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全程植保技术研究
李海燕
【摘? ?要】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结构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黄淮海地区,小麦是大面积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小麦整个生育期,通常伴随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全程植保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项综合技术,通过精准控制,减轻病虫害发生强度,降低产量损失,实现优质高产。本文主要就小麦高产栽培全程植保技术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小麦;高产种植;全程植保技术
1? 小麦高产栽培过程
1.1? 种子选择与处理
种子选择一是需适宜当地自然条件,二是需要和当地市场需求相契合,三是需要和当地产业发展方向相契合。小麦种子在完成采购后在播种前需要对种植晾晒、包衣等处理。
1.2? 土地整理与施肥
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小麦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播前整地主要有三个要素:土地平整、肥力均匀、墒情适宜。也就是整地之后土地需要保持平整,土壤的深层保持在25cm以上,土地平整后不存在墒沟伏脊的现象,无明暗坷垃,上松下实。
土壤作为小麦生长的载体,土壤自身的肥力对于小麦生长有着很大的影响。为了确保小麦实现高产,确保土壤肥力是基础性要素。为了能够使小麦产量达到相应预期,一般可以每1m2底肥的施加量尽可能的大于4.5kg,可以以农家肥为主,若是农家肥不能符合需求,也可以施加一定量的化学肥料进行土壤增肥。
1.3? 播期与播量
小麦播期和播量需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适期播种,冬季前积温对于满足小麦生长需求,形成壮苗非常有利,还可以对分蘖成穗率提升;播种太早,则会造成小麦幼苗冬前生长过快,形成旺长苗,对小麦安全越冬非常不利;播种太晚,小麦根系发育不完全,致使冬前分蘖减少。在不同区域,小麦的播种时间也有所差异,针对黄淮海区域,小麦的播种时间通常在十月的上中旬。
同一区域、相同播期,小麦播量大小也需按实际情况来决定。通常针对大穗型品种,其分蘖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将播种量增加;针对中小穗型品种,其分蘖能力很强,可相应降低播量;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可适当降低播量;若土壤肥力不高,则需适当加大播量。
1.4?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确保小麦产量增加的主要环节,这就需要生产人员按照小麦的生长情况对其动态化管理和控制,小麦田间管理主要有冬前管理、春季管理和穗期管理。
冬前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苗期根部病害控制、化学除草和适时冬灌。春季管理主要包括肥水管理和病虫害控制。肥水管理方面,在当前灌溉水源缺乏的大环境下,肥水管理应在有水源保证的前提下,视小麦长势分类进行。对健壮苗、旺长苗,应适当延迟肥水管理时间,可延迟至小麦拔节以后进行,以免群体过大、节间过度伸长,降低后期倒伏的可能性;对于晚播苗、黄弱苗,应加强早春管理,于返青期施肥浇水,以保冬前蘖成穗、促春季大蘖成穗;病虫害控制方面,返青期是小麦根茎类病害的春季侵染高峰期,此期若不进行药剂控制,后果严重,不可挽回。
小麦穗期是指小麦抽穗后至收获前,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田间管理的重点是病虫害控制、叶面补肥、控制根系早衰。该时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以及白粉病、麦蚜等,甚至在一些个别年份还会产生条锈病、红蜘蛛等;叶面补肥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根系吸收能力的不足,提高光合作用对矿质营养元素需求的供给;根系活性阶梯性下降是小麦后期根系早衰的特点,控制根系早衰实质上是减缓根系活力下降梯度,延长根系活力保持时间,更有效地保证植株光合作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提高干物质的形成、转运和积累。
2? ?小麦生育期植保技术分析
2.1? 小麦播种期植保技术分析
