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注重情感体验
摘 要: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人文特质必然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感悟文本知识性之外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以及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在具体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就是要以情感体验为抓手,推动学生亲近文本、欣赏文本,在情感体悟中提升人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情感体验
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流传古今的优秀作品,大多抒写真情,让读者在一次次阅读中欣赏和感动。语文教学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而人文性对于精神内涵、情感特质的解读要求更高,也是文本教学的要义。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优秀文本的情感特质出发,引导学生在鲜活、深刻的情感体验中真正学深悟透,不仅仅欣赏到文本的语言艺术,更要感受到文本的情感魅力。本文就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情感体验。
一、多一些疑问,由表及里察实情
对情感的理解,可以说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认知,千人千面,无法轻易让人感受到那种普遍性的共鸣。特别是如果仅仅概念性地传递一些“高大上”的情感,学生也许会认同,但并不感动,其实从根本上来说并不能了解个中情感。比如笔者在一次教学中,讲到底层人的困苦,如果作为课堂问题来提问,大部分学生对此的情感是:这些人很可怜,我们要帮助他们,甚至说接到家里住。前者情感空泛,后者很是虚假,这些都是流于其表的情感认知,很少有学生说到尊重他们,维护他们的尊严,不是廉价的施舍可怜,而是实实在在地帮助。可想而知,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本身认识是错误的,那么对文本很难说真正亲近和欣赏。正如英国谚语所说,“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结束。”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疑问,一步一步地让学生从表层的疑问出发,慢慢深入到深层的内在情感,也许就能真正走进文本了。
学贵有疑,情感体验也是如此。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学中,当学生仔细阅读了全文之后,发现学生的表情很淡然,我想大部分学生可能心中都会想,文章不过是一些平常的风景和日常生活罢了。此刻如果讲解作者的激动、渴望,学生会理解,但情感体验并不深刻。所以,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海伦·凯勒年幼患病,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生活这么多年,脑海里应该没有办法对现实世界产生出鲜活的画面吧,可是你看她文中的描述,似乎和正常人一样每天都在听着、看着,细节是那么真、那么形象,为什么呢?这样的质疑,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原来看似普通平常的描述,却可能是作者无数次通过别人的讲述、自己的手摸、长久脑海中的幻想形成的,那是一种怎样的孤寂中涌发的渴望呀!是一种怎样虚幻却又深刻的梦想啊!不少学生突然明白,原来我们简单的生活,对作者来说,也许才是可想不可及的至高心愿啊!因为有了这样的情感体验,学生也就真正走进文本了。
二、多一些假设,换个角度悟深情
由于生活阅历的不同,不少学生对情感的体悟是相对浅显、直白的。简单来说,中学生对复杂情感的体验,更多时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作为优秀的文本,其传递的情感往往是独特的,带有作者个人的情绪、情趣在里面,如果不能理解其写作的背景、目的和特定内涵,那就很难准确把握文本特质。作为语文教师,若不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而只是按照教学设计机械地授课,恐怕很难激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其实,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以常规角度进行,可以换一个方式,换一个角度,通过假设一些可能存在的情况,或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文本传递的特殊情感。
巧用假设,等于给学生打开走进文本的另一扇门。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学中,学生对海伦·凯勒的情感虽能够理解,但对于其在仅有的三天光明中,所选择做的事情如此琐碎、普通会感到难以理解。对此,我提出这样的几个假设:如果作者一直是个健康正常的普通人,那么这三天的选择你能够理解吗?如果作者是一个正常人,因为事故突然在三天里看不见、听不见,但是三天后就恢复正常,你觉得这三天她会怎么度过呢?为什么?两个假设一正一反,揭示的内涵其实很简单,就是作者因为看不见、听不见,其最大的心愿就是做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正常人,而不是追求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如果仅仅是意外导致三天看不见、听不见,作者肯定是不在意的,可是作者这辈子都注定看不见、听不见了,这种渴求和正常人一样的平凡日子,却是她的最大梦想了,这就是作者文本中愈加平凡的生活选择,体现出的愈加独特的深沉情感,在这样的假设与思考下,学生突然发现,原来换个角度,更能体会作者的渴望,体悟到作者波动的情绪。
三、多一些活动,设身处地感真情
人们常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于情感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不能将自己置身于文本之中,设身处地地去思考作者的真实感受,那么将难以直观而深刻地体会文本蕴含的真实情绪。教师要善于给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加直接地去感受文本传递出的情感。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活动体验无疑是一种比较直接也受欢迎的方式。在活动中体验情感,其好处在于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正思考同样情境下文本中作者的情感。
活动体验关键在氛围营造。比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教学中,学生对看不见、听不见的感觉很模糊,自然也就对文本中相对朴素的文字理解不深,感受不到作者平凡情感中的激荡。于是我组织了这样的活动,要求学生将眼睛蒙起来,然后从教室后面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写上一句对作者的评价语。学生对活动非常感兴趣,有的学生从教室后排走上讲台的过程跌跌撞撞,好不容易在大家的偷笑声中走上讲台,连方向都搞不清楚,在同学的指引下,摸到粉笔,歪七斜八地写出几个难看的字来,但是慢慢地我发现不少学生不再笑了,在黑板上对作者的评价也变了,变成:您是一个能真正看到世界的人、您是心中有阳光的人、您的乐观是最大的财富等。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盲人世界里,感受到了作者的渴望,感受到了作者的伟大,感受到了作者的追求。那平凡的三天光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是对于作者来说也许是可以补偿数十年看不见、听不见的无奈、难过。思考及此,我想大部分学生都了解到活动的目的,也更能感受到作者独特的思绪了。
作者简介:环承娟(1985—),女,上海市奉贤区庄行学校中学二级教师,主研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