态,房前屋后有部分开垦农用耕地,作为自家菜地果园。寨中有景颇族标志性的建筑——目瑙示栋,并有小型目瑙歌场,是新中国第一次举办目瑙纵歌的地方,寨子北端保留有一座基督教堂,是19世纪中期德宏地区三个传教堂之一,见证着中西文化交流
历史。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瑙纵歌
目瑙纵歌是景颇族中世代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民俗活动,是集歌舞和宗教礼仪、民俗活动为一体的民族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艺术特色。它集中展示了景颇族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智慧、文明的精粹,具有无可估量的独特文化价值。2006年5月20日成功申报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陇川县是目前国内景颇族人口最多、目瑙纵歌传承最为完整规范、最具景颇族代表性的地区。
三、“目瑙纵歌”与旅游开发
广山的目瑙纵歌有着独特的历史经历,在广山有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名叫司拉山。五一年他在贺瓦组织了一次目瑙,鼓励各个寨子办学,教景颇文。五二年,司拉山为首的教会组织出面号召,在司拉山的根据地举办了一次大规模的目瑙。在此后,由于政治等因素,到1980年陇川目瑙才再次绽放光彩。1981年开始,陇川县成立目瑙指导小组.在当下,目瑙纵歌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目瑙纵歌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并与旅游开发密切结合。当地人讲每年的目瑙纵歌分别有两次,正月初三和正月十五,其中初三主要是当地本人参加,而正月十五主要是针对外来游客而举办的。
广山村在2000年左右开始旅游开发,当时广山下寨来付组的五六家人响应号召,加入开发,开放家庭进行食宿接待。具当时几家从事开发的主人讲,当时在黄金周以及目瑙纵歌举行期间来到当地的游客较多。从几家的房屋结构,陈设等都可以看出是为当时的食宿接待配套的。近几年游客减少,有时会有附近的的客人来到广山,大多数都主要是来品尝绿叶宴。在我们在广山村的十天期间,村长家里共接待前来品尝绿叶宴的客人两次,每次有两桌左右。景颇生态园(目前承包给私人,服务项目也主要是绿叶宴)每一两天会有一批订餐的客人,客人均来自附近,如陇川,瑞丽等。
2011年8月陇川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云南省德宏州陇川县章凤镇芒弄村委会广山景颇族特色村寨建设试点规划》。在规划书中,将目瑙纵歌作为重要的项目,指出此规划项目可以将民族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结合陇川县打造“中国目瑙纵歌之乡”的品牌战略,参与《云南景颇文化旅游区详细规划》,开展民俗风情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教育,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队伍,民族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能如期举行。
四、结语
开发和保护就像一对孪生兄弟,他们常常伴生,却又有纠缠不清的矛盾。静态保护被认为坚守了文化固有的本真,却又常常因为资金,管理等等问题愁眉不展。开发式的保护充满活力,但又时常为了讨得消费者的喜悦,装饰自己,改变本身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族群或者地区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充分认识其旅游价值,普查并正确评估其旅游资源,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旅游开发,要给予其有效的保护,这也是对其精神家园的守望,从而真正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