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语文学习因享受而自主

    蒋恩国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一门美的艺术。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的今天,撩拨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对话、发现、体验等教学活动中得到语文学科的洗礼,要求语文学习应是一种享受。

    【关键词】语文;对话;发现;朗读;享受

    “享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语文学习也应是一种享受,语文学习的物质享受来源于工具性,即通过言语训练达到运用语文的能力;语文学习的精神享受来源于人文性,即通过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达成心灵的洗涤、性情的熏陶。新课标提出了教育要“以人为本”,倡导人文教育,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此,笔者认为,建立在“享受语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一、在对话中享受自主解读收获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是三位一体、相互生长的。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尽情开放和相互接纳。

    1.人本对话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中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读者对文本的阐释过程是一种对话过程,学生阅读一篇篇课文的过程,也应该是一次次在对话中享受生活的过程。文本向读者开放自己,表达意义,再现生活;读者解读意义,反思自身。在不断的阐释与被阐释中,文本以其自身独特的内涵不断地验证、丰富读者的认识。作品可以常读常新,正是由于读者与文本之间无尽的对话产生了阅读的乐趣,正是读者连续不断地参与阅读,作品新意才能无尽享受,自主性学习才能无限张扬。

    2.师生对话

    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主要表现为师生的提问与问答、交流与探讨。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要消除这种差距,就要靠教师。教师应该适时地、深入浅出地与学生一起对话、交流、分享,使学生从中获得有益的借鉴与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地以完成课时计划为第一要务,则会缺少对话的机会。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花,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这种对话的目标不在对话之外,对话本身既是目标,也是途径。在对话之间,在对话的过程中,各种经验、各种思维,交流、汇集、碰撞、协调,对话的目标产生了。这种“对话”才是民主的、平等的、互动的、欢乐的。

    3.自我对话

    自我对话在通常意义上是指现在的“我”与过去的“我”、现实的“我”与理想的“我”、作为被观察者的“我”与作为观察者的“我”的对话,也就是自我对过去所沉积的经验、历史、思想等的反思性理解,在反思、咀嚼、回味中,个体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从而提升“自我”、完善“自我”。自我对话同时也是完全开放的,它也应该是在文本与他人对话的基础上的自我反思性理解,是对自己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因的探究,合理性的追问。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考,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的自我对话,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更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因此,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自我对话,应该是一种趋向真善美的对话享受。

    二、在发现中享受自主探究成就

    语文教学过程需要通过设置疑问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发现”意识,使学生敢于和善于“发现”,就能开掘出丰富的“矿藏”。毫无疑问,我们这里的“设疑”情景与平常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是有一定区别的,平时语文教学中的提问,常常是“把羊赶进羊圈”式的教学需要,换言之,是为引导学生转入到教师设计好的圈套中去的手段,而我们需要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比如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中的小说《项链》一课教学时,学生通过仔细的课文阅读就能发现最后“假项链”这一结局在小说前部分已有伏笔和照应,如果是平常的教学到此就算完成任务了。但如果再深入一步,教师再提出一个问题:“我们都发现在这件事发生的过程中有这么多的地方让人怀疑那项链有问题,那么玛蒂尔德有没有怀疑过呢?有没有想到过去买一串假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提供给学生发现问题的线索,顺着这条思路,学生根据已知材料进行思考,就会从不同视角“发现”小说内蕴的丰富“矿藏”,比如从玛蒂尔德对上层社会关系和上层社会的现实角度看,就可发现上流社会作假的普遍性;从玛蒂尔德为人的角度看,就可发现玛蒂尔德虽有向往上流社会的虚荣心,但“诚实”却是她另一层面的性格特点,从而对小说的主题就可以做创造性的探究。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再要求学生对这些“发现”,进行自行评说,学生就有兴趣根据自己发现的看法,从课内扩展到课外,积累资料,展开研究,同时也能够引导学生学得深入,读出自己的见解来。又比如在教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时,提出“林黛玉为什么不走正门,也不先进西角门,而先进东角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发现”贾府等级森严,封建礼教严密,学生就可根据这些初步的发现入手,从课内材料和课外扩展中去进一步的发现,从而可以对封建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礼教展开深入研究。

    三、在朗读中享受自主体验乐趣

    “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新课标反复阐述和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现有的感知经验,激发自己的情感和想像,通过体味、领悟等方式,最终把握事物本质的体验式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朗读教学是实施体验式学习的最有效途径之一。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读出疑问,读出气韵。通过朗读、默读、范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美读、精读,品读、赏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材料,促进知识的内化,陶冶情操,开启智能。通过读,使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全身心地投入课文中,与作品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来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例如,课前用音乐来触动学生敏感的心弦,用美来激起学生感情的涟漪,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又如: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苏轼的《明月几时有》等,为广大学生所喜爱,于是在赏析这些诗词时,让学生唱熟歌词,自然就背熟了诗词,体味了情感,增强了学习效果,一举三得。学生伴随着音乐、影像进入学习情境,智慧的火花不断被引燃,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不断递增。通过激情导趣,增强感受,唤起体验,深化理解,触发创意,从而促进个性化阅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通过体验进行对话的过程。只有着力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去体验、感悟和品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进行交流、沟通和对话,学生才能对文本意义有独到的理解和发现,才能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去建构文本的意义,并在这种阅读体验中丰富自我,扩大自我,得到自我建构和自我实现。换句话说,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有助于真正确立学习的主体性,有助于学生变被动的接受为能动地快乐学习,实现阅读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让学生享受语文,就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民主、和谐、温馨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他们的情感渴望,点燃他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心灵鸡汤,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一句话,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应是所有语文教学工作者走进语文课堂的首要想法!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