2.1.1 优先采用农业控制措施? 采用微生物菌剂或者菌肥的增施、针对性配方施肥以及选用抗病品种等农村措施对病虫害进行控制。增施微生物菌剂或菌肥可改善土壤微生態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丰度,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利用群体占位效应挤压致病菌滋生繁殖空间,钝化其致病活性,从而降低其侵染、危害小麦的可能;开展配方施肥,可平衡供应小麦正常生长所需矿质营养元素,促进个体健壮,提高小麦植株个体抵御病虫害危害及逆境胁迫的能力;选用抗病品种始终是农业控制措施中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重大流行性病害例如小麦条锈病,抗病品种的重要性无可替代。另,据山东农业大学新媒体中心近日报道,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团队在小麦近缘植物长穗偃麦草上发现了抗赤霉病主效基因,已成功将该基因转移至小麦品种并明确了其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稳定性和应用价值。据悉,该抗病基因对多种镰孢菌属病原菌具有抗性,不仅抗小麦赤霉病,对小麦茎基腐病也表现出明显抗性。
2.1.2 合理采用种子包衣和土壤处理? 小麦种子在播种前,需要药剂处理,一般,主要应用药剂拌种,或者包衣的方法进行处理。包衣药物当中的杀虫成分可以对一些地下害虫进行杀灭。针对于地下害虫比较严重的地块,可以在整地当中进行撒施辛硫磷颗粒剂对虫害杀灭,压低虫口基数。
2.2? 小麦越冬期植保技术分析
小麦越冬期管理的主要工作是苗期根部病害控制、化学除草和适时冬灌。小麦3—4叶期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根部病害的初次侵染高峰期,可用苯甲丙环唑或戊唑醇兑水顺垄对茎基部喷淋;冬前化学除草一般须在小麦出苗后40天左右、小麦长至3—4片叶时进行,主要是针对雀麦、野燕麦、节节麦等禾本科杂,可用4%啶黄草胺或3%甲基二磺隆兑水全田喷雾。作业时须注意前后2天的天气变化,不可重复施药;适时冬灌可满足冬季根系发育对肥水的需求,沉实土壤,减轻冬季寒冷对麦苗造成的伤害,利于小麦安全越冬,并为小麦来年春季返青提供水分供给。
2.3? 小麦返青拔节期植保技术分析
小麦在返青拔节时期很容易产生的病害有茎基腐病、根腐病和纹枯病等,该时期很容易产生的的虫害主要有麦蜘蛛、麦叶蜂、麦蚜等。病虫害多发对于小麦的正常生长有着严重的影响,控制不合理就会导致小麦出现大幅度的减少,甚至严重的还会造成绝收情况出现。
这一时期对于各类病害,应及早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对小麦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根部病害,可用苯甲丙环唑或戊唑醇兑水顺垄对茎基部喷淋,间隔5天,连续2—3次;对于小麦白粉病,应基于其田间发病模型,在发生初期用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兑水喷雾,初次喷药时间一般应在4月20—25日,间隔7天,连续2次,可有效压制病情传播;对于麦蜘蛛、麦叶蜂等虫害,可于见虫时喷药处理,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螺螨酯兑水喷雾,1次即可。
2.4? 小麦穗期植保技术分析
小麦穗期病虫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红蜘蛛等,个别年份还有条锈病等重大流行性病害发生。
小麦赤霉病作为一种气候性病害,在扬花期侵染,在灌浆期发病,不但对产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还会造成人畜中毒。该病的发生与扬花期间雨日数、晨雾程度及日数有直接关系。截止目前,无对赤霉病的抗性品种。对该病应于小麦扬花前和落花后进行喷药控制,于扬花前用30%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兑水喷雾,压制田间菌源量,兼具保护作用,落花后用40%戊唑咪鲜胺兑水喷雾处理。上述药剂兼具控制白粉病的作用。
3? 结语
总之,为了能够确保小麦实现高产,就需要能够做好选种、整地、播种等环节的工作,并且对小麦生长当中每一个阶段加强植物保护工作。小麦产量对于我国的食品产量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与每个人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加强对高产栽培全程直报技术的研究非常有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志举.植保技术在小麦高产栽培中的应用[J].农家参谋,2019(12):90.
(编辑:李晓琳)