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失联事件”的传播偏失

陈新平 朱正香
“马航失联事件”作为2014年影响巨大的突发事件,给公众带来了强大的视觉和心理的冲击。由于该事件的重要性、突发性和复杂性,使得该事件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与众多其他突发舆情危机事件不同的特点和问题。
过度煽情偏离新闻轨道
纵观大众传媒对“马航失联事件”的报道,其报道重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一、事实层面的报道,主要是对航班情况、旅客情况、事件进展和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报道;二、情感层面的讨论,主要是对旅客的家属及亲人过多的煽情报道。各大媒体争相煸情,满纸满屏都是“祈祷”“我等你”之类的言语,通过煽情化的文字,把失联者家属和受众都圈定在一种催人泪下的氛围之中。在公众揪心等待事件进展的关键时刻,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为代表的权威主流媒体也陷入了无休止的煽情和提供“心灵鸡汤”的漩涡中而不能自拔。
据笔者统计,《人民日报》官方微博,针对此事件仅在3月8日当天就发布80条微博,其中提及“祈祷”24次、“奇迹”11次。央视新闻官方微博,针对此事件当天发布56条微博,其中提及“祈祷”也多达17次。如央视新闻官方微博,在3月8日16:58发布的“马航370,航路天气目前晴朗,目的地北京气温5度,有些冷,下机穿厚点。记得抱抱接你们的亲友,他们很爱你们。祈祷平安!”在3月8日18:36发布“天黑了!马航370,你在哪里?!我们,都在为你们祈祷,请平安归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3月8日18:31发布“天要黑了,我们还在等你们的消息!”在3月8日22:36发布“夜深了,守候生命的奇迹……”在随后几天,也基本上延续了这种倡议祈祷、期待奇迹这样的语态,在此期间只会偶尔发布一条辟谣的微博。
实际上,煽情与专注于新闻本身,两者并不是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关系。灾难当前,祈祷并期待奇迹的发生是人之常情,为迎合民众所需,传递人间温情,媒体发布的煽情性报道和“心灵鸡汤”固然是需要的。就像斯莱特利所说,煽情新闻反映社区的道德生活,进而参与社区道德福祉建设,煽情性手段并不阻碍记者负责任地报道新闻。①但是,如果媒体偏离了新闻本身的轨道,过度密集地发布煽情性信息,只是为了煽情而煽情,而忽视了以第一时间报道新闻资讯和事件进展,或者媒体煽情的时机不对,捧上的“心灵鸡汤”严重超标,势必会使媒体的公信力遭遇“滑铁卢”。那么,无论公众、社会共同体还是新闻事业终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受害者。
把关不严导致谣言四起
美国社会学家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曾总结出一个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也就是说,事件越重要、公开信息越有限,谣言产生的可能性和影响力也就越大。由于从事件发生到真相大白,期间有很长的“空档期”,有效信息的缺乏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正是由于真相的缺位,人们对新闻消费速度大大快于新闻产出速度,造成这起事件中的谣言漫天飞。1981年,传播学者麦奎尔阐发了传播劝服矩阵理论,提出影响传播效果的自变量,包括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和目标五个要素。②他特别强调了信源的重要性。目前,大多数传统媒体都已经进驻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来源渠道,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考验。首先,由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布成本较低,任何公民都可以随时随地用简单的只言片语发布信息,使其成为谣言的起源地。其次,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传媒机构无论是从选题、信息来源还是信息的加工生产,都越来越多地依赖新媒体,这就给谣言等虚假信息提供了一条便捷的通道,使得新媒体成了谣言的诞生地和放大镜。
据《北京日报》3月15日报道,关于“马航失联事件”有400多条微博谣言被处理,一些发帖人受到禁言、禁止关注等处罚。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马航失联事件”当天社交媒体发布了诸多谣言,连《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新华社官方微博等权威媒体都误传了谣言信息。当天谣言如表一所示。
针对“马航失联事件”,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3月14日发布了我国互联网历史上第一份辟谣图(表一)。尽管从积极的一面看,新媒体具有使用便捷、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也可能让谣言能够更快地得到澄清,但它始终不能彻底杜绝谣言的产生。
“舆论的质量关键在于理性程度”。③在“马航失联事件”传播中,网络上出现的大量不真实言论,虽都体现着网民试图通过网络舆论来表达自己善意、同情心的良好愿望,但是,这些失实的信息势必会影响到正常的网络秩序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从业人员应加强道德自律,弘扬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不仅要及时报道事件真相和最新进展,满足公众的知情权,还要做好“把关人”工作,对消息进行反复核实筛选,努力向人们提供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平衡的信息。政府也应该适当介入公众议程,对这些信息进行有力的辟谣,进而将公众舆论引向正确的方向。
野蛮采访造成二次伤害
据3月9日人民网报道,“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在丽都酒店中国乘客家属集中区,上百名记者围堵在门外。有人出来就有一群记者围上去问是不是家属,若对方回答“是”就连珠炮一样提问,有家属哭着喊“别问了”;若回答“不是”人群就一片嘘声,一齐放下摄像机照相机。媒体似乎在尽情地享用着这次“媒体盛宴”,他们不仅完全不顾失联者家属的心情,对失联者家属进行“一窝蜂”“轰炸式”采访,更有媒体发布家属相拥痛哭的新闻照片和镜头。
这些记者为了抢新闻,在面对他人的不幸时依然不依不饶地采访,看似关心,而实际上是对家属的不尊重,给他们带来了二次伤害,这不啻于雪上加霜,也不免让人觉得记者的冷漠和缺乏人文关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副主任赵云泽说:“围堵采访这种行为是粗暴的,记者不能因为职业要求而忽略对当事人和家属的隐私保护以及情感关怀。”④
