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长谊深
武志辉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在工业方面,基础薄弱,技术和人才匮乏。苏联第一个与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月,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苏联专家在中国工作条件的协定》。聘请苏联专家指导,无疑成为我国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一条捷径。从1949年11月至1960年7月,先后有几十名苏联专家来到石景山钢铁厂(以下简称“石钢”)帮助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石景山钢铁厂于1966年9月10日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首钢档案馆保管的照片、报纸、文字等档案生动直观地记录下了石钢广大干部职工和苏联专家共同生活、并肩奋斗的情形和战斗友谊。
1949年11月间,由于全厂职工的努力,开炉不到6个月的一号高炉,产量就达到了近150吨,职工们的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然而,苏联专家日米诺夫到石钢了解了当时的生产情况后,风趣地对石钢技术人员说:“你们的送风量,打一个比喻来说,就如同脱下靴子往炉子里扇风一样,太少了。应当充分利用设备能力,如果你们把送风量增加一半,生铁日产量就可以提高到300吨以上。”听了专家的话,炼铁部有些技术人员半信半疑、议论纷纷。有的说:“就是再加风,出250吨铁也就到头了”,有的说:“设计能力才250吨,何况炉子已经老了,还能不打点折扣?”
针对这些议论,当时的炼铁部党支部召集值班工长以上的技术干部开会,号召大家挣脱陈旧落后技术理论的束缚,坚定大胆实践先进技术的决心,这次会议统一了贯彻苏联专家建议的思想。随着送风量的增加,生铁产量一天比一天高,160吨、200吨、250吨……当日产量达到300吨的时候,整个炉子都被职工们的欢呼声包围了,炼铁工程师刘正五情不自禁地连呼“满贯”。
1953年春天大修二号高炉的时候,苏联设备专家叶洛斯金帮助石钢做了周密详尽的准备工作,使大修期缩短到28天。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亲临现场具体指导工人操作。在检修送风机时,检查出机器的静叶根断了,工人们就想大拆大卸,重做个新的换上去。叶洛斯金知道了,对大家说:“断缝可以焊接,如换新的不但浪费,而且耽误时间。”静叶是送风机上的精密配件,大家从来没听说过是可以焊接的。专家亲自教给工人先进的焊接方法。操作时,他还自己戴上面罩,去看焊接熔化情况。焊完了,他又用锉刀一点一点地锉,仔细观察是否焊接合格,结果焊接的静叶根果然和新换的一样能用。
也是在1953年,在当时的重工业部担任炼铁顾问的苏联专家阿卡尔柯夫到石钢了解和研究生产情况,他认为石钢炼铁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中国所有钢铁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中国炼铁工业还比较年轻,还没有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炼铁经验,高炉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他向重工业部提出了在石钢用集训授课方式传授先进经验,以全面提高炼铁工作者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操作水平的建议方案。
重工业部非常重视苏联专家的建议,组织全国钢铁企业派人来石钢听苏联专家讲课。石钢炼铁部更是近水楼台,高炉值班长以上的技术领导干部、生产科室技术干部、党政工团领导干部都参加了听课。
苏联专家阿卡尔柯夫讲得深入浅出,从有关炼铁的辅助工作对高炉工作的影响和重要性,一直讲到高炉生产的操作,并着重传授了苏联炼铁工业先进的“矿石分级入炉”、高炉“炉顶调剂”、高炉“蒸汽鼓风”三项重大经验。这些经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听课人,上“三班倒”的工人都心甘情愿地牺牲休息时间来听课。工人出身的高炉值班工长王才、宋玉林、刘万元等人白天听了课,晚上还翻笔记背誦,时常忘了吃饭。他们说:“苏联专家讲的先进经验,是既解饥又解渴!”就这样,通过苏联专家的培训、指导,石钢的炼铁技术直接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953年12月8日,当时的石钢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安朝俊在《北京日报》发表了题为《感谢苏联专家,学习苏联专家》的文章,记录了苏联专家对石钢建设的帮助。
从1949年到1954年底的五年当中,苏联专家对石钢生产、管理等方面总共提出了561项建议,石钢结合执行了358项。这些建议的贯彻执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改变了旧的面貌,而且高炉原料的科学管理、高炉修筑的多层作业法、高炉“炉顶调剂”以及企业管理制度等一些重大建议,经过石钢消化吸收取得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钢铁企业,对提高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58年以后,石钢进入扩建阶段,又聘请一批苏联专家来帮助建设电焊钢管厂和300小型轧钢厂。
在共同的工作生活中,石钢广大干部职工同苏联专家的友谊也日益加深。石钢不仅在中苏两国重大节日里同苏联专家举行联欢庆祝活动,而且对他们的日常生活也很关心。有一次,老专家赫鲁逊因病没有来上班,上午单位即派专人去探视。当晚,副经理白良玉又亲自到赫鲁逊下榻的友谊宾馆去探望,感动得老专家几次流下了热泪。
1960年7月,苏联政府决定召回在中国的全部苏联专家,在石钢工作的专家于当年七八月回国。回国前,石钢为苏联专家组织了一系列的参观和欢送活动。7月10日,石钢领导特意在颐和园举行宴会,热烈欢送苏联专家。宴会上,赫鲁逊热泪盈眶地说:“我们在中国工作的这段时间,领导和同志们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使我们感到在这里就像在家里一样,同志们就像我们的亲人。”宴会后,石钢领导又陪同苏联专家乘船夜游昆明湖。专家们个个兴高采烈,引吭高歌。
1988年12月27日,以苏联国家档案局局长瓦加诺夫为团长的档案工作代表团到首钢档案馆参观访问。当瓦加诺夫局长在档案库房看到保存完好的俄文档案资料时,他非常兴奋地说:“你们的档案中有我们的资料,我们的档案中也有你们的材料,这是我们进行交流的基础。”代表团成员看到五十年代苏联专家援助石钢建设的照片三十多年后还保存完好无损,激动地连声说:“太好了!太珍贵了!”
瓦加诺夫局长在留言簿上签字留言:“苏联档案工作代表团以极大的兴趣了解了首钢有关档案工作的组织情况,可以证明,这个企业档案工作显示了中国工业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祝贵公司档案专业的同志们在崇高的事业中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为保护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遗产做出更大贡献。”
档案真实记录了苏联专家给予首钢的巨大帮助,也真实记录了苏联专家和首钢工人兄弟般的友谊。苏联专家和首钢工人结下的深厚友谊永远留在了首钢人的心里,正如当时的石钢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安朝俊在送别苏联专家的诗中这样写道:
皓月当空,昆明湖畔验宾朋。
泛舟山后,月游林中,友谊歌声绕翠峰!
今夜尽情欢乐,何事重叙友情?
别了,后会有期,莫斯科——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