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视野下的生命教育实践及思考
张群智
〔关键词〕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实践
近几年,生命教育在大陆兴起,随着理念的普及和人们对其人文性的认可,很多人发现生命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当年开展素质教育时流行一句描述,“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似乎生命教育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安全教育、禁毒教育、提高体质的教育、美育等,什么都是生命教育。然而我们在这样例数生命教育的时候,也发现:什么不算生命教育呢?一种存在如果什么都是,那也有什么都不是的嫌疑,容易导致人们不再深刻思考和挖掘其更有价值的人文内涵。
一、积极心理学在生命教育中的践行
积极心理学承载着诸多美好理念,对它的宣传和普及令人愉悦。但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对其运用多停留在口头灌输中。如何深入去学习和领悟其研究成果,使其更加有效地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唤醒内心的正念与觉察,并促使教师以“唤醒”而非“灌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索。笔者努力探索并尝试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心理品质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师教育工作中。
积极心理学经常用到隐喻故事去帮助人们。笔者创设了一个“微语者”身份,以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工作的“灌输”行为。
微语者,是一个教育的主体,它直接是我们的学习者。有时候,“他”似乎在建构一个故事,一个情境,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
案例1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一项: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好奇心”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这会让我们思考——它说的到底是什么?似乎和我们的教育目标表述风格不一致。为此,在教学中,笔者描绘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微小情境,唤起大家对此项品质的理解。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对自己童年经历进行描述,期望唤醒教师重新理解儿童的世界,理解好奇心。?
心 灵
小时候,我总爱忘记事情。祖母说,你的心一定在后花园里,被埋掉了。
其实她不知道我找到了一棵大树,整个下午,我坐在树冠中央,看着我的心在阳光里,静静游动。
祖母啊,你看不见风吹了、草动了吗?我的心就在快乐的草丛里,来回奔跑呢。
你总能够听到屋檐下,伊伊呜呜的声音吧,这个时候我脑中的事情全都消失了。
我总想把这种声音变成歌儿,让寂寞变成眼泪,慢慢流下来,让游荡的风改变方向,让云朵安静地留恋婴儿的襁褓。
我想把人们看不见的东西,涂上颜色,配上舞步,请人们仔细琢磨,让心慢慢变软。
你就站在我的身边,重新摸摸这个世界吧,不能让它们随着流水就这样走远了,消——失——了。
回忆一下,小时候,你沉浸在对于你来说新鲜事物里,全然不理会外在一切的情景。
写出这个美妙的情景。
【案例反思】儿童经常会突破大人既定的规则“流放”自己,形成儿童和成人世界的冲突。如果成人了解儿童那些不为人知的“当下时刻”呢?如果成人假设,当愤怒不已之时,儿童沉浸在一种对世界的触摸和建构中呢?我们教育过程中的冲突必定会化解。以上案例可以帮助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
案例2 积极心理品质的第五项“智慧和知识”与生命教育
【案例背景】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智慧和知识”是一项美好的品质,是积极的人格。它的基本内涵:包括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绪智慧;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笔者认为,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智慧与知识”是比较宽泛的,在此,我们只讨论生命智慧中的那种——你要同理别人的动机与感受。人与人是平等的,如果认为不平等,这就是智慧的缺角。记得小时候,我曾经尾随一个聋哑人,和小伙伴们在她的背后嘲笑她,甚至朝她身上扔石子……在上学的路上,那被我们嘲笑的聋哑人,突然大怒,用嘶哑的声音吼叫着,声音震撼了我!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对她的伤害竟然那样深。而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多么无知,以为残疾人和我是完全不同的种类,我常常怀有一种愚蠢的优越感,一种居高临下的怜悯。
显然,“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需要加工我们的经历,需要我们描述。
【案例实践——微语者】
虚拟一个主体——微语者,以文字构建一个童年故事,期望教师以此唤醒学生“同理别人”。
阿柳的岸
阿柳,
你在春天追逐我们这群快乐的孩子。
你傻傻地笑着,
躲避我们投给你的土块和石子。
你恐怕永远也追不上我们,
蹩脚的阿柳,
生下来就被判定哑哑的阿柳,
你和我们之间隔着一条岸。
面对嘲笑,
你终于停止脚步,
一个人躺在草地上,
仰望天空。
谁知道你想什么呢?
你一个字都不会说。
我们从四面八方伏击和包围你。
蓦然,我们手中石块悄悄落地,
我看见了你和我们之间隔着那条岸!
你寂寞而孤独地行走在岸上。
阿柳,让我牵着你的手吧,
你生命的锁就会打开,
你的快乐和我的快乐就会流淌在一起。
趁着天还未黑,我们一起游戏吧。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让阳光有多爱我们就有多爱你。
结合上例中的文字,分享积极心理学所指的“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给你带来的生命启示是什么。
【案例反思】
“同理心”的智慧,“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受”一直是教育的难点,实践证明口头的灌输和道理的讲解已经使我们的教育走入困境。教师在教育中要突破难点,势必要改变方式引用一些生动的素材,“唤醒”孩子的“同理”智慧。以上案例可以帮着老师们领悟这个问题,并尝试去描述一些生动的情景,进行教育,打破灌输,实现另外一种“唤醒”形式。
二、践行积极心理学开展生命教育的价值展望
微小情境的心理描述“唤醒”教师对积极品质的深入理解,当教师被“唤醒”的同时,也必将以同样的方式改变教育中的“灌输”行为。
这种情境的建构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刻板的定义、精确的诠释或者是严谨的逻辑并不能打动老师,老师们喜欢这种建构情境的方式,这种建构,直接把教条式的“灌输”变作一种“唤醒”,给我们探索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践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和经验。
1.打破刻板的定义和概念,使积极心理学的量表生动起来
积极心理学通过元分析研究,结合了心理学、哲学、文化和宗教等各方面的成果,总结出6大类24项积极人格,并认为这些积极人格是人类共通的。24项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品质量表。在诸多译本中,这种量表的表述和诠释基本一致。毋庸回避,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关于积极品性的诠释带有文化的距离,它表现出局限性。
笔者用生动的笔触建构一些诠释的意境,以此描述每项积极心理品质或人格,在生命教育角度,使其与生命价值世界生动接轨,促进亲近性、加深理解性、丰富体验性——把积极心理品质的刻板量表变成一张生动的生命教育画卷。
2.开发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资源,使积极心理学的成果得以广泛运用
这种形式仿佛开凿了一个泉眼,把教师和学生过往生活中的宝贵资源挖掘出来,成为一种优势教育资源。生活经验和经历的故事化改写只要用心,是很容易做到的,所以一旦学会和运用这种方式,这种资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撰写和分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师生经历生命的觉察和反思
在教育生活中,师生都需要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并形成优秀人格,对品质的诠释有些是从教师角度,有些是从儿童角度,它们都围绕着教育生活和人的生命成长。这种方式本身就伴随着生命教育和生命成长。
总之,品质的教育需要打破给予定义和要求的方式,而要以“唤醒”方式进行探索。而这种从心灵感受出发的建构和意境的描述,好像一个人站在星空下思考生命。这些资源直接触摸心底最柔软且智慧的地方。这种特别的方式让我们从脚下出发,对生命保持眺望敬畏,让我们领悟:教育不是把人引路到一个竞技场或荒漠中,是要人回归到他的故乡。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北京,100026)
编辑/张 帆 终校/于 洪 曹朦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