近年来,随着媒体日益市场化,有些媒体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职责。在灾难性事件面前,他们缺乏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没有肩负起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新闻活动中有机结合起来的职责,只是一味地曝光隐私,一味地做有闻必录的“纯新闻”报道,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要遵守公正、客观和平衡等原则,也对受难者家属造成二次伤害,与新闻的“铁肩担道义”原则背道而驰,最终会腐蚀和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整体形象。“马航失联”之类的灾难性事件中家属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应当肩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责,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在新闻的采编过程中,应怀着人道主义情怀,牢记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一些传递社会正能量、声援和救助受难者、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报道,少一些不人道的二次伤害报道,从而树立起新闻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炒作“卖点”追求自身利益
公众对“马航失联事件”始终保持高度关注,不仅因为飞机上有154名中国乘客而牵挂人心,而且由于这起事件原因不详,疑雾重重。从内容上看,事件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都具有很大吸引力,可以满足大家强烈的猎奇心和好奇心,所以很快引来了公众的围观。
在搜寻马航飞机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并无相关的实质性进展,而“悲情”又是在互联网中引发舆论最值得关注、最有效的“一张王牌”。在人们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少数人的求新求奇心理和感官刺激需要,就像鹦鹉学舌式地瞎“炒”一气,彼此之间报道的内容存在大量的雷同现象。如3月8日,沃尔沃汽车的官方微博发布了一条为祈福“马航失联事件”的微博,声称“出行安全也是沃尔沃汽车最为关注的方面,让我们一起为在这架客机上的239个生命祈祷!”无疑,沃尔沃汽车是在利用人们对“马航失联事件”的关注,人为制造舆论热点,借题发挥,从而达到炒作自己产品安全性的目的。这不仅损害了当事人家属,而且也导致事件被炒作得“变味”,从而失去了新闻的真正价值,错误的舆论导向也让这起事件变得庸俗化、利益化。
值得一提的是,“马航失联事件”中出现谣言漫天飞的现象,不仅仅是因为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都有自己的“麦克风”,泛滥的信息使媒体的把关成为难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媒体行业竞争不断地加剧,各个媒体为了吸引广告商、增加自身效益,不得不去拼收视率、点击率和销售量。这样,个别媒体就沦为了网络谣言的“传声筒”“扩音器”,只为达到持续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不断地进行炒作。
笔者在浏览新闻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外媒称”这样开头的新闻,如“外媒称发现失联航班信号”“CNN称确认飞机已经坠落,机组成员或全部遇难”“马来西亚方面否认飞机坠毁消息”等类似新闻不断刷新我们的眼球。事实上,这些都是媒体为了追求信息本身的新奇性、独特性,忽略了“真”而求“快”,随意发布的一些猜测和未经核实的消息来增强所谓的“卖点”,从而达到扩大自身的影响,提高媒体自身经济利益的目的。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媒体炒作不仅会造成媒体资源的极度浪费,而且会极大地损害媒体的公信力,最终可能导致媒体掉进“塔西佗陷阱”。要想达到公众利益与媒介利益的双赢,负责任的媒体不能为获得自身的利益一味地炒作,而是应该依靠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报道所发生的一切,遵守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益性的原则,真心实意地为公众服务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基金项目:2013年度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新媒介环境下道德舆论的引导机制与策略研究”(SK2013A082)]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注释:①王传宝,王金礼:《新闻煽情主义的伦理批判》,《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0(6)。
②谢耘耕:《新媒体与社会(第一辑)》,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4页。
③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④薛艳雯,张源培,任沁沁:《新媒体时代的“言责”——马航事件触发传播伦理反思》,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9/c_119680653.html。
相关文章!
  • 我国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的现

    【摘要】学术期刊优先数字出版加快了我国学术论文发表的速度,缩短了周期,提高了我国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与此同时,优先数字出版在推行过程

  • 试析狂欢式娱乐节目的价值观

    周瑞金 童 莉<br />
    【摘要】本文以湖南卫视2009年举办的娱乐节目《快乐女声》为例,借用相关媒介理论,试对该娱乐节目作一些文本与意义

  • 生物科学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力提

    温国泉+覃泽林+兰宗宝【摘要】文章采集分析了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国内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